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本文來自【中西匯通】
「問題是怎樣把老中醫的智慧總結起來,匯集成唯象中醫學?我想可以用現代科學技術,即:
「1)用專家系統、人工智慧技術把每一位老中醫大夫的學問經驗記錄成電子電腦程式。這項工作在幾年前已開始了,只是擴廣的問題。
「2)有了大量不同的老中醫指導下製成的各有特長的專家系統,我們就可以將其匯總綜合。這也已有具體方法,即我們現在稱為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
「3)綜合的結果是唯象中醫學。新的中醫臨床經驗還可以不斷補充進來,所以這樣的唯象中醫學是不斷發展的。」 (1991年8月14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602頁)
6.「如中醫工程學會能把各家中醫的專家系統用中醫理論綜合成一個中醫計算機辯證施治系統,將是一件大事。這個系統可以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那就是唯象中醫學了。」 (1992年10月10日致譚高德——《錢學森書信選(下卷)》0700頁)
7.「對唯象中醫學的研究您主張在中國古代醫易的基礎上構築唯象中醫學。而我認為中國古代醫易的局限性太大,不適用於人體這一開放的複雜巨系統。不久前見到西安西北大學孟凱韜寫的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論證,可見五行說的毛病在於把客觀存在的複雜性簡單化了。所以我不贊成您的主張,我認為您還沒有從家傳的中醫學解放出來,真正進入現代科學。
8. 「我勸您要大膽創新、實事求是,千萬不要把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硬框在陰陽五行之中!陰陽五行不能解決社會科學問題,陰陽五行也不能解決人體科學問題。」 (1994年2月16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下卷)》0886頁)
9.「所謂唯象學方法論,即一切從實踐出發,先概括出若干經驗規律,在進而構築一個經驗規律的體系。所以唯象中醫學,即從中醫臨床經驗構築一個醫學理論,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中醫理論體系。這將是人體科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組建唯象中醫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而且應該參考醫易理論;但易的理論體系太簡單、太機械呆板,不能解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人體——的全部學問。」「我國老中醫的行醫理論就是唯象中醫學,用了周易的思想方法,但又不拘泥於周易,而是根據經驗加以變通。」(1994年7月9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下卷)》0935頁)
10.「古典中醫學中的心,看來包括了血系統及腦系統。腦血關係密切,人腦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用血量卻占全身的15%用空氣量占吸入的25%。所以經典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又主血脈。在今天我們建立唯象中醫學則似應心、腦分為兩的角色單元。即在唯象中醫學,我們應根據今天我們對人體的認識,從新設計各角色單元,不必一定要從古。」 (1995年3月23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036頁)
11.「所謂唯象理論是指一門學問,它是根據大量的實踐,概括出來的;它沒有深入到事物的深層次結構去找事物的本源。中醫不講人體生理學、不講細胞等,所以中醫理論是唯象(現象)理論。」 (1996年4月7日致錢文景——《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134頁)
(四)創建人體科學的中醫學
1.「中醫和醫學要走人體科學的路子。」 (1987年6月25日致李志超——《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324頁)
2.「中醫這個寶庫似只有用現代科學技術打開後,才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而這項工作又必須建立在對中醫理論的正確理解。」 (1987年4月18日致徐寶源——《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312頁)
3.「經典的中醫學、西醫學都有其不足之處。如:中醫理論中沒有人體人腦的結構和功能介紹,而西醫實踐中一般誤診率不下於1/3。中西醫結合則也不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人體潛能的發現。」 (1995年9月12日致吳邦惠——《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086頁)
4.「從人體科學的觀點,中醫有許多比西方醫學高明的地方,但將來的醫學一定是集中醫、西醫各民族醫學於一爐的新醫學。所以請您也注意並收集國內、國外近年來對時間氣象醫學的研究成果,以發展並深化我傳統的時間氣象醫學。」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553頁)
5.「我近來總感到醫學,治病的醫學,總有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會得病?不是總有人不得病嗎?這種病(指『無症狀心肌缺血』)既然不是細菌、病毒感染,是人自身的問題,但問題在哪裡? 「這是我近年來一直在求答案的難題,醫學界好像還沒有來得及考慮這個問題。」 (1993年12月26日致王士雯——《錢學森書信選(下卷)》0863頁)
6.「中醫與西醫要真正結合,揚棄上升為新醫學、人體科學的醫學,的確很不容易,我曾說過:人體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的珠穆朗瑪峰!難的原因在於新醫學是人體這樣一個開放的巨系統的科學,除了中醫、西醫用的語言概念不同,還要用新的思維方法: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對此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召集對此有興趣的中醫、像您和對此有興趣的西醫、像吳階平大夫開討論會。所以我寄厚望於中國人體科學學會。」 (1996年2月29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126頁)
7.「『泛化』思想來源於『象』即意象、形象,也是從整體上認識事物。這一思維方法的優點在於宏觀,能避免微觀方法的因小失大。我國的中醫就是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稱之為『唯象中醫學』。」「但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來看問題,則『小』,微觀認識不是可以不管的。也就是您還應該下點功夫學些西醫學、生理學,使對人體的認識能落實到物質基礎——細胞,以及細胞的內部物理與化學過程。然後把局部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結合起來,即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這是對人體這樣的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進行研究認識的方法。所以我幾年前就向您宣傳這個觀點,唯象中醫學是第一步,下面的任務是把唯象中醫學與現代西醫學辯證地統一起來,揚棄為更高級的醫學,21世紀的醫學。」(1995年11月19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098頁)
8.「從巫術到醫學是人類歷史的普遍發展規律,世界各地都如此,西方也是這樣的。在西方,後來科學逐漸進步深化,就成為現在所謂西醫學。但近年來又發現西醫的一套也遇到困難,所以又找到中國的中醫學。這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來看是一點不奇怪的,是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客觀世界,包括人體的認識。我們要從機械唯物論的西醫走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新醫學;這是人體科學的任務。」 (1996年6月16日致陶先剛——《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