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用朋友之言『義大利館容易開、卻不容易做得好』。可能因為如此,台北義大利菜非常多;不過這裡可沒分什麼 Ristorante / Osteria-Trattoria / Pizzeria / Enoteca 等類別級數,家家都是義大利「餐廳」,而且大大小小混戰成一團。常見小披薩屋勉強端出大型主菜,也有明明走高級路線者猛推披薩。即使如此,食客心中大致有一把尺、也會自己對食肆做些簡單分級與區隔。
本即想避免再談台北單一餐廳,想起近期某週恰好星期一、六分別至《La Giara》、《Tutto Bello》,趁著尚有一點印象(不知為何,台北義大利餐廳少有予筆者深刻印象者...)兩家一齊簡單小述。
《La Giara》
La Giara 較年輕,約五年歷史。開幕之初,台北食圈老毛病、一窩蜂人人邀約「密集嚐鮮」,一個多月吃五、六次,再好吃都倒胃口、變成無奈,之後可以歇個一年不用去了。但是無庸置疑,La Giara 在主廚 Antonio 及經理 Salvatore(每次都想稱其為 "Ferragamo"...)組合之下,的確風光了好一陣。有些菜餚也是以該餐廳在台較貼近義式原味。
近期再至,地方依舊、氣氛幽暗;人員換了不少新面孔、服務竟有些生嫩,略意外。慣例分享的各前菜沒什麼問題,Pasta 也還有水準、尤其墨魚汁麵(Spaghetti al nero del seppia)水準仍是台北一等,與主廚之弟 Daniele 之店《Luna d'Italia》同門同味、可分庭抗禮。但是到了主菜便有問題:同桌各主菜上菜時間稀疏、落差大,雖然義大利菜未有法國菜般講究齊上齊揭(蓋),但仍顯得漫不經心。主菜的芥末羊小排(Carre d'Agnello alla mostarda)竟已冷,燉小牛膝(Stewed Ossobuco)則完全過頭、咀嚼都成問題,細小得可憐的脛骨令人無法舀食骨髓。隨後的披薩也普通,較 Luna 還差、甚至與次一級的《Rialto》、《Giorgio's》二姐妹店水準近似(當然還是勝過那些美式速食版)。
Wine Note:2001 Antinori Tignanello 自攜,曾於此篇介紹過該義大利酒,仍是一派厚實奔放、與當晚義大利菜性質妙搭。
甜點部份,回歸正常。雖然 Tiramisu 還是整整齊齊一方、不像義大利當地一甕一罐的舀來吃,但是味道對。Cheese cake 較不行,巧克力杏仁霜半凍蛋糕(Semifreddo di Mandorle con cioccolata)又與老弟的 Luna 完全一樣,豐潤且爽口。服務人員前來道歉主菜問題,並另奉送飯後酒 Limoncello(見此篇),態度可嘉(可能筆者碰上該酒便「恩多酚」上腦,短暫快樂莫名)。
La Giara 骨子裏還是豪邁一派菜路,是適合大夥熱鬧分享、大口吃喝之處。如迎合其貴氣裝潢、中高價位,硬裝腔作勢扮成高級版 Haute Cuisine 反有些多餘。以 La Giara 與 Luna 之價差言,若期望一頓熱鬧豪爽的義大利菜聚餐,後者較為物有所值(不過聽聞 Luna 近來服務及衛生水準下滑)。
Tutto Bello 開了有十年吧?以一小餐廳,成為台北北區、甚至全市義大利菜重鎮,還被雜誌選為該類最高分,頗不簡單。不過,個人不辭路遙、每次前往食畢卻均無特殊印象。近日再訪,除了再試、也想一究為何屢屢「一片空白」。
對笑容可掬的老闆有些印象、但不算熟識,故未攀談(筆者甚不喜吃頓飯還得做一番公關)。店內還是雅潔,也頗舒適。由於友人自攜酒,交代店家配菜(記得該店有此能耐)。服務、餐具、Setting 都相當見用心,但是隱約有一絲說不出的不襯,說不上、慢慢摸索... 於是,由前菜開始。
前菜、麵包及搭配之 Salsa 都頗見心思,沙拉雖簡單但鮮嫩有餘。Pasta 碟量少(一口解決之量)、精緻猶如法國菜或那些 Nouvelle Cuisine 新派餐飲,廚師玩些 Foam/Cappucino 汁也像新派 Fusion。主菜牛排同時上二塊迷你菲利與澳洲和牛肋條,菲利略老(交代五分)、肋條適中,兩者略偏鹹。甜點的冷莓果 Tarte 適合夏季。整餐沒有大問題,順順遂遂。
Wine Note:2002 Opus One,自攜,一向覺得以加州酒言,即使曾有佳例、又有 Mouton Rothschild 合作加持,Opus One 仍是過昂的。2002 果香豐富、唯仍纖瘦了一些。與喜好的 "Robust" 豐碩派義大利料理本以為難搭,但是結果還不錯。
食罷,由酒與食之組合胡思亂想一番、似有領悟:
個人而言,義大利菜是相當 Hearty、痛快的 "Soul Food"(胃、心齊呼過癮),追求精緻無妨、但有些過了頭。該店菜餚接近了泛歐陸 Continental Fusion、直逼新派法國菜,但在演化、修飾過程中似乎流失了一些義大利菜的熱情與豪快。以中文不夠傳神,以英文說是 "something lost along the way"。細緻化之餘,微感其內歛性;Tutto Bello 菜餚與 02 Opus One 反而能搭的原因可能也在此吧?如是 Tuscany 的 Tignanello 便可能酒強壓餚。
以上純屬個人感想、不做推介,看倌可依自己取向選擇。北市一東一北兩家義大利菜都能吃、個性南轅北轍,都有些 Over-priced。如果不是去義大利,在亞洲建議有機會嚐嚐香港 Grissini、Sabatini,東京 Enoteca Pinchiorri、Luxor,曼谷 Giusto...等等。
2006‧09(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東京 - 與《Luxor》帥哥大廚對飲、曼谷 -《Giusto》好一隻火腿!、 豈只是 Pizzeria‧《Luna d'Italia》
- 13樓. divagirl2008/06/11 22:25又慢了ㄧ步
星期一晚上 才去La Giara吃的晚上, 有飯局嗎?
若先閱讀過你的文章 應該就會去Tutto Bello吧?
不過還有下次可去...
你的部落格 宛如ㄧ本餐飲介紹字典...
想去那兒吃 先上你這找找 就對了!!
過獎了!人人口味不同,參考或許還 okay,可別當指南囉 ^^
話說回來,Tutto Bello 是一家穩定度頗高的歐陸西餐(早已不是義大利館了),在台北,僅 "Consistency" 已經是難得的事
scubagolfer 於 2008/06/12 11:58回覆 - 12樓. scubagolfer2007/01/02 15:00咦?
同感,貪多難精。要把幾千年歷史的中菜系各地佳餚貫通,已經難覓;想把全世界材料做法彙於一廚,更是難若登天。
在 Peray 那看 GBC 火星熊貓留言,還以為是年輕小朋友... 現在看來也是「有些歷練者」呢。
- 11樓.2007/01/02 02:57多而不精
就像國外的中餐一樣
牛肉麵,滷肉飯,肉羹,蚵仔煎樣樣都在菜單上
樣樣都有 樣樣都不精
其實也滿懷念小時候中餐館都會細分
川菜館絕不賣白菜獅子頭
江浙菜館也絕不賣水煮牛 (或是每家都在賣的腸旺)
店小二對館子裡的菜到背如流
可推薦可排菜
現在的....哈哈哈
- 10樓. scubagolfer2006/12/11 11:39此 Sabatini 非彼
賢賢:此 Sabatini 非彼 Sabatini(提到的香港店)也。應該是北市長安東路那家 Sabatini 之分店,長安東路該店原本就還不錯。
- 9樓.2006/12/08 17:37新開幕
預告一下十二月下旬sogo復興館即將開幕,位於十一樓的SABATINI將帶來不同的日系義式料理,很期待去品嚐看看。 - 8樓. scubagolfer2006/10/20 11:14Grissini、Sabatini
Jinny:其實把香港 Grissini、Sabatini 並列寫出,也是因為兩家恰是一細緻 upscale、一奔放 casual。食客可依所喜所需選擇。 - 7樓. 凱鴻2006/10/20 02:46詞窮之際《Al Sorriso》,《Nicholini's》&《Grissini》
香港Grissini和Nicholini's是小妹最鍾意的義式餐廳,Grissini的主廚Vittorio Locariello出自於義大利名餐廳Don Alfonso,小妹與Scuba先生同樣欣賞他的手藝。
年中小妹返瑞士母校時,順道前往北義探視在當地工作的親戚,在Soriso的Al Sorriso餐廳,嚐到女主廚Luisa Valazza非常精彩的北義家鄉菜.他們亦提供精緻的住宿房間,對小妹而言是非常愉悅的經驗。
只是,與常常自謙‘詞窮了’的Scuba先生對照,小妹真的詞窮得不知如何形容Grissini,Nicholini's 和Luisa Valazza她家的餐餚了。 - 6樓. scubagolfer2006/10/19 18:52呵呵
咱們這裡既非義大利,個人倒覺得家家義大利菜什麼都做、倒也無所謂:如果什麼都做得好,那就太妙了!Magnifico!
可惜,貪多則難精好像是難免的現象...
- 5樓. B2006/10/19 18:05嘻嘻~
starberry比喻的還真不賴
一般而言法國菜是較精雕細鑿, 意大利菜則較有媽媽的味道, 而且全世界到處可見pasta & Pizza! 不過這也只是大致的粗象, 其實也得看各自餐館走的等級路線. 目前為數不少的高級Nouvelle Cuisine, 早把這兩國的菜色、食材緊蜜結合運用在一起.日本吃天婦羅、生魚片有專門的店, 而意大利高級餐館是不賣pizza,甚至pasta都較少見...... 臺灣人多數偏愛俗擱大碗, 還有什都通通來...是吃慣中國菜的民族習性,要改不易其實也不用改... 等個人吃多、吃精了, 有不同層次的食客,自有分類更細的餐館出現. 雞生蛋、蛋生雞,永遠是理不清的互連關係!
旅人世界 & B's 心眼 -
遊賞世間美的人、事、物...究境一探,是否真的"物以類聚"? - 4樓.2006/10/19 15:23嘿嘿嘿......
哼哼哼
終於終於
雞蛋再密也有縫
您的阿基里斯腱暴露出來了
LIMONCELLO???
原來是跟巧克力一樣的效果
嘿嘿嘿...抓球時先買一瓶把您罐倒
咦....不對......說不準您會破PR
Mmmm.....再容偶好好想想
Hahahha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