國將亡,必多制
2020/06/30 22:40
瀏覽1,958
迴響3
推薦11
引用0
《左傳》在魯昭公的年代,記載了二次政府訂定成文刑法的事。大體上,左傳都以儒家的仁政思想出發,對立法抱著批評的態度:覺得如果守住禮制,讓人民自動自發地心悅誠服,比起威嚇式的刑法來的好得多。
第一則在魯昭公六年 (西元前536年)。該年鄭國在大政治家子產的主持下,開始將刑法鑄在鼎上,以做為國家的常規法律。晉國的叔向便寫信給子產,表達他對此事的意見。
叔向認為使用嚴刑峻法並不能解決問題,他警告徒用法律威嚇的後果:「亂獄滋豐,賄賂並行」;還說:恐怕在子產的有生之年,鄭國可能就要衰微了。
他並說: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必然會出現許多無謂的制度與立法─或許就應在子產鑄鼎這件事上吧。(「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第二則在魯昭公二十九年。該年冬天,晉國的趙鞅與荀寅,鑄「刑鼎」,把之前制定過的法律鑄在銅鼎上,使民眾知所遵行。
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感嘆道:「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大意是,晉國失去了它的祖先─從西周的唐叔承繼而來的立國精神了啊。
複習一下這二則左傳故事的名言佳句:一是「國將亡,必多制」;還有「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寫在香港「國安法」生效前夕。
第一則在魯昭公六年 (西元前536年)。該年鄭國在大政治家子產的主持下,開始將刑法鑄在鼎上,以做為國家的常規法律。晉國的叔向便寫信給子產,表達他對此事的意見。
叔向認為使用嚴刑峻法並不能解決問題,他警告徒用法律威嚇的後果:「亂獄滋豐,賄賂並行」;還說:恐怕在子產的有生之年,鄭國可能就要衰微了。
他並說: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必然會出現許多無謂的制度與立法─或許就應在子產鑄鼎這件事上吧。(「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第二則在魯昭公二十九年。該年冬天,晉國的趙鞅與荀寅,鑄「刑鼎」,把之前制定過的法律鑄在銅鼎上,使民眾知所遵行。
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感嘆道:「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大意是,晉國失去了它的祖先─從西周的唐叔承繼而來的立國精神了啊。
複習一下這二則左傳故事的名言佳句:一是「國將亡,必多制」;還有「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寫在香港「國安法」生效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