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108章[花蓮縣玉里鎮] 花東縱谷) 原來都在璞石閣(1) 花香沿著海岸山脈蔓延
2017/07/14 23:49
瀏覽61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旅行日期:16.06.02 
發表日期:16.07.25
關鍵字:太魯閣號、玉里車站、縣道193號、赤柯山產業道路

詩人陳黎曾經在散文作品「想像花蓮」當中,一字一句寫下他對花蓮的記憶:「一切街道、橋樑、屋舍、阡陌……皆以熟悉、親愛的人物為座標。穿過地圖中央的是一首音樂,一首河流般蜿蜒,沒有起點終點,沒有標題的音樂。」花東縱谷是一篇綿延不止的樂章,起自花蓮,終至臺東,南北長158公里,是許多阿美族、卑南族、撒奇萊雅族夢中的搖籃曲。

早晨6點20分,搭乘車次402太魯閣號南下,列車浮出地平面時,首先看見汐止水泥叢林,接著繞過基隆山抵達福隆,不久蘭陽平原便映入眼簾了,想起去年12月同樣搭乘火車,從羅東直下南澳,一一追過車窗外臺9線上大小車輛,伴隨好像呼喊「快向前行、快向前行」的急促車聲,似乎又追回那時歡快的心跳;不過,受到鋒面來襲,太平洋竟然覆蓋在一片愁雲慘霧下,焦慮的思緒,又彷彿是海上濃稠的烏雲,不斷地湧動、交疊。
1.

幸好,銀針般的雨絲在到達花蓮車站之後,緊捱旅客沉重行李遠離,海岸山脈上的朝陽阻擋北部鋒面的攻勢,路過壽豐,走道間的光亮逐漸放大、擴散。
繽紛田園,披上雲海的中央山脈,一兩朵降落傘緩緩著陸,蒸汽火車激起鷺鷥飛翔,這是童年時對縱谷的憧憬,但是鐵軌兩側濃密樹叢混雜凌亂屋舍,重重檳榔林綿延到雲端,種種紛雜卻令我愕然:「花東縱谷怎麼那麼醜呢?」,不禁開始懷疑。

歷經2小時50分車程,早上9點09分終於抵達玉里,空氣清新舒暢,車站造型前衛,筆直道路,三四層樓高的公寓緊緊相連,這幕成為我對玉里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一個繁榮,又不失恬靜氣質的城鎮;座落秀姑巒溪畔,玉里鎮舊稱「璞石閣」,來由眾說紛紜,首先是來自布農族語「空氣中的飛塵」,第二種是清朝依「白玉石」命名而得,阿美族語則認為起源於「boshikoh」,意思是「蕨草」,也是太魯閣列車原住民族語報站用詞。
2.

備妥租車、訂房,民宿阿姨一邊check-in,一邊親切地說,我們可是今天最早到的客戶哪,聽到花蓮市正在下雨時,她愣了一下:「下雨?這裡有時候會有午後雷陣雨,但是基本上不太會下!」,她也推薦我們沿著縣道193號北上,可以一路欣賞阿勃勒丰采,自此,按照行程規劃,我們一行人越過玉里大橋直奔赤柯山。

※縣道193號
縣道193號起點位於花蓮縣新城鄉三棧,終點位在花蓮縣玉里鎮樂合,全長110.920公里,是全臺最長的縣道,也是花蓮縣南北向要道之一,其中玉里鎮路段又被稱為「樂德公路」,取「樂合」至「德武」之意。

正如民宿阿姨所說的,阿勃勒盛情地在公路兩旁綻放,盞盞水晶燈凝聚陽光閃閃發亮,不過是拔地而起而非懸掛著的,東面海岸山脈腳下有時出現村莊、墓園,西面稻田蓬鬆豐美鋪陳到中央山脈,但是有些地方色調是不同的,草綠色斑點中點綴金黃飛羽,仔細一瞧,原來是農人正在採收金針,他們背後低矮農舍隱藏在樹下,有如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筆下的寫實主義作品。

道路順著平原延伸起伏,將近10公里的路程見不到任何一座紅綠燈,雲朵綿軟,樹影搖曳,稻浪間斷擺動,景象甚至有些安逸且催眠,直到遇見高寮入口,才右轉直上山坡,高寮莊裡有著幾間民宿,籬笆上垂掛仙人掌,腹地不大的田園種滿金針,旅程一開始接二連三的驚喜,不禁使人越來越期待赤柯山的綺麗花海。
3.

從海拔112公尺攀到海拔920公尺左右的山頂並不容易,產業道路因此緊貼山壁緩緩上升,往往拉了一大段路程才連結髮夾彎迴轉,偶爾望見散落地面的石塊,也暗示著當地地質脆弱不穩,有時水泥鋪面龜裂破碎,伴隨陣陣顛簸,我們甚至在一個轉彎處撞見工地,吊車懸臂橫越整個路面,似乎正為了加固山坡裸露的土石,在工人手勢與口哨聲中小心翼翼鑽過懸臂,才得以順利通過,也許是一種熱情,一道一道的難關都不能澆熄我們的衝勁。

2公里的山道雖然漫長且令人疲憊,縱谷遞來的徐徐山風隨著高度抬升,腳下視野也在同時舒展開來,每當遭遇樹林間隙,我們就被縱谷平原廣袤祥和的氣息所震懾,其中當屬「林家園」展望最好,俯視一切,起點的高寮聚落緊捱在山腳下,除此之外,豐坪溪發源於丹大山和馬博拉斯山之間,浩浩蕩蕩匯入秀姑巒溪,形成Y字形的圖騰,往南遠眺,隱約可以瞥見富里、池上,風起雲湧,沃野千里。

赤柯山已經近在咫尺,山巔的雲霧卻在此時逐漸凝聚、匯集,究竟好天氣能不能維持下去,傳說中的金針花海是否真的存在,時值正午,又可不可能找到可以歇息的驛站,心情在欣喜和不安之間跌宕起伏,就像是早上陰晴不定的天氣,只好繼續前行,至於其他,就暫時交給上天安排了。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01中華民國(臺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