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心與法的對話:真實法 38
2024/11/03 16:45
瀏覽38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慧學讀本:

1.《百喻經》原典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09_001 )

2.《百喻經圖畫書》(佛光文化出版,2013年3月再版)

3. 姚仁恭的澆心時刻(352那一天 真的不存在了

隨著人類 道德的沈淪、價值觀的低落,這種假訊息,只會以倍數的成長氾濫,很快的 我們除了親身親眼看到 摸得到本人 講出來的話,才比較有可能是真的。這個概念 推到極致,是不是 這個世界 將會“真的”越來越少,“假的”會越來越多? 最後,因為整天被“假訊息”洗腦,人 … 有一天會不會 不相信“真的”,而只相信“假的”?”姚仁恭

 

 

 

一、<乘船失盂喻>,《百喻經》卷1,19經,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盂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捨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盂。

諸人問言:「欲何所作?」

答言:「我先失盂,今欲覓取。」

問言:「於何處失?」

答言:「初入海失。」

又復問言:「失經幾時?」

言:「失來二月。」

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

答言:「我失盂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

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

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猶如愚人失盂於彼而於此覓。

 

 

二、李瑾倫改寫<乘船失盂喻>,名:<銀缽在哪裡>(《百喻經圖畫書》第19冊)

 

有一個人坐船過河,他的銀缽掉進了深深的河裡。他想:「我先在這裡做個記號,以後再回來撈好了。」他用手在水面上畫了一個大圈圈,算是做了一個記號。水上的圓圈圈,一下子就被晃盪的水波擺平。他很仔細的看著水波,並且把水波的樣子記起來。

 

過了兩個月,這個人來到了獅子國。他走著走著,走到一條大河旁邊。他站在河邊,望著河面,突然想起水波的樣子和那個掉進河裡的銀缽。「沒錯,銀缽就是掉在這裡!」他想也不想的馬上跳進河裡想找銀缽。

 

東撈撈,西撈撈。東撈撈,西撈撈。憋著氣潛得深一點,再東找找,西找找。找找找,什麼也沒找到。「怎麼沒有鉢?」他渾身濕答答地坐在河邊想:「水波的樣子一點兒也沒錯,銀缽明明掉進這裡,為什麼水裡沒有銀缽?」他傻傻地坐在河邊,怎麼想也不能明白。

 

 

三、心與法的對話

 

1、<乘船失盂喻>,乘船失落了一只銀缽落入水中,於是畫船面作記號,待日後返時再打撈。經過了二個月,他已走過很多地方,來到獅子國時看見一條河,想起失落的銀缽而入水欲撈之。卻無法自知:「水雖沒有分別,然地以相隔千里,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豈能撈得呢?」 這譬喻指出:外道行者不修正確的法行,卻在相似的解脫法之中,修諸無益的苦行,終不得究竟真實法之果德─以般若波羅蜜為導,修一切善行,而究竟度脫一切苦厄。當然,一位正法行者必能掌握因緣法則,並思擇相對有助於回應一切境相的作為,使自己能夠更貼近真實法、體證實相法之果德。

 

2、延伸閱讀:

1)心與法的對話:無所住36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81007417

2)冷思考,暖善行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23810077

3)諸佛的十號(通號)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38734889

4)相應性的教導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20097996

5)去蕪存菁的法行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884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