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有一位名叫李員的進士,本是河東人,現住在居長安城中的延壽里。唐憲宗李純、元和元年的夏季,有一個晚上,李員獨自在房內,才剛在床榻上躺平,還未及見到周公,忽然聽見房間的西側角落處有些微聲音傳來,這聲音聽起來纖細而遙遠,又清脆得像是敲擊金屬玉石類的樂器所發出的樂音,如此這般持續了許久而不曾中斷。接著又有歌聲傳來,歌聲非常清澈悠揚、很是輕盈的感覺,也是久久不曾停歇。李員暗自記下了歌詞,內容是:
「色分藍葉青,聲比磬中鳴。七月初七日,吾當示汝形。」
當歌唱完時,那些樂音也都停止了(註),聽得李員既驚訝又奇怪,天亮後隨即吩咐家僮仔細搜索聲音來源處,卻是什麼蹤跡也沒發現。到了晚上,李員才剛獨自待在房間沒多久,便又聽見那樂音歌聲,樂音淒涼悠揚且持續了許久,同時歌詞內容也如之前一樣。等到聲音停止後,李員心知這一定有妖物作祟,但似乎又沒有什麼安全疑慮,也就默默的奇怪著而不怎麼害怕。如是這般接連數晚,李員都能聽見同樣的聲音。
後來到了秋季七月,自初一起接連六日的晚上都會下一場大雨(註),李員住處的廳堂北側有一道矮牆就被雨水沖垮了。牆垮後的次日,也就是七月七日,從牆的北側又傳來了那奇異的聲音,李員驚訝之際便循著聲音前往查看,在矮牆下方找到一個缶(腹大口小、盛酒的瓦器,酒罈),高度只有一尺多,是用金子打造而成的,但上面的圖案紋飾非常的古樸,與當時所製造的缶很不同。若遮蔽表面反射出的光芒,則隱約可以發現表面上有些文字模樣的圖案,但仔細查看卻又看不見,看來這是一個年代極久的器物。敲一下,這個金缶發出的聲音能延續很長的時間。
李員隨即命家僮小心的洗去金缶上的塵土與苔蘚,這才能看清楚表面上的那些文字,都是小篆字體,是東漢書法家崔瑗(字子玉)所創作的座右銘,內容是: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恆,久久自芬芳。
李員看清楚後,對這個金缶更感到奇異,然而最終還是無法知道這個金缶是什麼時候製造的器物。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闋」,音「卻」,事情結束,止息。
註:「甚雨」,驟雨、大雨。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補遺》.李員
進士李員,河東人也,居長安延壽里。元和初夏,一夕,員獨處其室,方偃於榻,寐未熟,忽聞室之西隅有微聲,纖而遠,鏘然若韻金石樂,如是久不絕。俄而有歌者,其音極清越,泠泠然,又久不已。員竊誌其歌詞曰:
「色分藍葉青,聲比磬中鳴。七月初七日,吾當示汝形。」
歌竟,其音闋。員且驚且異,朝日命家僮窮其跡,不能得焉。是夕,員方獨處,又聞其聲,淒越且久,亦歌如前。詞竟,員心知為怪也,默然異之。如是凡數夕,亦聞焉。
後至秋,始六日,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明日,垣北又聞其聲,員驚而視之,於北垣下得一缶,僅尺餘,制用金成,形狀奇古,與金之缶甚異。若翳其光,隱然有文,視不可見,蓋千百年之器也。叩之,則其韻極長。即命滌去塵蘚,方可讀之,字皆小篆書,乃崔子玉座右銘也。員得而異之,然竟不知何代所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