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於桃源縣(註)捕廳(註)的呂君說了下面這個故事:
四川總督(註)某公,打算修葺百花洲的草堂寺(註)。原本寺中就有一尊據說是唐朝詩聖杜甫的泥塑塑像(註),不但相貌頗為粗俗,而且年久失修已經傾倒了,總督打算趁著修葺佛寺時一併重塑杜甫的塑像,因此四川上下大小官員紛紛捐款響應(註x2),募集了一萬兩銀子。於是草堂寺的樓台水榭迴廊廂房,很快的都修繕的煥然一新。只是當雕塑師傅(註)所塑造的新的杜甫像落成後,成都太守某公恭請總督前來上香,總督見到這尊杜甫像就生氣的說:
「這種塑像如何能夠成為子美先生的塑像!何不毀掉重塑?」
雕塑師傅解釋說:
「我們都不是讀書人,連神佛、鬼判的塑像,也就是根據以前的人所塑好的模樣,依樣畫葫蘆的照做,總還覺得形象相似,但若是想要做得與杜甫真面目一模一樣,小人恐怕即便是那劉鑾(註)復生,也依舊是無法塑得相似的。」
成都太守礙於上級的壓力,就說:
「你就試著重做看看吧。」
結果雕塑師傅重做了十幾次,總督看了都不滿意。雕塑師傅就硬著頭皮試著請問總督應該塑成什麼樣子?總督說:
「我也說不出來,只是你所做的看起來都沒有那種富貴之氣,只感覺到流于俗氣、或是枯瘦憔悴的氣息(註),總之,不足以成為一位忠君愛國之人的模樣。所以,為什麼不再試著重做一次?」
雕塑師傅聽完總督的說明與要求後,覺得自己實在無能為力,又擔心無法完成而遭到懲罰,就趁人不注意時,扔下了雕塑工具逃跑了(註)。
成都太守只能廣為招募雕塑師傅,雖然也招得了十幾位,都是四川境內有名的雕塑師傅。只是這些師傅各自完成的作品請總督過目,還是不能讓總督點頭認可。也因為這樣,草堂寺的這項標誌性工程就只能暫時停工。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桃源」,此處應指隸屬明朝時淮安府、清朝時分屬淮海道、淮揚道的桃源縣,即今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
元朝時曾將淮安路宿遷縣(今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分設桃園縣。明朝初年將桃園縣改名為桃源縣,屬淮安府。清朝相沿不變,只是位於黃河北岸的地區屬淮海道,位於黃河南岸的地區則屬淮揚道。民國三年,因與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重名,故改名為泗陽縣。
註:「捕廳」,清朝官署中負責緝捕嫌犯的單位。
註:「制臺」,明、清時期對總督的敬稱。
註:「百花洲草堂寺」,位於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東側,始建於東晉,清朝重建後改稱梵安寺。
註:「杜少陵」,即詩聖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曾隱居成都草堂,世稱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
註:「廉銀」,又稱「養廉銀」、「養廉錢」,是清朝官員特有的俸祿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污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但也因地方行政費用歸於地方首長所有,導致清朝地方貪腐情況為史上之最。
註:「醵」,音「聚」,原意是眾人集錢一起飲酒。也作聚集之意。
註:「塐」,音「素」,古同「塑」,用泥土等做成人和物的形象。
註:「劉鑾」,應是指元朝時的名雕塑家劉元(字秉元),其作品足稱元朝繪畫、塑像乃至古建築的代表。
註:「枯瘠」,枯槁、貧瘠、憔悴、羸瘦。
註:「堊具」,「堊」音「餓」,白色或其他有色且可裝飾用的土,也指塗飾等動作。「堊具」即雕塑塗抹裝飾用的工具。
----- 待續 -----
改編自 《夜雨秋燈錄》
原文:
《夜雨秋燈錄》.卷八.塑少陵像
桃源捕廳呂君云:
四川制臺某公,修葺百花洲草堂寺。其中向有泥身肖杜少陵像,貌理俗,且傾圯,公欲葺而新之,捐通省官員廉銀醵萬金。臺榭廊房,頓更舊創。惟塐師肖少陵像落成後,成都太守某公請公拈香,公見之即怒曰:
「此何足為子美先生像!盍毀之更塑。」
工云:
「吾輩非讀書人,至神佛鬼判,僅就前人所肖者依樣畫葫蘆,猶覺彷彿,若欲得少陵真面目,吾恐劉鑾復生,亦渾不似。」
太守曰:
「爾試更之。」
十餘更,公見之均不能稱其意。問當作何狀?曰:
「吾亦說不出,惟若所肖非富貴氣,即塵俗氣與枯瘠氣,終不足為忠君愛國者寫照也。盍再更之。」
塐師術窮,棄堊具卻走。
太守遍招募,得十數人,皆川中肖像稱巨擘者。肖之不成,停工年餘。
……
- 1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2020/12/10 10:17泥像究竟何物?何能風雨不侵?
就算是鋼筋水泥,若干年後也會灰飛煙滅,更何況泥像?何來風雨不侵之說?頂多是表面塗了油彩,能多抵抗一陣子罷了,時間久了也就坍了。不然怎麼會有「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