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234章[宜蘭縣大同鄉] 寒溪──百年流離的縮影
2018/09/28 22:00
瀏覽1,29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旅行日期:18.08.04  
關鍵字:寒溪村、寒溪吊橋、寒溪祠

就在舊寮與新寮山下,鄉間小路阡陌縱橫,栽植稻米、青蔥的田野從小路旁蔓延到河畔,當我們越接近梅花湖,周圍民宿也越加壅擠,有些華美,有些氣派,而山腳下依然是水溶溶的田園,度過橫越羅東溪的橋樑,父親和我卻不小心轉進溪岸上的道路。

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寒溪並不在幾條主要道路上,而此次拜訪寒溪,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不同於北橫沿線部落,寒溪村位於蘭陽溪支流羅東溪的上游,聽說當地擁有宜蘭最長的鋼索吊橋,雖然幾次往來山外平原,卻不曾順著羅東溪上行一探究竟,而在這雪山山脈烏雲籠罩,中央山脈這頭山雨欲來的午後,那座色彩鮮明的吊橋,還有吊橋兩端儼然屋舍,濕悶空氣裡終於逐一浮現。

1.

寒溪村隸屬宜蘭縣大同鄉,由寒溪、四方林、大元、新光四個泰雅部落組成,大約二百年前,村民的祖先從Pinsbkan(瑞岩)抵達Quri Sqabu(思源埡口)以後,Takun Bato、Wasao Payas和Bato Naui向Me Bako道別,朝和平北溪和南澳南溪挺進,其中Takun Bato屬於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根哈艮亞群人,日後建立Kuwaboo(庫巴博)、Kirumoan(克魯模安)、Kurugeefu(格勒亞賀)、Hagabarishi(哈卡巴里斯)以及Topera(塔貝賴)等部落,後三者日後組成今天的寒溪村。

由此可見,即使同屬大同鄉管轄,寒溪村民和其他鄉境內的部落卻來自不同的分支,反而與南澳的泰雅族比較相近;一九一○年代,日本實施「集團移住」政策,許多賽德克族從太魯閣翻山越嶺和南澳泰雅族人混居,為了方便溝通,產生揉雜泰雅族語和日語的「接觸語言」(pidgin),形成迥異於其他南澳部落的文化。

日治大正四年(1915),Kurugeefu(格勒亞賀)、Hagabarishi(哈卡巴里斯)以及Topera(塔貝賴)又從和平溪流域往北進入太平山,在番社坑溪上游建立Kulu(古魯)社,最後又搬遷到現址,寒溪村海拔約250公尺,溪水冰冷刺骨,因此被稱作「寒溪」,或許早年和北橫沿線一樣,都是太平山林場的範圍,於是便被劃為大同鄉的一部分。

2.

不僅族群不同,村子裡咖啡館和民宿林立,沿著街道形形色色招牌懸掛著,羅東溪床上砂石遍佈,卻見不到北橫常見的西瓜田或是高麗菜園,慢慢走到吊橋頭,三個工人站在樓梯口,一人拿著橘色燈籠,和另外兩人討論該擺在橋頭的哪個位置。

「不好意思,我們正在施工,你們要從那邊進來吊橋。」他們看到父親和我躊躇不前,伸手指向不遠處的斜坡道。

寒溪吊橋全長324公尺,民國82年(1993)6月完工,跨越寬廣溪床,橋塔彩繪泰雅族「祖靈之眼」裝飾,橘紅色交織的線條在青山底下相當鮮豔,或許也因為造型亮麗,最近被推薦為情人節旅遊景點,許多燈飾正趕在七夕之前組裝到橋上。

除了吊橋本身,彼端河岸特別設計一方觀景台,正好斜對著橋塔,使河面上五座橋塔和寒溪部落,以及部落背後層層山巒組成的構圖均勻且平衡,更令人驚喜的是,觀景台上甚至擁有一排木製吧檯,長條桌、杯架和高腳椅一應俱全,手握一杯咖啡,不時舉起相機捕捉吊橋光影變幻,究竟是出自哪個設計者的別出心裁呢?距離橋頭不遠,華興部落原本居住在距寒溪西南方三公里的山地,民國36年(1947),因為就醫、就學不便而遷至現址。

3.

寒溪國小成立於大正3年(1914),從早期的蕃童教育所到現在,已經是一所歷史超過百年的學校,校內建築不復舊貌,操場旁挺立的大樹舉起茂密枝葉,也不曉得實際年歲,學校後方的寒溪祠,大概是村內少數日本殖民的見證,依照學童清晰的指引,我們果真在步道右側,找到半山腰上幾度荒蕪的遺跡。

寒溪祠由日人徵召寒溪五社壯丁闢建,昭和8年(1932)8月11日舉行鎮座儀式,祭祀天照大神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泰雅祖靈信仰也被融入日本神道信仰當中,當地五社頭目是神社管理人,神社共分成四個平台,第一個平台是石造手洗台,第二個平台是兩座御神燈,第三個平台是四座御神燈及石碑兩座,第四個平台即神社本殿。

順著步道逐級而上,整體佈局保留相當完整,坡面較陡的緣故,壘石鋪造的階梯,以及人字砌堆疊的駁坎有時幾乎等同於人身,工法細膩縝密,第三個平台矗立兩座石碑,一座是「銃獵の廢及カンケー方面五社」,另一座則是「五社誓詞碑」,留有「國語常用」、「習俗改善」等等可辨認的漢字,立於昭和八年(1933)十一月,那是社會變遷留下的印記;民國90年(2001)社區修復寒溪祠,讓歷史得以重現。

4.

步道最後抵達一處高台,而高台上居然存在另一處聚落,兩條平行柏油路筆直延伸到山邊,齊整住屋中有一家雜貨店,村民將高台邊緣整理成球場和停車場。

「神社上方怎麼還會有人居住呢?」我認為,日治時代的村莊,是不可能將村社凌駕於神祇之上的,後來才知道,此地名為「新光新村」,舊稱Glilax,原居大元山東北方山麓,是翠峰湖和寒溪的中途,當時叫作「大元」(Taien),曾經遷居寒溪對岸,民國70年(1981)遭受風災,才又搬到寒溪上方的平台,將日治時期的指導農業場打造成「新光」。

從高台上俯瞰寒溪,山外的蘭陽平原自從雪山隧道通車以後,每一年都以不同的面貌更迭著,而山裡的村莊棋盤街道一如往昔,這裡與城市的繁華很近,與山林的靜謐也不遠,河流從蘭陽平原向中央山脈延伸,小小的村莊,古魯林道起點,是百年來泰雅遷徙流離,還有太平山林業興衰的縮影。

參考資料: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01中華民國(臺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