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橫越明霸克露、班順努安兩座分別跨過荖濃溪、布唐布瓦那斯東溪的橋樑,隨後的路況並沒有因此比較平順,清水溪和布唐布那斯溪一樣,整段河谷碎石裸露,深且廣闊的崩壁向源頭無盡延伸。
自從莫拉克風災以後,只要遭逢大豪雨,河谷就有可能沖刷大量土石阻斷荖濃溪而形成堰塞湖,讓下游聚落飽受威脅;除此之外,復興到拉芙蘭之間甚至仍是克難的溪床便道,車輛往來紐澤西護欄圍成的通道裡,每每顛躓難行。
6.
公路依附中央山脈蜿蜒,以溪谷相隔的玉山山脈有時隱沒林中,有時又浮現雄偉磅礡的氣勢,越接近荖濃溪源頭,山巒似乎也越能觸及高藐雲朵。
這段山脈來自玉山,從玉山主峰往南延伸,經玉山南峰、小南山,過南玉山以後,高度降到海拔3,000公尺以下,數座山岳大約都介於海拔2,700至2,800公尺左右,一直綿延到海拔2,828公尺的南面山,接著是梅蘭林道和那瑪夏達卡努瓦交界上的五溪山,海拔2,057公尺,經由桃源、六龜,最後止於十八羅漢山。
7.
梅山遊客中心是玉山國家公園的服務據點之一,和信義鄉的塔塔加,以及卓溪鄉的南安環繞著玉山群峰,餐館、旅社一應俱全,民國86年(1997)開幕的梅山青年活動中心,曾經是不少旅人溫暖的避風港,南橫中斷的緣故,旅館已經在民國105年(2016)歇業。
縱使如此,不少人依舊願意遠道而來,有時注視公路盡頭的崗哨,回憶往昔天池、檜谷的明媚風光,彼岸時空彷彿停滯了,沿街居民的生活卻仍然忙碌著、鮮活著,餐館廚房裡翻炒菜餚,門前放送流行樂曲,店內三兩人閒話家常。
貓頭鷹造型的派出所一旁,跑馬燈寫著「台20線100K+440~500梅蘭明隧道進行工程」以及「梅山口至台東路段道路封閉」,兩段標語輪流顯現,只是一再地說著,將近十年前的那場劇變並不遙遠,幸好,藉由遊客中心內的舊照,我們得以一窺久違的森林、古道還有雲海,而我也相信,待到南橫全線通車的時刻,一定會再回到這片綻放流蘇的邊城。
8.
梅山海拔1014公尺,和遊客中心距離十分接近,依照指標穿過明隧道,高雄市最偏遠的村落就在小橋對岸,此時,不少農人正在路旁採收青梅,他們揮動竹竿將果實打下,然後一一收進袋裡,再一包包堆疊到小卡車上。
此地以往生長黃藤,布農族稱為Ma-Su-Huaz(馬舒霍爾),後來改稱「梅山」,至於莫拉克風災期間居民的心境轉折,深刻地記錄在遊客中心內的牆上,或許,這也是許多桃源村落的心聲:
「青山綠水一夜間變色,這是50餘年未見的土地災難。」
「連續幾天下大雨,8月8日當天天氣非常地晴朗,所以大家把緊張的情緒鬆懈下來,家家戶戶還把冰箱剩下的豬肉、魚拿出來烤,但鬆懈下來不是沒事,接踵而來竟是大災難的開始。」
「八八風災當天我們幾個人望著家門前的山閒話家常,老村長的太太突然說,大家聽一聽荖濃溪的聲音,不像平常的聲音,彷彿溪水就在旁邊,很快的我們感受到石頭與石頭撞擊與土石流的威力,鄰近荖濃溪畔的房子也震動起來。」
「那一夜我們禁不住跪下來,流著眼淚請求上帝救我們梅山部落。」
民國98年(2009)8月8日,電力、通訊中斷,隔天對外道路中斷,村民撤至梅山青年活動中心避難,13日第一部直升機載送孕婦、病患4人下山就醫,之後村民169人陸續安置到天主教高雄救世主堂,後來又搬到鳳山陸軍官校,隔年1月28日平安歸來。
馬舒霍爾吊橋連接兩岸的聚落和農田,深谷上橋樑傾斜搖晃,俯瞰腳下堆積的碎石,和碎石中間流淌的溪流,以往讓旅人讚嘆的秘境似乎已經難以追尋了,轉身仰望山壁,一條明隧道架在陡峭崩壁上,上接寸草不生的山頭,下倚寸草不生的山谷,而那竟然是庫哈諾辛山下的南橫,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期盼南橫勝景早日重現,但是,這又必須付出多少代價呢?
9.
不只是布農族,這裡也居住少數的平埔族和拉阿魯哇族,屑裡、加拔、芒仔芒以及頭社四社原本居住於荖濃溪岸,日人為了防備布農族,以屯田的方式,有計畫地將平埔從六龜移民到桃源,至於拉阿魯哇族,民國103年(2014)6月26日由鄒族獨立出來,成為我國原住民第15族。
拉阿魯哇族(Hla’alua)由排剪(paiciana)、美壠(vilanganu)、塔蠟(talicia)、雁爾(hlihlara)四社組成,主要分布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人口約400人。
據說,族人曾經與矮人(kavurua)共同生活,當族人離開原居地hlasunga時,矮人贈與一甕聖貝(takiaru),並且交代族人要將甕中的十二顆聖貝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聖貝祭(miatungusu)」就成為拉阿魯哇族最具代表性的祭典。
高中(Ruhlucʉ)和桃源(Kalʉvʉnga)是拉阿魯哇族主要居住的村莊,儘管如此,人數仍然遠遠少於村內的布農族,中華郵政在興中國小前設置拉阿魯哇族圖騰的郵筒,校園內也有該族文化的介紹;除此之外,九重葛盛開的圍牆背後,塔拉魯生態步道毀損大半,校園更時時刻刻面臨邊坡崩塌的威脅。
10.
桃源區面積928.98平方公里,人口約4,300人,是全臺人口密度最低的鄉鎮,舊稱Kalavung(嘎拉鳳),日據時期改為「雅你」(雁爾),光復後設置高雄縣雅爾鄉,民國45年(56)更名「桃源」,鄉公所前的運動場引用舊名「雅你」,周圍建有原住民文化館以及圖書館。
在我們往來南橫公路的這兩天,正逢桃源舉辦一年一度的布農族射耳祭,族人圍繞成一圈吟唱Pislahi(獵祭),歌聲高亢嘹亮,就像橫越部落和農田之間的吊橋,就像蜿蜒群巒眾岳的道路,絲絲縷縷串連到天邊,他們期待有一天南橫貫通,期待著有一天,在關山下和彼端的遠親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