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拍攝時間:2024年10月26日,去年十月底結束三個月的京都短居,回國後一直馬不停蹄的辦理、完成各項活動,直到最近才稍微得空,慢慢補上此次日本行的最後最精采的幾篇。)
原本只預計在關西機場附近停留一天,但因向島學生中心的租期硬被提前到週五工作日點交歸還,只好先到機場附近流浪兩天。抵達關西時選擇臨空城附近,歸程選擇泉佐野,最後一整天的空檔到附近青空漁市場及附近的「佐野町場」晃晃。
1994關西機場啟用,鄰近的泉佐野市配合開發案失敗,2012瀕臨破產,甚至要出售城市名稱,但因無企業參與而作罷。之後目前第四任的市長善用故鄉稅制度改善財政,2017年與2018年度為全日本故鄉納稅金額最高的自治體,2018年度就獲得498億日元的故鄉納稅收入,佔了全國的一成。
從旅館步行到青空漁市場只需二十分鐘,中間正好穿越佐野町場,就慢慢散步過去,邊走邊玩邊探險。鄰近中午時分才緩緩出發,會先經過老舊的商店街,由於觀光客大部分都集中在臨空城,商店街越顯冷清。
在江戶時代,佐野町場作為商人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雖然泉佐野市本身因鄰近大阪灣,擁有發達的漁業產業,並以「泉佐野漁港」聞名,但佐野町場的發展重心主要在商業與物流,而非漁業。這裡曾是商人聚集的熱鬧市街,擁有許多倉庫、商舖與傳統民宅,形成錯綜複雜的街道景觀,猶如迷宮。摩天大樓從巷弄間隙探出頭來的景觀也是佐野町場的特色。
佐野町場內有座佐野故鄉町屋館,位於佐野町場正中心的這座町屋,建於江戶時代(18世紀後期),是由第二代新川喜內為了發展醬油業而興建,其設計風格延續了當時泉南地區的建築特色。此建築於平成5年被列為泉佐野市的文化財產。如有興趣可以購票入內參觀。近來有類似地方創生的「さの町場家守舎まちばの芽(都市營造團隊)」進駐,經常辦理市集及文化活動。
上圖右下角是木柴場,再往前走會看到結滿松果顏色很特別的松樹、魚頭造型的黑色石雕、涵洞內的彩繪,過了大馬路就是青空魚市場了。
青空市場入口門前有個賣毛巾的攤位,原來這裡以生產「泉州毛巾」聞名,歷史可追溯至明治時代。產量約占全國的一半,吸水性強且質感舒適,有機會可以買來試試。
進了市場琳瑯滿目的漁獲,令人目不暇給。這裡的價位十分平民,不誆觀光客,最棒的是日本的商圈會社幾乎都會把每個攤販的分布圖跟介紹在網站上寫的很詳盡。
泉佐野漁協青空市場:這天剛好是周六,漁獲豐富,價格標示清楚,很多在地人在市場挑選完新鮮便宜的漁貨後,在市場附近的燒烤店直接大快朵頤。
青空市場的燒烤店除了市場二樓外,還有外面的海鮮燒市場,成人一人1500,限時2小時。
本來想光顧市場內有名的裕太朗壽司,但假日排隊人潮實在太多。
只好選旁邊的小店ここうみ食堂(Kokoumi),是旁邊的中德海鮮直營店,供應手工蕎麥麵和海鮮蓋飯。
我們選了三個特價套餐:鮪魚、鰻魚蓋飯加拉麵跟天婦羅蓋飯套餐以及飲料,加一成服務費,台幣一千有找。下次時間更充裕時,一定選擇買新鮮的漁貨到旁邊燒烤大快朵頤。
最令我驚訝的是連在漁市場都有美濃燒的攤位,生活器皿真的無所不在,與庶民的生活緊緊相連。
這天一整條紅鮭約1500円(稍晚我在當地超市看到1000円的冷凍鮭魚切片,品質還很不錯,這價格...),1000円約228台幣可以買到12隻生食級的紅蝦。
魚市場旁美麗的漁港:
回程又經過町場慢慢晃回去。
泉佐野的下水溝蓋,中間是市章,旁邊是市樹銀杏葉跟果實。
町場門牌下方地圖標示出這間房子位於社區的那個位置,有趣!
抵達旅館前我被兩位父女宅宅拋棄,因為我想繼續走到海邊欣賞黃昏,他們說累了想回去休息。於是我繼續在車站跟旅館附近閒晃,繞了一大圈後發現在地超市,買了晚餐回旅館。
社會學家約翰.尤里( John Urry)認為,我們每一次在旅行中拍照、打卡,都是搜集「符號」的過程。在觀光凝視(The Tourist Gaze)下,一切事物早就是被安排好的。他們成了代表「傳統」的符號,以觀光客期盼的樣子不斷被建構,也漸漸失去最初的模樣。
我倒是對一些旅行中景點和食物的共同回憶,有著不一樣的詮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們,在社群網絡上交流,突破地域、民族、文化和語言的限制,擴大人們對食物、景觀的體驗。每個人對符號也有不同的詮釋,這次旅行沒有所謂的必吃、必去或必買,一些旅程中的遺憾,也成了下次有機會再到訪的理由。
泉佐野站周邊最後一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