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始出於莊子,在《莊子、大宗師》內有詳細地描述,是莊子塑造的
重要的理想人格。「仙人」則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對象。
那麼為什麼要以葛洪 的《抱朴子內篇》來闡述「仙人」形象呢?
因為在葛洪以前,道教神仙長生思想雖然已經發生,但缺乏理論性,兩漢道
教哲學對此沒有系統看論證。葛洪在道教哲學史上第一個對神仙存在和成仙
的可能性作了系統證明,首次建立起神仙學體系,其《抱朴子內篇》即是道
教中第一部把神仙學建筑在理論體系上的著作。
在此書中專門有一「論仙」篇來論證成仙的可能性以及描述「仙人」的特徵。
而且據現有資料文獻 ,可以明確得知,葛洪神仙學體系的建搆或道教信仰系
統的哲學化是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基本哲學理念及其生活態度為其信
仰體系的內在支撐系統的。
因此不僅因為葛洪在道教史上的深遠影響,更是因為葛洪神仙學體系與老莊
的密切聯系,才將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仙人」形象來與莊子的「真人」
形象作對比。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需要在釐清「真人」和「仙人」的形象之後,再來對二
者進行比較。那就首先來看看莊子的「真人」和葛洪的「仙人」有何特徵。
「真人」和「仙人」形象之初觀
何謂「真人」?
已經有很多學者對真人這一形象做了專題研究 ,但他們都將真人與莊子筆下
的天人、至人、神人 等同為一。當然,在「道」的層面上它們肯定是齊等無
差別的,但這也相應地擴大了「真人」的範圍。因此,我只就「真人」來論
真人,雖然縮小了範圍,但保證了真人形象的明晰性和確定性。而在《莊子》
全書中,「真人」使用十九次,有十次集中於《大宗師》篇中,並且只有在
此篇中才有對「真人」的大段描寫。因此「真人」這一形象就可以在《大宗
師》篇中有比較全面地把握。
試將莊子對「真人」的描述分段摘錄如下:
一、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
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二、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眾人之息以喉。
三、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蓨然而往,蓨
然而來而已矣。
四、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
顙邱;悽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五、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
,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由一
可知,「真人」不欺凌寡少,不自滿於成功,不憑借小聰明耍小把戲,縱然
有過失也無追悔,行事得當也不自以為得意,登高不怕下墜,入水不怕溺斃,
蹈火不怕燒死,在得失安慰之際,能夠坦然相處。這表明「真人」是心態平
和,不計較榮辱得失,能夠去掉心知偏執,有着大智慧的人。
由二
可知,真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無憂愁,沒有口腹耳目之欲;呼吸深沉,
直達丹田,直通腳跟。真人與俗人的區別在於:俗人生命氣息短淺,呼吸僅
及咽喉。這表明「真人」迥異於俗人,他能化解情欲心智的纏結。
由三
可知,真人不執著生,不厭惡死,一切聽其自然,視生死為一來一往,來時
不欣喜,去時不抗拒。這是因為真人深知生命的源頭,故不忘其所自來;又
能聽任死的歸結,故不求其所終極。因此,「真人」能看淡生死,破除死生
之惑。
由四
可知,「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為的因素
去幫助自然。他的內心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他的容顏淡漠安閑,他的面額質
朴端嚴,他的喜怒與四時相通。因此,「真人」自然無為,其生命感受是與
自然相通的。
由五
可知,「真人」超越於好與不好之上,擺脫了人間心智的相對分別。既忘懷
於美惡,又派遣於愛憎,冥合天道,純一不二。真人守真抱樸,與天為徒;
同時又隨俗而行,與人為徒;既不背離天理,又不脫離人事。為此,天與人
不相排斥,不相爭勝而冥同合一,達到物我、主客、天人同一境界的人,才
是真人。
因此,「真人」是神態安寧,心態平和,看淡生死,精神逍遙,自然無為的人。
二
何謂「仙人」?
葛洪認為,「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
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仙人」能長
生不老,這是仙人的本質特徵。仙人正是因為知曉長生之道,能龜壽筵年,
松柏長青,才能成為修道者的信仰對象和追求目標。而仙人的「長生不老」
也將其與普通人隔絕開來,成為特殊之物。可以說「仙人」是人世間異於常
人的存在。
而「仙人」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世間既有「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
的普遍性,也有「謂始必終,而天地無窮焉;謂生必死,而龜鶴長存焉」 的
特殊性。「萬殊之類,不可以一概斷之」。 況且,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而待認識的事物是無限的,不能因為自己有限的認識能力就否定「仙人」的
存在。正如葛洪所說:「雖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畢見焉。雖稟極聰,而又
聲者不可盡聞焉。雖有大章豎亥之足,而所常履者,為若所不履之多。雖有
禹益齊諧之智,而所常識者未若所不識之眾也。萬物云云,何所不有。況列
仙之人,盈手竹素矣。不死之道,曷為無之?」
「仙人」這一特殊的存在物肯定是與常人迥異的,甚至與常人的好惡是相反
的。「何況仙人,殊趣異路,以富貴為不幸,以榮華為污穢,以厚玩為塵
壤,以聲譽為朝露」 ,俗人汲汲於名利,貪圖榮華富貴,仙人則恬愉淡泊,
視名利為虛物,視高位為重累。而且「求長生,修至道,決在於志,不在於
富貴」 ,因此仙人必定具有堅毅的心志,才能在漫漫求仙之道上克服困難,
抵制誘惑,堅持到底。由於「五聲八音,清商流徵,損聰者也。鮮華艷彩,
彧麗炳爛,傷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冶容媚姿,鉛華素
質,伐命者也」 ,色彩鮮艷的外部世界會損害人的性命,因而仙人是嗜欲淡
薄之人,他不會沉迷於耳目口腹之欲;仙人是靜寂無為之人,不會追求世俗
的名利。
「仙人」不僅「上能竦身於雲霄,下能潛泳於川海」, 而且「能登虛躡景,
雲舉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芒朱英,
居則瑤堂瑰室,行則逍遙太清」 。他輕靈飄渺,不食人間煙火;他自由自在,
無拘無束,無所不能。更能「牛哀成虎,楚嫗為黿,枝離為柳,秦女為石,
死而更生,男女易形」 ,自由變換身形,不受外在形體的限制和束縛。因此,
「仙人」是一個形神上都很逍遙的人。
觀此「真人」和「仙人」的形象,可知「真人」和「仙人」都是迥於常人、
飄逸絕俗、心志淡泊的人,他們都是理想中的完滿人格。但是「真人」和
「仙人」在形態和神態上仍有很大的差別。因此,莊子的「真人」並不能與
道教的「仙人」等量齊觀或在內涵上全然同一。
然而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對俗》中說道:「豈況古之真人,寧當虛造空
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誑誤將來,何所索乎!」,在此處葛洪將「真人」和
「仙人」相提並論,可見莊子的「真人」形象對葛洪的「仙人」形象確實有
一定的影響。
對此,董平先生曾從道家的生命哲學向宗教信仰的轉變這一角度分析了「真
人」和「仙人」之間的關係:「莊子之所謂真人或神人,實質上乃是道本身
之存在實性的擬人化喻像,是莊子之理想人格、、、而道教中的神仙,則實
質上乃表現為一種根本的信仰對象。喻象在宗教的信仰與行為體系中被實在
化了,而成為長生久視、不死不生的實在的生命形態、、、然而作為信仰形
態的神仙的形象來源,無疑即為莊子之真人、神人的喻象。」
董平先生認為,「真人」和「仙人」之間存在着一種從生命之「喻象」向其
「實在」的轉變關係。那麼「真人」作為「仙人」的形象來源,在實現這一
轉變成為「仙人」後,與其原初形象有何具體差別呢?
以下將試從生死觀、境界形態等方面來對「真人」和「仙人」的形象進行具
體比較。
「真人」和「仙人」形象之比較
一
生死觀之比較
真人不執著於生,也不厭惡死,他認為生和死就像白晝和黑夜一樣,是處在
一種不斷的自然更替之中的,因此人要安心接受死生的安排。正所謂「夫大
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人的死生存亡是一體的,不應該喜此而惡彼。
《大宗師》中的子祀、子與、子犁、子來和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這兩則
寓言故事即向我們展示了「真人」的生死觀:子與生了重病,「曲僂發背,
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 ,但他心裡卻十分閑逸好像沒
有生病似的,並贊嘆造物者的偉大神奇將他變成了這副樣子。這並不是子與
的樂觀自嘲,而是他明白順應自然的變化就能擯棄世俗的人情哀樂,從而不
受外物的干擾以便保持內心的平靜。子桑戶死了,還沒有下葬,孟子反,子
琴張二人和琴而歌,為子桑戶已返歸本真而高興。因為他們認為死亡只是形
體的消亡,生命之精神實質卻已返歸於「道」。因此,「真人」不會顧及生
死優劣的存在,他「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沒有生死的憂患。
但《大宗師》中南伯子葵,女禹這個寓言小故事則會讓人覺得「得道之人」
也就是「真人」能保持肉身不老。「南伯子葵問乎女禹曰:『子之年長矣,
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 聞道之人可以在年老的時候仍
保持童顏,但保持童顏並不是聞道的目的,只是聞道後的一個外表顯現而已。
聞道之人經過外天下(遺棄世故)、、、外物(心不為物役)、、、外生
(忘我)、、、朝徹(物我雙忘,則慧照豁然,如朝陽初起)、、、見獨
(體驗獨立無對的道本體)這幾個步驟後,就會進入無古今、無生死的寧靜
境界。真人的這種超脫生死的境界直接激發了人們的生存企慕,人類想超越
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的憂慮與恐懼,道教「長生不老」的神仙信仰正是這
一欲望訴求的觀念表達。
仙人長生不老,擁有永恆的生命。他擯棄死亡,留戀生命。但莊子認為「生
生者不生」 ,留戀於生也就不存在生。因此在肉體生命的價值取向上「真人」
與「仙人」是迥然不同的。
葛洪為了支持仙人「長生不老」的生死觀,對莊子的生死觀進行了批判。
《抱朴子內篇、釋滯》抨擊說:「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
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或復齊死生,謂無異以存活為
徭役,以砠歿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億裡矣,豈足耽玩哉?」又《勤求》
批評「俗人見莊周有大夢之喻,尹復競其張齊死生之論」,並認為「莊周貴
於搖尾途中,不為被網之魚,被繡之牛,餓而求粟於河候,以此知其不能齊
死生也」。激烈攻訐莊子的齊死生說,認為其與神仙長生大相徑庭。
葛洪對莊子的生死觀的猛烈攻擊也正暴露出「仙人」與「真人」的根本區別
與對立即在生死觀上。「長生不老」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核心基點,而追求
「長生不老」其實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如此就將生與死的對立凸顯出來。並
且還要擺脫天命對生死的安排,通過金丹的服食來延益壽命,從而達到肉身
不死的狀態。「真人」則淡化生死問題,順從地接受生老病死的安排,將生
死看做是無差別之事,生死也只是氣之聚散而已,不管是聚的狀態還是散的
狀態的,氣都會存在。
這樣就消解了對生死的憂患恐懼。但不管是「齊生死」還是「求長生」,都
表達了對生命的重視。因為莊子贊成「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人能掌
控的是活着的生命,對於死後的狀態是不得而知的,因此善待生命也就是善
待死亡。這就是莊子的生命哲學,是「真人」的生死觀。它雖然與仙人的生
死觀有很大的沖突,但二者都洋溢着對生命的重視和對此在生存價值的肯定。
二
境界形態之比較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相勝」即相互克服,相互戰勝,含有
相互排斥,相互對抗的一面。此句話就是說「真人」能夠達到天與人不相排
斥、不相對立的境界。
但天與人不相排斥有三種情形:
(一)天優先於人而人順從於天
(二)人優先於天而天服從於人
(三)天與人沒有主客物我之分,二者融而為一。
那麼真人之境中的天人關係是何種情形呢?
楊國榮先生在《莊子的思想世界》一書中談及莊子的天人關係時,認為天與
人有明顯的區別,「天」對於「人」有其優先性和主導性。楊先生主要是以
《莊子、在宥》篇中「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
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
遠矣,不可不察也。」這一段論述來論證「天人之行本乎天」 這一觀點。但
此篇此段是否乃莊子之筆,古之大家皆有非言。如王夫之 曰:「此篇言有條
理,意亦與內篇相近,而間雜老子之說;滯而不圓,猶未得乎象外之旨,亦
非莊子之書也」,宣穎 亦曰:「此段意膚文雜,與本篇意不甚切,不似莊子
着筆」。可見這個論據就失其準效性了,因此這個觀點也就難以站住腳跟了。
在莊子眼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是充滿價值的,人不是要去征服
自然來體現人類的價值,而是要效法天地所呈現的偉大價值。因此,人對於
天沒有優先性。天地正因為充滿價值而與能實現價值的人,沒有本質的差異。
並且真人的「喜怒通四時」,他能與天地相感通。在這些條件下,真人必然
走向物我、主客、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葛洪認為,「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 ,仙人能夠與
天完全相合。這不是在 價值與情感上的相合,而是在兩者外在的相合,就像
同一類別的事物能歸納在一起一樣。這說明仙人擁有「天」的自然屬性,仙
人在存在意義上實現了「天地與我並生」 的狀態。仙人的「與天相畢」並沒
有消融二者的對立,反而突出了二者的差別。因為「與天相畢」的主語是人,
是人經過服食丹藥,收斂心神後能夠與天相合。這突出了人的主動性,也表
明了人與天是有差距的,但人能通過自己的修煉,縮短與天的差距,最後完
全與天同一。
天地是無始無終的,人能在生命形態上效仿天地,也能擁有無限的生命。然
而「與天相畢」是站在仙人能擁有天的屬性與功能上來講的,仙人能像天一
樣超越時間的限制,也能像天一樣擁有行雲施雨的奇幻力量。但並不是說仙
人與天就像兩條同等粗細長短的繩子一樣,擁有同等的形態。仙人是生命形
態,天是自然之物,二者絕不可雷同。
由此可見,「真人」與「仙人」雖然都能達到「與天合一」的境界,但兩者
的內涵完全不同。真人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在精神世界、價值世界
上與「天」合而為一,而「仙人」則在屬性和功能上與「天」完全相同,從
而能與天同而為一。
十偃市 青陽道長 、 青玄道長 、 青素道長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