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4 民生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共讀範圍: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之<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頁179-頁181。
關於「五根與五力的實踐」,討論要點,摘記如下:
一、何謂五根?何謂五力?五根與五力的關係為何?
1. 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與五力,其內涵並無不同,只是在道次第的實踐上,五力比五根較純熟而已;乃對於掌握、轉化、淨化自己心意識的五個核心因素―信(思擇-信解)、進(精進-不放逸)、念(正知-正念)、定(止定-四禪)、慧(實觀-實相智慧)之修持;及至,整個心意識正向且依止佛、法、僧、戒,具足成就四不壞淨(或作四不壞信)入聖道之流而生法喜禪悅。 藉由南傳《相應部48相應52經》經文來看五個轉化核心因素,乃以慧根-慧力為棟樑為首:「比丘們!只要聖弟子的聖智未被生起,就還未有其它四根的固定,就還未有四根的確立;但當聖弟子的聖智已被生起,然後有四根的固定,然後有四根的確立。……比丘們!如果聖弟子是有慧者,隨之而行的信確立;隨之而行的活力確立;隨之而行的念確立;隨之而行的定確立。 」
2. 首先《雜阿含657經》云:「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 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此五根,慧為首,慧所攝持,譬如:堂閣,棟為首,棟所攝持。」 再者,《雜阿含658經》云:「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謂:聖弟子於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 何等為念根?謂:四念處。何等為定根?謂:四禪。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此諸功德,皆以慧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
3. 林崇安教授云:「先由思擇知道唯有『苦滅、苦息、清涼、沒』而無涅槃者,並對如來生起正確而堅固的信解,以此信解為基礎生起精進,……整個五根的實踐,便是立足於對自己身心現象的如實觀察,以如來所教導的方式去如實地體驗;在智慧的引導下,終至涅槃的到達,痛苦的止息。」關於五根與五力的實踐內涵,林氏說:「就五根與五力的內涵相比較,並無不同,只是在實踐的階段上,五力比五根較純熟而已。」其引經文比較之,即:《雜阿含655經》云:「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及《雜阿含675經》云:「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禪。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諦。」
二、成就四不壞淨,進入聖道之流。
1. 由《雜阿含843經》得知某次佛陀與尊者舍利弗法談,最後佛陀說:「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是故,換言之是:修習四預流支(或稱入流分-向初果-向須陀洹果-預流果)→成就四不壞淨(或稱四不壞信=即四種歡喜)→進入聖道之流。
2. 林崇安教授云:「由此可知,一方面(外在)依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一方面(內在)依靠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或稱法次法向),才能具足五根五力中的信根信力;而有四不壞淨,由此才能進入聖道之流。」
3. 延伸閱讀
1) 關於親近善知識
美善的人際(6講-6)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356064
美善的人際(6講-5)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354472
美善的人際(6講-4)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066703
美善的人際(6講-3)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054784
美善的人際(6講-2)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033388
美善的人際(6講-1)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021572
2) 關於進入聖道之流
建構阿含道藍圖(21講-19)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4522973
建構阿含道藍圖(21講-21)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4611777
行入聖者之流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815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