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老三的唐穆宗李恆這個皇帝大位得來有些驚險。當初大哥李寧在當上太子二年後突然病故,哀慟不已的唐憲宗就必須在次子李惲以及三子李恆(原名李宥)二者之間選擇一人繼任太子。本來按照順序是該由老二李惲接任太子,但李恆的生母郭氏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子儀的孫女,在朝中關係良好,使得大臣們大多支持李恆當太子,唐憲宗即使心裡並不滿意,也無可奈何的就只好立老三李恆為太子。
所以,李恆登基為唐穆宗後,除了冊封生母郭氏為皇太后,更將扶持自己登基有功的人如神策軍中尉梁守謙以及王守澄(都是宦官)等人都給與不同的賞賜,而那些親近先皇且支持老二李惲為太子的大臣們就被貶斥甚至藉故誅殺。
而且,這位二十八歲就當上皇帝的唐穆宗,也不思勵精圖治,在為先皇唐憲宗治喪期間就毫不掩飾的縱情享樂,等到唐憲宗入土葬於景陵後,唐穆宗也越發顯得沒有節制。
所以,當唐穆宗的狐群狗黨們若是犯了王法,唐穆宗不但不會依法處理,反而以皇帝的權力給予赦免罪過,如此就使得一干外戚及親戚們只要犯了事,就都設法透關係(就是今日所謂的「白手套」、「司法黃牛」)向唐穆宗求得赦免。而這些皇親國戚就替宦官跑腿傳遞訊息,並且只與親近宦官而有權勢的重臣往來,這些行為表現都讓李德裕憎惡,就於長慶元年正月針對這些現象上呈奏章評論說:
「(原文開頭的「伏」字是奏章常用的敬語)依照本朝傳統律例,駙馬原本是皇帝親密的人,不應當與朝廷顯要的官員往來密切。這點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尤其嚴厲的禁止。
臣訪察得知,近來駙馬動輒就前往宰相及重要官員的家中,而駙馬這一類的人物沒有別的才智本領能為這些高官大員做什麼,就只好洩露宮中的機密以交結宮廷內外人士,如此將宮中機密的各種情況隨意的讓人知道,臣以為這樣弊害極大。
如果與駙馬交往的這名朝廷官員只是雜職一般的官員,這樣倒還不會妨礙雙方交往。倘若這人身分高貴地位顯要,必然能藉此掌握國事機要,故怎麼能因雙方交好而讓雙方互通音信?
敬祈陛下向宰輔大臣宣示:如駙馬等皇親,今後凡是公務之事就在中書省會見宰相,懇請陛下不要讓皇親們造訪大臣的私宅。」
唐穆宗認為李德裕說得很對。(大概也是怕自己日後縱情享樂的醜事曝光,但有沒有依照李德裕的建議去做,《舊唐書》中沒有提到。)
不久後,唐穆宗就將李德裕升任為考功郎中(負責考核官員的績效)、知制誥(詔書起草)。
長慶二年二月,李德裕再被升調擔任中書舍人,兼翰林院學士。
時間先拉回唐憲宗、元和年間:
當初在唐憲宗、元和三年時,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與新科進士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結下了樑子,也連帶使得當年負責科考的官員如韋貫之等人全部遭貶。而後唐憲宗決心「以法度裁製藩鎮」,著手對割據的藩鎮開始討伐,先由宰相杜黃裳征討蜀州的劍南西川(今四川省成都市)節度使劉辟。而後李吉甫接任宰相,著手策畫打算平定兩河(河北、河南),但在正要出兵時,李吉甫逝世。繼任的宰相武元衡、裴度繼續出兵。
此時,反對李吉甫的韋貫之(當年的主考官)、李逢吉極力認為出兵不對而反對,但與裴度在唐憲宗面前論兵時觸怒了唐憲宗,韋貫之、李逢吉相繼罷相。李逢吉等人認為這一切都是李吉甫所造成的結果,所以遷怒到他的兒子李德裕的身上,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等人就挾怨排斥他。
當時,元和時期,李德裕與李紳、元稹等人都在翰林院,以學問見識才華名聲相近之故,彼此之間的感情誠摯親密。結果李逢吉等人是「恨屋及烏」,就連帶的也痛恨李紳、元稹等人。
這也就是後來「牛、李黨爭」的開始。
時間再回到唐穆宗、長慶二年二月,唐穆宗將李德裕的翰林院學士職位免除,命他出宮擔任御史中丞。同時,元稹也從宮中調出,擔任工部侍郎、平章事(兼任宰相)。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郡人。
……
穆宗不持政道,多所恩貸,戚裏諸親,邪謀請謁;傳導中人之旨,與權臣往來,德裕嫉之。
長慶元年正月,上疏論之曰:
「伏見國朝故事,駙馬緣是親密,不合與朝廷要官往來。玄宗開元中,禁止尤切。訪聞近日駙馬輒至宰相及要官私第,此輩無他才伎可以延接,唯是洩漏禁密;交通中外,群情所知,以為甚弊。其朝官素是雜流,則不妨來往。若職在清列,豈可知聞?伏乞宣示宰臣,其駙馬諸親,今後公事即於中書見宰相,請不令詣私第。」
上然之。尋轉考功郎中、知制誥。
二年二月,轉中書舍人,學士如故。
初,吉甫在相位時,牛僧孺、李宗閔應制舉直言極諫科。二人對詔,深詆時政之失,吉甫泣訴於上前。由是,考策官皆貶,事在《李宗閔傳》。
元和初,用兵伐叛,始于杜黃裳誅蜀。吉甫經畫,欲定兩河,方欲出師而卒。繼之元衡、裴度。而韋貫之、李逢吉沮議,深以用兵為非。而韋、李相次罷相,故逢吉常怒吉甫、裴度。而德裕于元和時,久之不調,而逢吉、僧孺、宗閔以私怨恆排擯之。
時德裕與李紳、元稹俱在翰林,以學識才名相類,情頗款密。而逢吉之黨深惡之。其月,罷學士,出為御史中丞。其元稹自禁中出,拜工部侍郎、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