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法國巴黎約一萬公里之遙,民權國小因為綠建築設計理念,成為世界各地探索那瑪夏的櫥窗,民國104年(2015),那瑪夏民權國小的木構圖書館代表台達電子團隊,建築模型呈現在巴黎大皇宮美術館展場,並且獲得「創意展場設計獎」榮譽。
民權國小是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郭英釗建築師規劃設計,在此之前,郭英釗曾經設計北投圖書館以及臺北花博新生三館,善用僅有的空地營造建築,而不砍伐、移除任何一棵樹木,讓他的作品時常展現多變的輪廓,也成為作品引人朝聖的原因,他認為,應該多運用自然建材打造建築,所以民權國小的木材,全數來自臺灣本地的柳杉。
設計建築風格的同時,郭英釗向原住民文化借鏡,圖書館採用「高腳屋」形式,外型從基地上開滿的曼陀羅花得到靈感,並且引進布農族獵寮與卡那卡那富族男子會所的精神,象徵族群文化的傳承。
1.
早晨,窗戶透出一方明亮的陽光,望向屋外,上天似乎又賜給我們一如昨天的好天氣,也終於能夠將民宿周遭看得清楚明白:木屋周圍樹林茂密,林下水氣淋漓,路面也因為潮濕滋長青苔,走過民宿渡假村的牌樓,道路一側是果園,另一側則是菜園,一部發財車停放路旁,農人們早已在田地裡忙碌耕耘。
回到昨晚談天的屋簷下,藍盾將早餐備妥,並且攤開摺頁,一一為我們介紹地圖上標示的景點,雖然民權國小和樟樹林公園與民宿僅有咫尺之遙,我們還是選擇驅車前往,時逢週末假日,學校的教室和圖書館不對外開放,索性在校園裡隨意漫步,一棵圖書館前的旅人蕉與樹爭高,教室前的操場跑道不只彎曲,甚至隨著坡度起伏。
「在這裡跑步還有點不容易呢!」弟弟和我不禁打趣道。
比鄰國小的樟樹林公園,生長多達300多棵樟樹,順著石板步道行走,有些樹幹纖瘦、有些粗壯,有些枝幹表面附生地衣或者蕨類,有些散發濃烈芳香,早晨空氣涼冷,曲積山遞來的雲霧有時灑落雨點,彷彿身在溪頭一般,一條木棧道延伸向展望台,透過樹林縫隙,望見昨天登臨的玉打山,才又想起,自己此時仍在楠梓仙溪上游的山村。
正當我為天氣擔憂時,陽光又再次撒下,曬得草地閃閃發亮,草地間還有樹影婆娑。
2.
依照約定,音舞帶領我們前往海拔更高的「瑪雅舊部落平台」參觀,相約的地點是斜坡上的重建村,位在民宿、民權國小、樟樹林公園和舊部落平台之間,並且由一條道路串連起來,音舞說,重建村房舍都是莫拉克風災以後建造,外觀看似整齊,社區卻經營不善,有些屋舍興建一半,建商便捲款潛逃,有些村民當初沒被分配到屋舍,打算購屋時卻發現經濟無法負擔。
「瑪雅舊部落平台」腹地不大,卻是日治時期日人掌控那瑪夏的中心,設置駐在所、衛生所以及學校,依照遺址上的解說,明治37年(1904),「蚊子只番童教育所」開始授課,光復後改為「瑪雅圳教育所」,民國46年(1957)更名「民權國民小學」,民國57年(1968)學校遷移到現址,民國98年(2009)受到風災影響,曾經借用內門觀亭國小與那瑪夏國中上課,現今的綠建築則是在民國101年(2012)啟用。
比起樟樹林公園,舊部落平台視野倍加寬廣,腳下近處是民權國小、樟樹林公園和斜坡上的重建村,沿著楠梓仙溪的達卡努瓦、瑪雅和南沙魯三個村莊一覽無遺,的確是設置行政中心的理想地點。
布農族祖先到達那瑪夏之前,起自西元一七六○年代,瑪雅是卡那卡那富族「拿布蛙那(Navu-wana)」舊社故地,大正8年(1919)卡族人和甲仙小林村人爭地作戰,據說因為不敵大武壠族的巫術,舉社逃到楠梓仙溪對岸的河表湖山,目前瑪雅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且有少數卡那卡那富族、沙阿魯哇族以及泰雅族人生活。
3.
曲積山像是一面書櫃,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以及拉阿魯哇族歷經不同世代,在不同層的河階地上書寫族群的遷徙,瑪雅舊部落平台最高,瑪雅平台屬於布農族,楠梓仙溪畔則有卡那卡那富族的慶典,臺21線(今臺29線)通車以後,溪畔成了主場,最近幾年因為災變,分駐所、衛生所遷回瑪雅平台,舊部落平台也成為公園,彷彿族人對祖先腳步的追尋。
那瑪夏國中位在瑪雅,民國86年(1997)成立,是那瑪夏最高學府。「民國57年(1968)民權國小在瑪雅平台落成,我剛好是第一屆的學生,但是升上國中之後,就必須出去到甲仙國中。」昨晚晚餐時,呼頌曾經提到。
「甲仙國中?」我們聽到時不禁睜大雙眼,「非常遠哪!」
「對,就是甲仙國中,」呼頌淡定地回答,「而且是用雙腳走路喔,從那瑪夏到甲仙,總共30公里左右,單趟要六個半小時,所以我們都是平常住甲仙,到週末才回家。」在都市裡,多一所國中只是多一個就學的選擇,但是對那瑪夏來說,國中的設立卻能徹底地改變當地的教育環境。
4.
因為民權國小,世界各地的人們看見那瑪夏,又或許因為原住民文物館,世界各地的人們因此了解那瑪夏,和國中操場以月兒橋相隔,原住民文物館兩層樓高,曾經收藏不少當地文物,莫拉克風災帶來的土石流,卻將珍藏毀於一旦,如今展館透過文字解說還有特展,彷彿那瑪夏重建之路一般,在零碎的拼圖中慢慢摸索。
走進展館,身著排灣族服裝的導覽走到門前,她向我們點頭問好,然後引領我們參觀玄關左側的展間,此時正逢特展,展示當地刀藝師林必勇的創作;林必勇出生於民國60年(1971)的民族村(今南沙魯),就讀內埔農工期間開始創作,莫拉克風災重創那瑪夏,傳統工藝也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林必勇決定繼承衣缽,鑽研布農族刀鞘的雕刻,隨後,他甚至尋遍不同地方的布農族,學習不同文化系統的雕刻形式,創立「藝見刀郎」工坊。
「青山社區的原住民主要是布農族,達卡努瓦也是,南沙魯除了布農族和卡那卡那富族之外,還有少數的泰雅族和排灣族......。」大廳內的文字解說,道盡那瑪夏豐富的文化,導覽面對我提出的問題,指著地圖一一耐心解答;這裡距離都市遙遠,往常鮮有外人聞問,但是文物館中,有著志工對守護文化的執著,正如民權國小面向世世代代族人生息的山川,歷經風雨而弦歌不綴。
參考資料
1. 從高雄那瑪夏到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