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長官-醫策會在農曆年假期過後,突然「補」公告,所謂的2011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所指的,就是心臟血管疾病,並細分為冠狀動脈疾病(CAD),急性冠心症(ACS)及急性心肌梗塞(AMI),且已明訂申請條件包括好幾項最底線的病例數(Minimum Case Number);這個表面上,已暗示著Volume=Quality的論調,將會讓一些中小型醫院的心導管室,面臨經營上更大的壓力!
因為認定機構,都如此清楚地界定「量多」才是好的品質,也許會讓一些原本想去就醫的民眾得知後,因而臨時止步,打道回府,重新思考改去別家看病。
事實有很多醫院的心臟外科,一個月開不到幾個開心手術,心導管室也碰不上幾個,需要緊急打通血管或急放支架(早期叫氣球擴張術PTCA,現在統稱PCI)的病例。
這樣强調Volume的效應,有如雪上加霜,必將嚇跑量少(Low Volume)醫院的一些心臟病人。
從申請認證的條件來看,除了開心手術每年100例,其中50例必需是CABG(繞道手術)是針對心臟外科以外,其餘幾乎全都是心臟內科的事。整個台灣假設一年有5000例心外手術,能做到一年50例CABG的醫院應該不多,尤其是心臟外科醫師只有一人的地方。
整個照護品質認證制度,感覺上像是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介入性心臟血管專科醫師)訓練醫院的認定或評鑑,也比較像是學會該做的事,但却不見學會出面背書。
然而設定門檻,讓數據不夠多的醫院失格,似乎也是不得已的事,但相信這畢竟是一群專家,參照國內現況所訂出的標準(Volume standard),有意見的人可以直接向學會反應吧!
美國的Leapfrog Group早在本世紀之初,就已公開強調過Higher Volume,Fewer Deaths(量較多的,死的較少)的Evidence,且不僅是CABG,連食道癌根治術,腹部主動脈瘤修補術,及小兒心臟手術也都建議病人應該往人潮多,案例數多即經驗豊富的醫院去。
很多人都相信「熟能生巧」,因此High Volume的醫院較Low Volume的醫院安全,是多數報告的結論,當然惨淡經營的較小醫院,也有人發表反論。
然而病例數與預後(Outcome)的關係是複雜的,如果量多,但死亡也多的醫院怎能說是好的品質呢?
因此受評醫院,必需提供其他Data 佐證,比如Door-to-Balloon(D2B) Time平均時間在90分鐘以內,救命成功率,施作PCI後24h的院內死亡率,含Risk-adjusted死亡率,合併症發生率,重返心導管室(Re-do),CABG則是重返OR止血或重住院(Readmission Rate)及術後30日的死亡率,CABG佔PCI的比率(日本是1:8),支架手術的比率(美國平均35%)等等。
由於PCI的outcome取決於施作者的經驗,及醫院裡配合他的軟硬體條件,我們從病人安全的角度,當然認為這個Cardiac Team,還要具備很多與病安九大目標(NPSGs)相關的細節條件,才能被認定是名符其實有品質的團隊。
因此品質認證,應該主打心導管室與相關單位(ICU/CCU、ER、OR、麻醉科、護理部、或許放射科及檢驗科等)跨部門的合作默契。
以Structure、Process及Outcome並運用Tracer Methodology,去查看各個Micro-system及Process如Policies and Procedures(Protocol或SOP),應該就很有看頭,前述的Performance Indicators,再加上內外部顧客的滿意度調查,應該足以反映QUALITY。
但這些必需「接招」的細節,應該要做到才能保障病人安全。
以下幾個重點如同病安訪查時,常要受評的項目,也必需要求在心導管室作業的Cardiac Team比照辦理,以免臨場漏氣,格主在此只是點到為止。
PCI是Invasive Procedure,應有充分的知情同意Process及Second Opinion制度; 說明內容包括手術成功率,該院的案例數,可有的其他選擇,可能發生的合併症(Re-stenosis)等.....。
*Conscious Sedation執行辦法(術前、術中、術後該做什麼?)
*Surgical Safety Checklist執行狀況含Time-Out
*術前/術後與相關單位的Standardized Hand-Off (SOP)=交接班內容
*院內轉送極重度(如AMI)病人的SOP及模擬演練(接自或送至ICU,OR,ER)
*高警訊藥物管理辦法(於心導管室的口頭處方,備藥,
給藥,儲存保管如管制藥)
*急救車及使用特殊器材(Pacemaker,Swan-Ganz,
Defibrillator,IABP, ECMO等)的SOP
*危險值的通報作業辦法
*管路安全作業辦法
*心導管施作中因災難而必需緊急疏散病人的應變措施
*其他如防火演習,幅射線防護的上課紀錄及各種儀器的定期維修紀錄等
最後還有一點疑問是,純粹只顧衝量,而濫用醫療資源的醫院/醫師,本「品質認定制度」,有任何把關的機制可以杜絕作弊嗎?
去年美國媒體報導,在Maryland 州的St. Joseph Medical Center及Towson Hospital,有位心臟科名醫(Mark Midei)被爆料,與廠商(Abbott Lab)勾結,而被指控為538位病人,施行根本沒有必要的支架手術(Unnecessary cardiac stent implantation)。
該醫師據說,一年施作1000例stent,一天最多有施作30例的個人紀錄,每一例的花費約14,000美金,而最要不得的醜聞,就是拿回扣及病歷造假。
日本奈良市的山本醫院院長,在2009年也曾為140例病人,施作不必要的支架手術而目前正在坐牢。反觀國內,有無如上述兩位淪落到此地步的缺德醫生,無人知?人在做,天在看,但有人願意勇敢地,站出來舉發才是破案的關鍵。
2011疾病管理品質認證,我們樂觀其成,但不希望看到過度強調「衝量」的行為,激發了沒有倫理醫師的鬪志,而浮濫做心臟血管介入性治療,或逼退量太少的地方乾脆準備關門。
這幾個稍有爭議的數據規範,在目前的生態之下,不無可能會帶來一些合併症甚至是後遺症,希望Peer Review Org.像是評鑑機構,能發揮該有的功能,更歡迎由廠商外包而成立的心導管室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