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禪師(1148~1209)俗名李仁遠,生於南宋台州(浙江省台州市),據傳他不死守佛教戒律卻神通廣大、樂於助人,ㄧ般也尊稱他為濟公活佛,佛教的【佛】,是覺悟者的意思,活佛是【活】的覺悟者,指能夠真正的理解佛法大意的覺悟者。
印度佛教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67年)傳來中國,當時由於漢武帝(前156~前87)接受了董仲舒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文化思想於當時的中國社會業已開花結果,外來文化的佛教思想為了因應中國文化必須要有所修正,乃至符應俗話說的所謂入境隨俗,後來的南北朝時期(420~589)盛行所謂【格義】佛學,即為【佛教詮釋學】,亦即以中國儒家的【中道】思想比擬佛教的【中道】思想,以中國道家的【無】比擬佛教的【空】。
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464~549)篤信佛教,三次捨身同泰寺,唐朝杜牧(803~852)於江南村ㄧ文回顧的描寫當時南朝佛教盛況,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而據傳梁武帝也曾得意的問過印度僧人菩提達摩説【我為佛教建立了這麼多的佛寺,功德如何?】菩提達摩説【你沒有功德,你太著重形式了。】
原來在印度的佛教徒是沒有嚴格規定的説要吃全素,俗稱的三淨肉,指眼不見為淨及不為自己所殺,中國佛教徒所以要吃素是由於梁武帝創作了【斷酒肉文】,就儒家思想關於仁民愛物的悲天憫人部分固深值讚許,然而太拘泥於形式卻沒有任何的功德,如同菩提達摩曾經對梁武帝這樣説。
於中印文化交流及佛學格義過程中,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融入了原始佛教所提倡關於眾生平等的印度佛教,該文化融合使得釋迦牟尼的原始佛教變成了中國的本土佛教,就儒家思想原先堅持的倫理格局是無法接地氣的感動於市井小民,南宋時期濟公禪師心存善念卻不拘小節的所謂【菜市場仔】佛學,較能感動民心,獲得市井小民的愛戴,所謂信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早期的民國60幾年民風相對保守,社會上紋身的不多,有些年輕人將【忍】字紋刺在手臂,説要提醒自己不要有壞脾氣,其實忍字是要書寫在自己的心上而下是紋在手上看,記得那時候聽到唱國歌時要馬上立正,提到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也是,公文字書寫都要抬頭空一格,學校除了立有銅像也懸掛管仲所説關於【禮義廉恥】的橫匾,這些都是形式主義的過渡時期,如美國社會學家帕深思(1902~1979)所提及的開發中國家形式主義。
試想國家如果可愛,那麼每個國民都會用心的去愛,由於愛國家也是愛自己,關於刻意呼喊口號或廣立牌告,ㄧ來恐怕無法深植人心,二來多少浪費人民的納稅錢,與其表面功夫不如腳踏實地,與其戒斷酒肉不如誠懇修心,與其將忍字刺紋在手臂不如常留在內心。(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斯説人為萬物之尺度,以其認為是者説為是,以其認為非者説為非,就此來説,仁智互見或屬難免,況且【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有過去的時代背景,今天有今天的想法,明天後看今天,或如今天看昨天。)
引自阿丙0.6,痞客邦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tzi2025/03/09 08:48可惜我們執政黨,不能通過立法,
就要發動罷免⋯⋯藍白立委
還說 不罷免,
藍白都是通匪
等共產黨來 殺千千萬萬的台灣百姓,
真是 胡說八道
聽了真讓我心痛💔歡迎tzi格主蒞臨,謝謝留言分享
首先對於格主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情操敬表佩服及深深感動。
其次或如1980年代退伍老兵的李師科説【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
又所謂留座青山在下怕沒柴燒,敬請【先顧八肚再顧佛祖】。
眾所周知,政治是權力鬥爭的場域,政治是高明的騙術,聽聽就好,
不用太認真,如同晚間八點檔連續劇。
我們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如斯賓塞認為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的世界也是。】
而不管是八仙過海還是社會達爾文,同樣的也是聽聽就好,
執政黨發動罷免行動及如格主所批判的所謂【胡説八道】,
均敬表尊重,人為萬物之尺度,人為萬物之靈,理應如是。
阿丙0.6 於 2025/03/09 09:5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