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字子師),就是東漢末年,漢獻帝時,巧獻貂蟬計連還,成功策劃呂布刺殺董卓的司徒王允。
蔡邕(字伯喈),就是之前提到那一位「知音救木焦尾琴」的東漢末年時的文學家、左中郎將蔡邕。(見〈小小說 – 蔡邕〈一〉知音救木焦尾琴〉)
這二位既然同朝為官,為什麼王允要殺掉蔡邕呢?
東漢末年,董卓弄權誤國,司徒王允以其義女貂蟬周旋於董卓及其義子呂布之間,使得董卓父子反目,在東漢、漢獻帝、初平三年,四月廿三日,董卓於上朝之時,遭呂布誅殺。
董卓被殺後,蔡邕與王允談話之間,神情流露出悲戚之色,王允認為蔡邕是為了董卓之死而悲傷,氣得對蔡邕大聲說到:
「董卓,是『國之大賊』!他幾乎害得漢室覆滅,你蔡邕身為漢室之臣,應該與大家同仇敵愾,然而你卻因為董卓待你不錯(三天內連升三級,見〈小小說 – 重人才倒屣迎賓〉),就忘了最基本的法度與綱紀。今天我除掉了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你居然為他感到難過,難不成你與他是共犯?!」
說完,就下令廷尉(司法官)審理蔡邕謀逆之罪。
蔡邕自知蒙冤難辯,就只好認罪,請求比照當年司馬遷一般,願意被挑斷腳筋、臉上刺字,然後專心的為漢朝編篡史書。
同時,許多士大夫都聯名上書請求王允赦免蔡邕,但是王允始終不肯同意。諫議大夫、太尉馬日磾趕到王允住處,力勸王允:
「蔡邕乃是曠世逸才,通曉許多識漢朝的大小事情,若能讓他修編漢史,完成後,必能成為一代大典。而且蔡邕忠孝之名向來眾所皆知,司徒大人您所指控他的罪名跟本不可能發生,就這樣殺了蔡邕,豈不讓天下人對您失望嗎?」
王允說:
「當年漢武帝不殺司馬遷,結果讓司馬遷寫成了《史記》留傳後世。如今我大漢國運正逢不濟,陛下(漢獻帝)年紀尚輕,權位尚未穩固,決不可以讓一個奸逆之臣,假藉寫史書的名義陪伴在陛下左右,這樣既對陛下的聖德無益,也會讓我們遭到他的詆毀與非議。」
馬日磾無法說服王允放人,告辭後,對在外等候關心的那些士大夫們說:
「依我看,王司徒也活不長了。善人,是國家的楷模;史書,是國家的經典。毀滅楷模、廢除經典,那麼這個國家如何能夠長久!」
過沒幾天,王允可能是氣消了,腦袋稍微清醒了點,就有了想要放了蔡邕的念頭。但是獄卒來報,當時年紀六十一歲的蔡邕,在大獄中過世了。王允聞訊,後悔莫及。噩耗傳出,所有的讀書人都痛哭流涕。北海郡人、著名的經學家鄭玄聽說蔡邕過世了,嘆息的說:
「以後有關漢朝的傳說,又還有誰能進行辯證、更正當中誤謬之處呢!」
兗州、陳留等地,人人紛紛掛著蔡邕的畫像紀念並稱頌他的文學成就。
那麼王允後來呢?
在誅殺董卓一個多月後,初平三年六月,原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率領西涼軍攻入長安,呂布不敵,帶著貂蟬溜了。王允是殺害董卓的首謀,當然就被李傕等人逮住,殺了。
果然如馬日磾所預言,王允很快的就死於非命。不單如此,還連累了全長安城的百姓,被李傕等人以報復為由大肆燒殺擄掠,官民遭刀兵遇難多達萬人。
功過是非,人心自知。
改編自 《獨異志》/《後漢書》
原文:
《獨異志》.卷中
王允欲殺蔡邕,馬日磾曰:
「邕逸才多藝,詳漢傳事,何可害之?」
允曰:
「漢武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今豈可使佞臣執筆,我輩等蒙其訕議耶?」
遂殺之。
《後漢書》·蔡邕傳(節錄)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
「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允曰: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日磾退而告人曰:
「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邕遂死獄中。
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歎曰:
「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
- 2樓. 無悶(永久消失)2012/10/16 15:36王允內心有愧
怕蔡邕寫史來指出自己的過錯,王允的殺人動機
已非常明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又怕君子
把自己的詭計說穿,就算能杜絕悠悠眾口,天理
循環,豈容他逃脫。
殘樓夢斷人去遠,小閣輕閉玉生煙;
芳蜨不管春歸否?偏展彩翼覓花間。有一說是:
蔡邕雖然只是左中郎將,受封為高陽鄉侯,論官銜可能比王允的司徒低,但實際上蔡邕的名聲地位遠比王允高得多,王允忌賢妒才,就找個裡由除掉了蔡邕.....
- 1樓.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2012/10/16 11:30故事
這故事最近曾在電視上看過
是三國演義的片子
王允掌權後 也變得老頑固了
不久也被殺害 沒啥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