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已經逼近兩百五十八歲了,歐洲人普遍有一種好處,懂得尊崇那些作古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比如今年奧地利人瘋狂舉辦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兩百五十周年的各項活動,就從天才的出生地Salzburg展開,至於早幾年出生的歌德,他的出生地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in)和大半生居住的小城威瑪(Weimar)都不約而同舉辦活動,紀念這位德國歷史上屬一屬二的文豪。
歌德這個人非常喜歡藝術,但是他與其他的作家不同的是,他對於民族風味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尤其是波西米亞和歐洲東部,旅行當地的時候,他收藏地圖、礦石、錢幣等紀念物品,也親自繪製素描和散文的插圖,可惜歌德不寫遊記,否則我們就可以欣賞更多十八至十九世紀日爾曼人的趣聞異事了。
與從小就跟著家人遊歷表演的莫札特不同,歌德的際遇稍微順利了些,沒有生活過度窘迫的憂慮,也缺乏一個天才需要的困頓環境,因此過著相當閒適自省的生活,他本人出於興趣而熱愛遊山玩水,不過他的習慣不是走馬看花,而是類似一個堪輿家,或者是一個地理研究者,他在歐洲的遊歷雖然極少見諸於文字敘述,卻仍然使人印象深刻,例如捷克著名的溫泉勝地Krovewa,就是他喜歡的渡假景點,當地的地質特殊,有火山岩和少量岩鹽,以及矽化物及琥珀等,當時他所收集的礦石和分類的方法,至今還引起不少地理學家的興趣與討論。
卅歲的時候,是許多人的巔峰時期,例如歌德,或者同時期的莫札特,我崇拜他們的才華,總是不斷想像這兩個男人成就自己事業和創作高潮的時期,並且反思:同樣是卅幾歲,為何我會覺得如此徬徨?
卅歲上下,是女人最尷尬的一個時期,除了青春不再,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都應該是穩定發展的時刻。然而這種尷尬,一方面來自於外在社會的壓力,一方面來自內在心靈的調適,無論是環境的劇變還是來自於下一個世代準備交替的清楚訊號,正巧在閱讀歌德的同時,我似乎發現了「中年維特的煩惱」……
兩百多年前的一七七四年春天,歌德完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這本小說,甫一問世就非常轟動,為當時德國社會帶來巨大衝擊,也為這位廿五的年輕作家,締造了全球性的知名度。
和中年的我不同,少年維特是一個不知人生目標為何的年輕人,青春歲月似乎緜長無絕期,少年成天在城市裡面遊蕩,平日以學習繪畫和藝術為樂。
某次的舞會裡,他認識了叫做Charlotte的女孩,一場突來的暴雨,兩人共同朗誦一首詩,覺得氣味相投,彼此一見鍾情,但這個女孩卻已經和別人訂了婚約,她的未婚夫也是維特的好友。
這段敘述和歌德本人的經歷相同,許多人不曉得,當年的歌德遇見了自己終生摯愛的Charlotte Buff,現實正如小說情節所描繪的:一七七二年,歌德的姑媽在Wetzlar舉辦一場舞會,歌德已有了舞伴,在舞會前隨馬車去接Buff家的女兒Charlotte,兩人相識之後,歌德就把約來的女伴遠遠拋在腦後,迷戀著這個清純而有氣質的女孩,接下來的情節也在小說中歷歷可見,歌德與他心愛的人兒跳了一整夜的舞,現實和小說是多麼相似的背景,擁有完全類比的人物,這動人的場景,就是小說家歌德的戀情。
Charlotte Buff是單親家庭的長女,與父親共同扶養一大群弟妹,個性因此相當爽朗大方,她的未婚夫Johann Christian Kestner更是歌德的好友。
愛上朋友的未婚妻,自然造就了無望的戀情,為了祝福他的好友和戀人,歌德毅然決然離開了Wetzlar,接著便開始描寫這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寫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
現實可以和小說絕緣嗎?會不會,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作家都是熱愛書寫自己的人生和感動,更甚於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Charlotte Buff在一七七三年與未婚夫Johann Christian Kestner成婚,後來的幾個月偕夫婿一同搬到娘家Hannover待產,兩人和諧平淡的廿七年的婚姻生活,這個歌德的夢中女神,生下了八個兒子和四個女兒,但是她卻始終保持著與歌德的通信,兩人之間很顯然是心靈之交。
維特與歌德的選擇相同,在經歷兩人共處的一段美好時光後,只得選擇避往他鄉,就如現實中的歌德,俗世成人社會禮教的束縛和刻板單調的行事想法,讓他無法忍耐,就如同無法真正遺忘戀情的歌德,再度回到城市的少年,發現戀人已和未婚夫完婚,並且在最後一次幽會的時候徹底拒絕了他。會不會,我們偉大的小說家也遭遇過同樣的場景?
難過的維特,最後穿著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用Charlotte夫婿的手槍自殺,死時桌上還擺著一本作家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的悲劇劇本《Emilia Galotti》,象徵自己心中的無望與痛苦,並且以悲劇為自己的人生作結。
《少年維特的煩惱》引起社會的大騷動,主要原因來自和社會主流價值的對抗,還有一個人面對情愛與失望的痛苦。
在當時的社會,普世都認為小說應該要具有明顯的社會教化意義,必須充斥完整而道德性的教條,故事中所勾勒的各個角色和故事架構本身,都得全然做為讀者模仿的典範,因此歌德寫作這篇小說,以自己的心境和想法來完成,大大顛覆了當時的社會認知,自然不能見容於那些自況為道德遵奉者的貴族和知識份子。豈料,這本小說洛陽紙貫,熱銷之後塑造了悲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萌芽,面對現實的各種啟發,人們還會繼續閱讀那些麻醉自己的大團員故事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歌德的這部小說,主角維特的虛無、嘆息、憤怒、痛苦、自裁都違反了基督信仰的教條,也打破了虛偽的道德勸說,根本上就抵觸了當時羅馬公教「禁止自殺」的教義,因而引發教會的封殺和圍剿。
對當時普魯士各城邦的年輕讀者而言,這本小說真切地說出了他們內心的愁苦,書中主角的穿著:「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的「維特裝」,更是蔚為風潮,成為一股當時的流行。
由思想藝術史來看,《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肇造,也引領了自由主義的蜂起,一部小說能夠帶領人們開始思索現實之中的各種觀念,觸動人的情感與自我想像,取代了僵化的宗教或社會教條,逐步成為生活價值的主體。這是不是一個小說家最大的夢想?
歌德的成功,昭示著後來所有的小說家,與其隨俗寫作,不如在文字之中引領人們的思考,並且改變人們的想法,從廣大的社會意識變遷,進入個人主義的抬頭與表現,《少年維特的煩惱》只是將愛情的痛苦當作煙幕彈,真實的意義就在於預言「群體社會控制」轉向「個人主義導向」的趨勢,這個兩百多年前的偉大小說家,將自我的感知、探索、熱情、嚮往、夢想和決心,誘發人們對於創造性人生觀的追求,也構成了哲學性的內在精神底蘊。
為什麼我會有「中年維特的煩惱」?
很簡單,使我受困的不是愛情的失敗,或者是單純社會整體性的壓力,而是個人無法順利突破的同樣抑鬱;歌德當年寫作這部半自傳體的小說,社會價值從「集體規範」轉向「個人創意」,然而在兩百年後的現在,我和維特一樣充滿了煩惱,憂慮著這個社會的群體愚昧,自我懷疑著自己即將何去何從,這是一種對於自己年齡的焦慮,也是一股強烈的失落感。
究竟,我將成為什麼樣的小說家?是不是我的作品無法切合這個時代的需求?還是我必須重新調整腳步,仔細研究自己所言述的一切看似危險的、叛逆的、新與舊之間青黃不接的各種想法,然後好好教育那些閱讀我的讀者?
或許我比較喜歡當一個先知,從各種理念的探討之中,逐漸釐清這個世界和思想的走向,並且修正這個時代的面貌,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而不是像維特一樣,面對中年無望的幻滅,選擇抹殺自己的企圖和堅持。
卅歲的這個世代,這個被莫札特和歌德徹底發揚光大的年紀,在一個女人的身上,應該也能被要求產出各種原發性的創意,並且摒棄往日填鴨式、利益導向式、為了being trained而痛苦受教育的這一個世代,重新開啟另一番風貌。
「卅歲」是而立之年,而不該是一種只盼「重回青春期」的蕭索與痛處,男人的卅歲總是讓人覺得朝氣昂揚,至於孤獨女人的、棄絕Charlotte Buff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其實也可以非常豐富,只因煩惱一直與我同在,那不僅僅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鬱結,也是屬於面對未來的憂慮……因為當我寫它時,它也同時在寫我自己。
正因爲有這一個世代強烈謀求掙扎與突破的願望,無關於什麼人喊出多令人心驚的口號,或者網路和新聞衍生的各類課題,所有的關鍵都在於屬於這個社會的主角,即卅歲的這個世代曾經經歷了多麼深刻的心靈洗禮;無論是藉由莫札特式的音樂饗宴,或者是歌德式的小說灌頂,總之就是讓人能夠不斷思索自己存在目的的各種想法,以及在文學上能夠展現出來的真實創見。
這幾年讓人懷念起古典的時代,到處充斥著浪漫與懷舊的遐想,但是歌德與維特所衍生出的思維,或者文學改變了時代的歷史,會不會是我們處於尷尬年齡之時,一種最好的參考標的?
- 5樓. Rosy2006/11/03 00:32~回覆途途:
我會學習如何推倒拒馬,以一種非暴力和愛的文字繼續抗爭,哈! - 4樓. 張文菁2006/11/02 23:10文學的拒馬
千萬不要被文學的拒馬嚇退 - 3樓. Rosy2006/11/01 20:20
- 2樓. B2006/11/01 14:42
- 1樓. Rosy2006/11/01 12:48~回覆珂岩:
至於東方的文學、藝術和音樂,可能就得靠您的推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