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省的左司郎中王本立,仗著唐高宗恩寵,行為放縱肆無忌憚,又多行不法欺壓同僚。被負責糾察早朝禮儀的侍御史狄仁傑詳列其罪行上奏彈劾。唐高宗為此下詔給狄仁傑,有意要輕放王本立,但狄仁傑堅持己見,進言勸諫說:
「國家雖然缺少英明的人才,但並不缺少像王本立之類的人,陛下為何要為了憐惜有罪之人而讓明文規定的王法遭到損害?
如果陛下一定要刻意赦免王本立,那就請將臣貶斥到無人的邊境,以讓滿朝忠貞之臣引以為戒。」
這話說得就有些重了,讓唐高宗不得不讓步,同意依律處罰王本立。也因為如此,朝廷綱紀得以重新建立,也不再有大臣憑藉恩寵而恣意妄為之事發生了。
唐高宗加朝散大夫之職給狄仁傑,並命他出使岐州(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視察。因為當地有多達數百名的逃兵攔路搶劫往來行人,導致交通因而中斷,官府雖然勤加補拿這些盜匪並嚴加審訊,但是沒有被捉到的逃兵依舊四處作亂,官府始終無法有效的制止。狄仁傑了解狀況後,就對地方官員說:
「這是他們因為走投無路,才成為禍患百姓之人。」
於是狄仁傑命人四處貼出告示,宣傳主動出面自首者將會受到寬厚的待遇。又對已經被捕之人說明政策後都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後互相告知。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那些逃兵盜匪都紛紛前來自首歸案,也都獲得狄仁傑合理的判決與處置,讓地方重獲安定,也讓唐高宗讚嘆狄仁傑處事能有效的權宜達變,於是就再升任狄仁傑為度支郎中(隸屬尚書省,掌管全國財政的統計與支調之事)。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新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 族曾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
……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廷慴懼,仁傑奏之,請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傑奏曰:
「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之類,陛下何惜罪人而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
本立竟得罪,繇是朝廷肅然。
尋加朝散大夫,累遷度支郎中。
《新唐書》.卷一百十五.列傳第四十.狄仁傑、子:光嗣、族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
……
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仁傑劾奏其惡,有詔原之。仁傑曰:
「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鮮。陛下惜有罪,虧成法,奈何?臣願先斥,為群臣戒。」
本立抵罪。繇是朝廷肅然。
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余曹紛紛不能制。仁傑曰:
「是其計窮,且為患。」
乃明開首原格,出繫者,稟而縱之,使相曉,皆自縛歸。帝歎其達權宜。遷度支郎中。
- 1樓. 幸福的白開水2014/05/04 21:21Re:
狄仁傑一代名臣,處世魄力與彈性應變的能力,讓人敬佩。只是這樣的賢人與能人為何今世不再復見,好遺憾!應該說很可惜的是,在台灣眼下這種變態的民主環境中,再有賢有能的人也會被那些眼中只有 [民主] 的人打成比黑五類還要黑的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