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參加一場藝術教育論壇,我報告的內容是當紅的教育理論-跨領域教學。我以布袋戲為例。
之後的QA時間,現場一位師範體系的大學生提問,提問者問我同樣是台語發音,為什麼選擇布袋戲這種從中國傳入的劇種,而不是本土發展出來的歌仔戲。
又來了!怎麼現在每樣事情都能與政治扯上?
我回答:歌仔戲也不完全算是純本土的,很重要的都馬調就是抗戰時期流行於泉州的曲風,後來還被國民政府批評為靡靡之音被禁唱。而歌仔戲的配樂文戲是南管,武戲是北管。布袋戲也是如此。 南管彈奏樂器是琵琶。南管彈奏時,琵琶是橫著擺放,不是直的。這從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裡就知道了。這難道沒跟「中國」扯上關係嗎?(我心裡彆扭的很,明明是我們華夏文化,怎麼好像說的是外國文化一樣。)
至於課程設計選布袋戲不選歌仔戲,是因歌仔戲要唱,那麼多曲牌,要搭配劇情而定,學生怎麼學得會,還要創作歌詞,要押韻,這是國中生能勝任的嗎? 我又舉例書法,日韓也寫書法,甚至日本還把平假名寫得像草書一樣,把書法的美術性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站在藝術與文化面前,不應該提政治、國界這些無意義的話。否則藝術教育研究所怎會開一門課,叫做跨文化。
我報告時,一開始就強調現在的教學講求是議題式教學,能兼顧不同領域或是跨學科,而戲劇只是串起這些學科的乳化劑。例如:演一齣張釋之執法,必定要熟讀那篇內容,這便是將表演藝術與國文科串起來,演出要做戲服及道具,便又加入美術。 提問者沒有認真聽我的報告,真是劃錯重點。
布袋戲是一種偶劇,世界上有偶劇的國家多的是,之前介紹過的皮影戲也算是偶劇的一種。甚至我們看到芝麻街美語的布偶也算偶吧!扯甚麼中國、台灣,真是自我設限。
黃俊雄布袋戲
電視布袋戲
真人版布袋戲
2016年薪北市展覽的大型布袋戲玩偶與真人的cosplay
新北市展出
順便介紹一下布袋戲的舞台
布袋戲最早的雛形是單人演出的肩擔戲,一個人、一套演出道具、一個大布袋,演出行頭就齊全了。
大布袋除了用來收納演出道具,更重要的是演出時化身為表演舞臺中遮住演出 者,讓觀眾目光集中在偶戲演出上,忽略了操縱的人與手,如此鮮明的視覺印象,正是布袋戲名稱的由來之一(林麗娟,2024)。

肩擔模式
早期的戶外表演(肩擔)
後來有華麗的彩樓搭建,彩樓的匠師通常兼任廟與木工,因此這些彩樓不僅融合了傳統廟宇的建築風格,還雕刻著精緻的細紋和演藝故事,象徵了布袋戲團的精神與特色,戲台上的每一個元素,包括前球牌,戲路表賞金等以及眼獅,樂師和戲友都彷彿在迅速著眼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有一些更加入了一些西洋樓房的元素,出獨特的美感更演出同樣精彩的。 彩 頭也成為各家戲團比拼的行頭(林麗娟,2024)。
>>>>>>
布袋戲劇本的故事多由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改編,都是反映庶民的思想及願望,台詞多是口傳,跟許多劇種的傳承類似。是沒有紙本抄本的。演出人員,一般劇團僅兩個演員,師傅(正手)與徒弟(副手)。正手演重頭戲及講台詞,副手不開口,只操縱一些不重要的配角木偶(戴玉珍,1994)。
劇本的內容主要是為酬神,在取悅神明同時也娛樂百姓觀眾,販夫走卒在戲院中也成了權威的評論者。而這些民間藝人,其社會地位思想情感、審美趣味都與下層人民相似,又因為在民間演出,下層觀眾是藝人們主要的贊助者,受民間觀眾情感喜好的影響,戲劇的題材道德感強烈且是非分明。這些正向內容,在當時除了娛樂性質,亦可達到教化功能。無論是針貶時事或是「說岳」那樣的歷史劇,都能貼近民意。難怪深植民 間,歷久不衰。
偶劇在華夏文化也流傳已久,無論酬神或教化,都與人有關,是貼近庶民生活的戲劇之一。布袋戲傳入台灣已久,在台灣已廣泛發展。至今已有台灣自己的風格,是為台灣本土藝術,基於保留鄉土藝術的教育理念, 布袋戲必然是學校課程該教授的單元之一。
布袋戲傳入台灣多年,早就發展成自己的樣貌,算是本土文化了。就像書法,除了兩岸三地的華人,日、韓兩國也聲稱書法是他們的傳統文化,誰能否認呢?
- 5樓. 林瑞麟2025/10/03 14:48作家邱祖胤的《空笑夢》(遠流出版社) 以小說的形式寫布袋戲,不錯看。感謝您的推薦。剛剛上網查了一下,看起來很有趣。 Sandy Tin 於 2025/10/04 18:17回覆
- 4樓. vivi 之東張西望2025/08/29 23:29
資料豐富,讓人受益。
不管在諸多電腦產物下孩子是否還有餘裕受教,
種子種下,最是重要。
的確種下種子就有希望,當時提問的師範生,在我的回答與解說之下,她應該會有所思考。也許是她年輕,接觸層面少,眼界還沒開。多參加研討會,及各類工作坊研習,相信她會累積更多知識。
她的提問也提供我解說的機會,其實蠻好的。
Sandy Tin 於 2025/08/31 15:43回覆 - 3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5/08/29 15:33
雲林故事館(大門對聯:雲彩燦放明講古/林風徐拂細說今)、布袋戲館(大門對聯:辛歲喜逢兔皆展/卯年客量幾萬千)
參觀布袋戲館,在休憩區巧遇近80高齡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先生,聽到消息的朋友們陸續前去向大師致敬,並要求簽名及合影,大師也都來者不拒,十分欣悅的簽名回應。
<旅遊見聞>雲林文化品味行—虎尾驛、糖廠、故事館、蜜蜂館、布袋戲館、華山文學步道、古坑咖啡
- 2樓. 寧靜姐2025/08/24 22:23現在年輕學生已被洗腦,只會玩GAME,不會思考。沒想到師範體系的未來老師也如此,嘆!
做為老師最好能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凡事只看問題,才能不偏頗。
Sandy Tin 於 2025/08/25 19:06回覆 - 1樓. 刁卿蕙2025/08/24 08:32
黄俊雄布袋戲可謂吾辈的文化啟蒙!找到這集有中文字幕的影音,幽默風趣,尤其藉小童之口叙述佛教史那段,非常值得一聽。
感謝您連結的影音,增加我這篇文章的可讀性。真好!這些是我小學一年級時看的。
後來金光閃閃的素還真反而看不習慣。回音也太重。
那場研討會著墨比較多的是教育部分,以及教學技巧。反而布袋戲的介紹並不深入。
Sandy Tin 於 2025/08/24 20:5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