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342章[新北市雙溪區] [*淡蘭北路*]燦光寮古道之春
2021/10/30 22:52
瀏覽73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旅行日期:110.03.28  
關鍵字:燦光寮古道、水壩舊址、柑仔店遺址、古厝地

從雙溪順著市道102號行駛,繞經牡丹車站附近的聚落以後,轉入緊鄰牡丹溪的產業道路。霪雨霏霏,連月不開,使得東北角秋末冬初的芒花盛況不若以往,滿懷期待的淡蘭古道探幽無法持續,幸好,三月下旬大地回春,天氣不再寒冷,於是我們決定重新走向大自然,探索縱橫山林的百年幽徑。

產業道路的末尾轉變成碎石子路,此地同時也是燦光寮古道的起點。清嘉慶12年(1807),為了平定海盜朱濆(音同噴),臺灣知府楊廷理北上支援,與南澳鎮總兵王得祿圍剿朱濆於蘇澳,當年清朝官兵由瑞芳經燦光寮至澳底的路線,其中一段成為今日燦光寮古道的雛型,而這場戰役更促成清廷在嘉慶17年(1812)設置噶瑪蘭廳(今宜蘭縣)。

1.

「請問你們是從哪裡走過來的呢?」整理裝備時,一對夫婦打我們身旁走過。「雙溪。」弟弟和我回答。「噢!我們是從牡丹車站走路過來的。」穿戴登山帽,手持登山杖,長褲、背包與登山鞋,夫婦分別穿著藍色和粉紅色上衣,他們說。礙於時間限制,我們今天將只拜訪古道途中的柑仔店遺址及燦光寮舖跡,而他們將循燦光寮古道登上樹梅礦場,再取貂山古道走回起點這裡。

清廷為加強海防,於三爪仔(今新北市瑞芳區)和燦光寮分設汛塘;除此之外,往來臺北和宜蘭之間的文書在噶瑪蘭設廳後日益頻繁,清嘉慶20年(1815)增設柑仔瀨舖(今新北市瑞芳區)、燦光寮舖,以及三貂嶺舖,每舖設舖司一員,舖兵一名,負責舖遞業務,相當於當代的郵局,不過那時舖遞僅負責傳送官方文書,遭逢戰事時,舖兵又兼作塘兵負擔軍事任務;其中,從牡丹到柑仔店遺址的路段過去以舖遞為主,又有「燦光寮舖遞古道」的別稱。

離開起點不久,古道遭遇一座攔砂壩,攔沙壩前是一方略為開闊的空地,空地上放置「燦光寮古道支線」路標。原來,去年年底連月的大雨,使得攔沙壩旁的坡地坍方,不得不暫時改道溪流彼岸的另一條山徑,那段山徑同樣可以銜接柑仔店遺址和燦光寮舖跡,沿途埋藏幾處古墓和舊厝,只是山徑比較荒蕪且顛簸;因此,我們選擇小心通過修復的崩塌地,直取燦光寮古道前行。

2.

大約行走10分鐘,古道遇見廢棄的抽水站機房,牆面攀附爬藤植物,屋頂覆蓋茂密的蕨類與姑婆芋,幾個生鏽的機具依舊存放屋內,擔心屋內藏有蛇類的緣故,我僅僅駐足在屋外。抽水站的出現,源自於日據時期金瓜石興盛的採礦事業,日益增長的人口導致水資源不足,而流貫金瓜石的內九份溪和外九份溪富含重金屬,並不適合飲用,所以在牡丹溪上游建造抽水站供應所需,後來隨著金瓜石的沒落,抽水站不再運作。

燦光寮原先被稱作「菜公寮」,相傳久遠以前曾經有吃齋者「菜公」在此地築寮修行,燦光寮古道設置汛塘和舖遞以後,官方雅化名稱為「燦光寮」,清道光至同治年間,燦光寮甚至以產茶聞名。燦光寮古道沿著牡丹溪上游上溯,步道時常遇見支流或者山澗,有些平緩如鏡,有些遍佈石礫,在面向溪谷傾斜的九芎林間流淌著。

過了一陣子,樹林間透出光亮,到達抽水站上游的水壩舊址;登上壩頂,眼前豁然開朗,向下游俯瞰,牡丹溪清淺的溪流在樹林間清晰可辨,朝上游仰望,竟然可以看見聳立東北角之隅的草山,還有草山山巔的雷達站,不知道三年前曾經站在草山上的我們,可曾注意到山腳下流淌溪水的山谷呢?如今水壩雖然不再蓄水,卻成為古道上良好的展望點,我們在壩頂上再度和古道起點短暫寒暄的夫婦巧遇,並且相互協助合影留念。

3.

古道繼續依循牡丹溪的上游上溯,有時以木橋跨越遍佈石礫的支流,更多時候,我們遇到從樹梅礦場那端走來的山友,有些人甚至開口問候:「你們從哪裡來?」、「你們要前往哪裡?」而路途大多平緩易行,其中一處樹根落差較大,只要手扶樹幹即可跨越障礙,至於最後一座木橋有小瀑陪伴,前方不遠處的枯藤不具支撐力,只能借助樹幹上行。

下午三點半左右,我們終於到達古道的岔路口,燦光寮舖遞古道和燦光寮汛塘古道在此處會合,並且一起上升至樹梅礦場所在的稜線,然後通往金瓜石和九份。我們這裡短暫休息,決定先探訪柑仔店遺址,再順著燦光寮汛塘古道尋找燦光寮舖跡。

離開岔路口不久,古道上突然出現一道水勢豐沛的瀑布,奔騰水流敲擊石塊,發出清脆的聲響,在幽靜的山林裡格外響亮。柑仔店遺址距離瀑布不遠,隨著燦光寮盛況不再,同治八年(1869)以後塘舖式微,柑仔店和古道逐漸埋沒在荒煙蔓草地下,直到最近幾年古道重修,殘存的磚牆和碗盤碎片才又重現世人面前。

4.

折返岔路口,燦光寮塘汛古道在此和燦光寮舖遞古道分別,朝東經過雞母嶺通往澳底,昔日協助傳送官方文書的燦光寮舖跡正座落在這段古道上,現在又被稱為「楊廷理古徑」。楊廷理古徑起初平坦易行,卻沒想到鑽過一小段樹林間的縫隙,路徑越顯崎嶇,隨後竟然垂直陡降,以層疊石塊連結至牡丹溪畔。

「要撤退呢?還是嘗試通過?」下午四點十八分,天空依然明亮,距離天黑卻也不遠了,加上山徑路況不如先前的燦光寮古道,我在溪畔躊躇一陣子;這時,弟弟身手敏捷,已經到達牡丹溪對岸,我按照他的提示,雙手扶著繩索,一步一步踏著溪石順利會合,父親也在不久之後成功渡溪。

克服渡溪的膽怯,更加強我一探燦光寮舖跡的決心。楊廷理古徑曲折蜿蜒,中途遇見一座荒廢的吊橋頭,還有一部生鏽的馬達,這些器物在部落客Tony Huang於民國92年(2003)撰寫的旅記「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091)燦光寮舖古道」裡即被發現,可見無論吊橋頭或者馬達皆有一定的年歲。

5.

3月19日,臺灣新冠肺炎累計確診超過1000例,截至今天為止,總計1022例,不過絕大多數的案例都是境外移入,沒有引發人們過度憂慮。經過吊橋頭和馬達,我們遇見一名山友和她的外國友人,向他們問路之後,隨即在轉彎處看見一幢保留完整的古厝,屋內甚至放置一座石磨。我們高興地拍照留念,最後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

沒想到,後來才曉得我們看見的古厝,只是楊廷理古徑上曾經居住的一戶人家,而真正的燦光寮舖跡仍在徒步十分鐘遠的地方,卻也因為如此,我們放緩匆忙的腳步,並且為古厝蒼涼又洋溢生機的美感驚嘆,更發現屋前華八仙白色細小的花正在春日裡綻放。燦光寮舖跡猶在深林不知處,相信會是將來不同季節當中,再訪古道的伏筆。

延伸閱讀: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01中華民國(臺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