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銀董事長涉浮報業務費,黃國昌痛批公股行庫管理亂象——績效獎金與請假制度的漏洞?
2025/02/12 19:52
瀏覽53
迴響1
推薦8
引用0
台企銀董事長劉佩真涉浮報業務費,遭檢方約談交保
近日,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台企銀)董事長劉佩真因涉嫌浮報近百萬元業務費,遭新北地檢署搜索並約談,最終以 50 萬元交保候傳。此案涉及特別背信罪,不僅震撼金融圈,也引發政壇關注。
而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更進一步揭露,劉佩真在2023 年請假超過 90 天,卻仍領取 191 萬元績效獎金,甚至透過事後銷假的方式,將請假天數從 91.5 天降至 22.5 天,藉此符合績效獎金發放標準。他痛批財政部國庫署與金管會毫無作為,並要求財政部徹查還社會大眾一個公道。
這起事件不僅涉及公股行庫的管理漏洞,更突顯績效獎金與請假制度的爭議,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台企銀董事長 90 天請假領 191 萬元績效獎金,制度是否有漏洞?
根據黃國昌的指控,劉佩真在 2023 年總計請假 91.5 天,但卻透過事後銷假,以「居家辦公」等名義將 69 天的請假紀錄刪除,讓實際請假天數變為 22.5 天,進而符合績效獎金的發放標準。
此舉引發三大爭議:
1. 公股行庫高層請假管理制度是否過於寬鬆?
• 一般企業對於高層管理人員的請假多有明確規範,且請假過多通常會影響績效考核。但公股銀行的董事長居然可以請假 90 天仍領取高額績效獎金,這是否反映監管機制的缺失?
2. 「居家辦公」的請假銷假機制是否合理?
• 在一般企業中,居家辦公與正式請假應有清楚區分,若能透過「事後銷假」方式影響績效獎金發放,是否存在制度漏洞?
3. 績效獎金發放標準是否合理?
• 董事長的績效獎金應該與實際工作貢獻掛鉤,而非僅依據形式上的考核標準。若請假過多仍可領取高額獎金,是否代表績效考核機制失靈?
財政部與金管會的沉默,公股行庫監管是否失職?
面對這起爭議,負責監管公股銀行的財政部國庫署與金管會至今仍未做出明確回應。這種靜默的態度讓外界質疑,政府是否對於公股行庫的管理失職?
公股行庫監管問題的三大關鍵點:
1. 財政部與金管會的監管職責是否落實?
• 既然財政部與金管會負責監督公股行庫,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否已經有內部的績效獎金監管機制?如果有,為何沒有發現問題?
2. 績效獎金發放標準是否該公開透明?
• 目前公股銀行的績效獎金機制是否公開透明?是否應該強制公開績效獎金的核算方式,讓社會監督?
3. 是否有更多類似案例?
• 若台企銀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其他公股行庫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獎金發放與請假制度漏洞?是否有必要進行全面性調查?
此事件對金融圈與政治圈的影響
這起事件不僅對台企銀的企業形象造成傷害,也對台灣整體公股銀行的信譽帶來負面影響。此外,此案在政治層面也引發新的討論與對立。
對金融圈的影響:
• 台企銀作為公股銀行,涉及財政資金管理,若監管不善,將影響投資人信心與金融機構的公信力。
• 企業治理問題將成為未來財政部與金管會監理改革的重點,可能促使政府加強內部審查。
對政治圈的影響:
• 黃國昌的發言不僅是在監督,也可能成為民眾黨與執政黨對抗的議題之一,進一步強化民眾黨「反貪腐、監督政府」的形象。
• 若財政部與金管會未積極回應,可能引發更多質疑,影響 2025 年的政治氛圍。
如何避免公股行庫的獎金與請假漏洞?
1. 設立更透明的績效獎金發放標準
政府應公開公股銀行高層的績效考核標準,並確保請假天數與獎金發放的公平性,避免變相濫用請假制度來獲取額外獎金。
2. 強化監督機制,避免高層濫權
金管會與財政部應建立更嚴格的請假與獎金審核機制,確保高層管理人員的工作表現能與薪資、獎金掛鉤,避免透過制度漏洞獲取不當利益。
3. 進行全面公股行庫管理制度檢討
不僅僅是台企銀,政府應進一步調查其他公股行庫是否也有類似的管理漏洞,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結論:公股行庫的管理漏洞,不應只是一場個案風暴
台企銀董事長劉佩真的案件,不只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暴露了公股銀行的監管漏洞,甚至可能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一個縮影。政府不應該選擇沉默,而應該積極回應社會質疑,並立即展開調查與改革,才能維護公股行庫的信譽與金融市場的穩定。
對於這起事件,你怎麼看?你認為公股行庫的績效獎金與請假制度是否合理?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近日,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台企銀)董事長劉佩真因涉嫌浮報近百萬元業務費,遭新北地檢署搜索並約談,最終以 50 萬元交保候傳。此案涉及特別背信罪,不僅震撼金融圈,也引發政壇關注。
而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更進一步揭露,劉佩真在2023 年請假超過 90 天,卻仍領取 191 萬元績效獎金,甚至透過事後銷假的方式,將請假天數從 91.5 天降至 22.5 天,藉此符合績效獎金發放標準。他痛批財政部國庫署與金管會毫無作為,並要求財政部徹查還社會大眾一個公道。
這起事件不僅涉及公股行庫的管理漏洞,更突顯績效獎金與請假制度的爭議,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台企銀董事長 90 天請假領 191 萬元績效獎金,制度是否有漏洞?
根據黃國昌的指控,劉佩真在 2023 年總計請假 91.5 天,但卻透過事後銷假,以「居家辦公」等名義將 69 天的請假紀錄刪除,讓實際請假天數變為 22.5 天,進而符合績效獎金的發放標準。
此舉引發三大爭議:
1. 公股行庫高層請假管理制度是否過於寬鬆?
• 一般企業對於高層管理人員的請假多有明確規範,且請假過多通常會影響績效考核。但公股銀行的董事長居然可以請假 90 天仍領取高額績效獎金,這是否反映監管機制的缺失?
2. 「居家辦公」的請假銷假機制是否合理?
• 在一般企業中,居家辦公與正式請假應有清楚區分,若能透過「事後銷假」方式影響績效獎金發放,是否存在制度漏洞?
3. 績效獎金發放標準是否合理?
• 董事長的績效獎金應該與實際工作貢獻掛鉤,而非僅依據形式上的考核標準。若請假過多仍可領取高額獎金,是否代表績效考核機制失靈?
財政部與金管會的沉默,公股行庫監管是否失職?
面對這起爭議,負責監管公股銀行的財政部國庫署與金管會至今仍未做出明確回應。這種靜默的態度讓外界質疑,政府是否對於公股行庫的管理失職?
公股行庫監管問題的三大關鍵點:
1. 財政部與金管會的監管職責是否落實?
• 既然財政部與金管會負責監督公股行庫,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否已經有內部的績效獎金監管機制?如果有,為何沒有發現問題?
2. 績效獎金發放標準是否該公開透明?
• 目前公股銀行的績效獎金機制是否公開透明?是否應該強制公開績效獎金的核算方式,讓社會監督?
3. 是否有更多類似案例?
• 若台企銀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其他公股行庫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獎金發放與請假制度漏洞?是否有必要進行全面性調查?
此事件對金融圈與政治圈的影響
這起事件不僅對台企銀的企業形象造成傷害,也對台灣整體公股銀行的信譽帶來負面影響。此外,此案在政治層面也引發新的討論與對立。
對金融圈的影響:
• 台企銀作為公股銀行,涉及財政資金管理,若監管不善,將影響投資人信心與金融機構的公信力。
• 企業治理問題將成為未來財政部與金管會監理改革的重點,可能促使政府加強內部審查。
對政治圈的影響:
• 黃國昌的發言不僅是在監督,也可能成為民眾黨與執政黨對抗的議題之一,進一步強化民眾黨「反貪腐、監督政府」的形象。
• 若財政部與金管會未積極回應,可能引發更多質疑,影響 2025 年的政治氛圍。
如何避免公股行庫的獎金與請假漏洞?
1. 設立更透明的績效獎金發放標準
政府應公開公股銀行高層的績效考核標準,並確保請假天數與獎金發放的公平性,避免變相濫用請假制度來獲取額外獎金。
2. 強化監督機制,避免高層濫權
金管會與財政部應建立更嚴格的請假與獎金審核機制,確保高層管理人員的工作表現能與薪資、獎金掛鉤,避免透過制度漏洞獲取不當利益。
3. 進行全面公股行庫管理制度檢討
不僅僅是台企銀,政府應進一步調查其他公股行庫是否也有類似的管理漏洞,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結論:公股行庫的管理漏洞,不應只是一場個案風暴
台企銀董事長劉佩真的案件,不只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暴露了公股銀行的監管漏洞,甚至可能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一個縮影。政府不應該選擇沉默,而應該積極回應社會質疑,並立即展開調查與改革,才能維護公股行庫的信譽與金融市場的穩定。
對於這起事件,你怎麼看?你認為公股行庫的績效獎金與請假制度是否合理?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