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本文來自【中西匯通】
(二)寫出一套現代的中醫書籍
1.「要在我國保存並進而發展中醫,必須在維護中醫理論全部實質的前提下,把其表面形象改變一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表述,不用古醫書中的詞句,寫出真正的現代中醫書籍。這要一整套書,不是零星的一本、幾本,要從人體理論到醫理,到臨床醫學。」「所以中醫(當然包括藏醫、蒙醫等)的現代闡述是一件關係到祖國傳統醫學的生死存亡大事,而且時不我待呵!」(1984年5月22日致崔月犁——《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090頁)
2.「為什麼中醫教育辦不好?後繼乏人! 「我想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是中醫的面貌看起來好像不和現代意識形態相一致:古文而不是現代語文,講什麼陰陽五行……而不是對立統一和大系統等等,從而使現代的中國青年難於領會,學也學不進,更不要說掌握醫理了。 「中醫理論的這一令人生畏的形象也使得不少人對它不理解,所以儘管《憲法》上明明寫了,他還不願支持,甚而打擊。就連中醫學院也有人反對中醫!」 「怎麼辦?」只能對症下藥,給中醫換裝!把中醫理論、中醫醫理用:(1)現代語言,(2)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來闡述清楚,寫出一套現代的中醫書籍。這還不是中醫現代化,不是用將來會出現的人體科學來提高中醫,創造新醫學,只是保留中醫的真正科學內容,老老實實地闡明中醫的道理。請老中醫同志不要擔心,我們是要把中醫的珍寶保留下來! 「我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自然探索》1983年3期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結構和中醫理論的現代闡述》講的就是這項工作。我現在感到它已經十分迫切,不能拖延了!我們要培養下一代中醫只能用這套書籍,不然培養不出今天的中醫。 「有了這套中醫醫書,反對中醫的人也能說服了。因為我們是講馬克思主義的呀!
3.「我現在認為,中醫所遇到的困難是個20世紀社會主義中國的意識形態問題。中醫理論講陰陽五行,令人望而生畏!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搞中醫理論的現代闡述,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除去中醫理論中的糟粕,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表述。這樣中醫理論就可以發放出它固有的光輝,丟掉它現在的嚇人的假象」。 「為什麼一定要講『子午流注』,不直說『人體晝夜節律』?」「也因為中醫理論還不是現代科學,所以就如寫文章還不是現代科學一樣,中醫臨床看病,多少是得靠老師帶,以身教為主、言傳為輔。中醫教學最後要老師帶著看病,一年、幾年才能學成。」(1984年6月2日致黃建平——《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092頁)
4.「科學技術是一個整體,中醫不能獨立於世界科學技術體系之外;猶如今天的中國不能閉關自守一樣。陰陽五行學說如是科學真理,就應能把全部自然科學都概括在內。如不能,那就只有用今天科學技術最高概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闡述中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能指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1984年12月1日致王敬——《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127頁)
(三)建立唯象中醫學
1. 「古典中醫理論提供了一個以陰陽、五行、干支啟發出來的框架,這是一大發明,但我們還只能說是啟發,不是結論。到底框架是什麼,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用中醫的臨床實踐去檢驗,不合適的地方要修改。最後達到合適的框架,這時唯象的中醫學也就出來了。現在我想,中醫的名醫都實際在根據他自己的臨床經驗修訂了醫書上的框架的。 「其實,建立這種根據人體是開放複雜巨系統認識的唯象醫學,用的臨床經驗可不必限於中醫,西醫的也可以吸收,但不用西醫的解釋,而用我們的框架。這才是中西結合的新醫學。」 (1989年1月14日致黃建平——《錢學森書信選(上卷)》418頁)
2. 「醫易、陰陽等等也是中醫對人體功能狀態變化運動的思考方法,也是中醫思維的表現。」「但我認為真正要建立唯象中醫學,還有深入下去的工作,即通過運用中醫思維學來以現代語言構築人體這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模型,由此進而講清人體功能狀態的變化運動規律。最後建立用現代科學語言表達的唯象中醫學。」 (1989年12月2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480頁)
3. 「發展中醫只有這一條路,要用強大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來使中醫從古代的自然哲學式的、思辨式的論述解脫出來。要換裝,變成用現代科學語言表達的唯象中醫理論,什麼叫唯象理論呢?就是完全從現象來總結、概括,得出系統的理論。也就是說,只講其當然,現在還講不出其所以然。根據實踐的經驗,說明這是怎麼回事,把它講得有條有理,這就叫唯象中醫學。」 (《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299頁)
4. 「如何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法去創建唯象中醫學?」「醫學已有幾千年歷史,醫案記錄浩如煙海,這都是定性的點滴認識,現在有了新的方法,加上電子自計算機的幫助,綜合集成是可以實現的。不但傳統醫學的醫案,而且西醫的醫案也可以用新觀點(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歸納進來。這就是綜合揚棄,創建21世紀的新醫學。」 (1989年12月8日致楊學鵬——《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484頁)
5. 「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老中醫都會根據自己的實踐認識對理論框架做局部小調整,但一般不會著書立說,只授其親近的門生。所以 我們不能把中醫理論看成是僵化了的死規律,它是在發展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