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再談施行MRI檢查的風險與病人安全
2017/03/03 15:16
瀏覽3,62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格主最近聽說,身上裝有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或去顫器(Implanted Cardiac Device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的病人,原則上現在可以安心接受磁造影檢查(MRI)了!微笑


這似乎是近4、5年以來才有的福音,先感謝科技的進步,再來求證這個事實。

在這之前,這類病人原屬於MRI禁忌的代表例子,往往在他們發生腦中風,而必需急做MRI以確定是否有腦梗塞時,就因安全上的考量,而無法在老舊型MR機型(如低磁場的0.5Tesla)的條件下,得到初期精準的治療,顯然會影響預後是可
而知的。尷尬

經查明,上述訊息,來自最新一期知名雜誌New England Medical Journal 的一篇報告,內容提及,針對前述病人在磁場強度1.5Tesla的MR儀器,且未被FDA核準的條件下(Non-MRI-conditional)接受檢查的風險評估,結論是受檢過程還是滿安全的,沒有發生嚴重意外(n=1500)。

由於攝影時的條件複雜,業界強調還是要在”有條件”下的操作,才能確保安全=MR-conditional,這些條件指的是,符合設施標準,病人體內的Device(如ICDs及Implantable輸液幫浦),確實是MR可對應的機種以及攝影條件的確認。

以往在執行MR檢查時,國內外都曾有多起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所幸大部分都不是非常嚴重,格主在前次po文已介紹過一些,此次發現還有更多,因此大家再來複習一下。

MR檢查時的各種風險包括: 發熱(Overheat)引起的灼傷、噪音、處於密閉空間的恐懼症,所謂的Quench現象(Helium未被排出室外),導致周邊人員窒息的可能、以及金屬物體被強力的磁場吸走後續發的外傷事件(Projectile accidents),如:氧氣筒曾撞死人、眼球內金屬片導致眼睛失明及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功能失靈,則是屬於極少見但比較嚴重的問題。

日本在2010年,有一針對1349個醫療機構的調查報告中,結果顯示: 有多達40%的醫院,曾經發生醫療儀器被磁性體吸走的事件,點滴架及氧氣鋼瓶兩者加起來約佔半數,病人體內裝有”禁忌”的醫療儀器但因「應注意而未注意」仍接受MR檢查者共有453件,其中Pacemaker佔最大宗。另外,灼傷事件共有12%發生(149/1349件),最常見的部位是在大腿內側,也有因刺青及貼布(Transdermal drug patch)而發生的奇特現象。

在2016年,有學者Cobos及Mansouri分別認為,接受MR檢查的病安事件,孩童比成人容易發生(0.53% vs 0.35%),但97%都未造成嚴重傷害。

這或許與孩童需要鎮靜或麻醉有關,其實牽涉到給藥,就不只是有給藥錯誤的問題,理論上,MR檢查在少數情形,也有可能用到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Media(對比劑)而發生過敏現象(給藥後1小時~1週後),這也是不得不要有的風險管理概念。

總而言之,原本放射科就被認為是病安高風險的單位,MR Safety Practice更是一門大學問,因為種種「磁場」不對盤,或陰錯陽差而惹起的人禍(意外事件),其實並不是那麼罕見。

最後追加提醒一件事,即是使用非磁性體材質的輪椅及推床轉送病人時,原則上都能被推進0.5T的低磁場MR攝影室,但更新後的新MR,尤其是太靠近3Telsa的MR機器,據說也有可能被強吸進去,所以不能掉以輕心!掰掰(881、咕掰)

<延伸閱讀>
*MR Safety Implant Risk Assessment app (for iPhone)
www.mrisafety.com

MRI 檢查與病人安全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健康
自訂分類:病人安全文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