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父母在你面前變得小心翼翼。寫下這個標題,我是心疼的。
我們似乎還記得小的時候,當我們把碗裡不愛吃的青菜挑出來時,總會
聽到媽媽如河東獅吼一樣的聲音衝我們喊道:「老師沒教過你不能挑食
嗎?不吃青菜會生病的。」
可是不知從何時開始,畫面逐漸成了這樣:
當我們不在家的時候,父母飯桌上不會超過兩個菜,而且晚上吃的常常
是中午的剩菜。
當我們回到家,他們瞬間便化身為神廚,巴不得將菜市場裡所有的菜都
弄回家,又是做魚,又是做肉,擺滿了一桌子,生怕有我們不喜歡吃的。
我們或許沒有發現,曾幾何時,我們的父母變得很聽我們的話了,就如
同我們兒時聽他們的話一般。
父母其實也挺可憐,年輕時為家庭打拼,孩子長大了,自己也慢慢蒼老。
害怕孤獨重親情的他們,開始擔心自己哪裡不對,會讓本來壓力就大的
兒女不高興了。
於是他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對我們說話的語氣從最開始的命令,到現
在的商量或者徵求,更或者有些討好。
其實只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老去,無力再保護我們。害怕失去我們
對他們的依賴,從而轉身依賴我們。
是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父母在我們面前真的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變老,他們的地位從強勢變成了弱勢,而我們從之前
的弱勢地位變成了強勢。
我們不經意,沒意識地說的話,做的事即使傷害到他們,他們卻依然愛
着我們,就像小的時候愛我們那樣,因為愛,所以才會那麼小心翼翼。
所以,請收起你的那些不經意,別讓你的父母在你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道教一向提倡「未修仙道先修人道」,所以很重視對父母的孝養。因而
各種經典、戒律中提倡孝道的文句、言論真可謂數不勝數。
玆舉幾例:《太平經》曾說:「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
《抱朴子》也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太上老
君說父母恩重經》更是反復講述了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要求修道者報
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並指出行孝道者會得到神明保佑:「若孝悌者,一
家之中,老少安樂,天人欽仰,神明守護」。而不遵孝道者不僅會受到
世俗的批評,死後更可能墮入地獄受苦。《太上感應篇》也提倡「積德
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反對「虛誣詐偽,攻訐宗親。」
古人言: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何況人乎?我們知道,一個人
如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生命。父母在漫長的歲月中含辛茹苦地
將自己撫養成人,作為晚輩的自己理所應當地要為年邁的老人敬孝,故
「孝」被人們稱之為「人倫公理」,同時也是最基本的人道。
試問,如一個連生己養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那麼他還能真正地愛誰?
孝誰?尊敬誰呢?孝心也是一種互利的榜樣行為,你在對父母孝敬的投
入中,同時還會獲得從晚輩那裡在將來得到的收獲,並起到傳承的作用。
道教裝束中的蓄髮,和道士出家後依然沿用的姓名,這也都是敬孝父母
的表現形式。《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
也。」而《說文解字》中釋「髮」字為根也,意為不可忘根。常言道: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句話除顯示一個人的氣節之外,更多的含意是
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一組漫畫,每次看都令人很有感觸:
十偃市 青陽道長 / 青玄道長 / 青素道長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