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流行-醫院員工的服裝問題與病人安全
2014/08/19 17:06
瀏覽11,614
迴響1
推薦2
引用0
醫院員工的穿著本來就是一件很難規範的事,因為有個人的喜好,老闆(娘)的意見,業界口碑(比誰的色彩與Fashion流行較吸引人)與學界(感染/流行病學)的壓力,甚至院長信箱也有病人的聲音等現實的問題。
從好幾年前開始,就有關於英國淘汰白袍的話題,美國也曾有想要跟進的學派在醞釀白袍革命,但沒有成功。
Scrubs指的是開刀房內醫生和護士穿的短袖上衣,V領的手術服,這兩三年來,美國與日本的醫界卻有很多人在辯論Hospital-contaminated Scrubs(在醫院內受污染手術衣)的問題,質疑沒什麼限制地把Scrubs(手術服)當作制服(Uniform)使用,是不當的行為(Misuse),不但破害醫界的形象也是影響公共衛生的一個問題。
從好幾年前開始,就有關於英國淘汰白袍的話題,美國也曾有想要跟進的學派在醞釀白袍革命,但沒有成功。
Scrubs指的是開刀房內醫生和護士穿的短袖上衣,V領的手術服,這兩三年來,美國與日本的醫界卻有很多人在辯論Hospital-contaminated Scrubs(在醫院內受污染手術衣)的問題,質疑沒什麼限制地把Scrubs(手術服)當作制服(Uniform)使用,是不當的行為(Misuse),不但破害醫界的形象也是影響公共衛生的一個問題。
但也有人質疑這個問題有那麼嚴重嗎?而嗆聲說把證據(Evidence)拿出來!
本文以下主要探討的是關於Scrubs的種種爭議,值得辯論的重點是,到底這些服裝有多髒呢?從感染控制的立場。

本文以下主要探討的是關於Scrubs的種種爭議,值得辯論的重點是,到底這些服裝有多髒呢?從感染控制的立場。
Scrub當作動詞時,是手部衛生的一個動作,即用力搓揉或刷洗的意思。刷手護士就稱為Scrub Nurse,但Wikipedia對Scrub的定義卻只是Clothing worn by the medical staff。
本來在開刀房裡,醫護人員身穿的手術衣或叫作”刷手服”就是最典型的Scrubs,格主當醫師近40年,主要穿過的顏色是綠、白與灰。
但近年這種兩件式的輕便服裝(上身短裝短袖,下身是長褲)的顏色和Style花樣很多(約20種),不僅是在開刀房(OR)裡面,在很多醫院的OR外面的Staff,連工作內容與OR毫不相干的員工,也紛紛開始追隨這股風潮而喜歡這樣的制服。
本來在開刀房裡,醫護人員身穿的手術衣或叫作”刷手服”就是最典型的Scrubs,格主當醫師近40年,主要穿過的顏色是綠、白與灰。
但近年這種兩件式的輕便服裝(上身短裝短袖,下身是長褲)的顏色和Style花樣很多(約20種),不僅是在開刀房(OR)裡面,在很多醫院的OR外面的Staff,連工作內容與OR毫不相干的員工,也紛紛開始追隨這股風潮而喜歡這樣的制服。
現在大家很難以顏色辨別身分,且有點兒眼花潦亂,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於感控即身穿被病菌污染過的衣服者(不一定是醫護人員),怕會變成傳播病源體(pathogen)的媒介(Vector),而有必要限制他們的活動範圍,與定期將Scrubs送洗的遊戲規則,其次才是非專業人士身穿有專業形象的制服時,容易造成社會觀感不好。

如早期有檳榔西施穿護士服”裝可愛”的亂相,還有些院內或醫院附近的餐廳,在很久以前就已禁止穿白袍的醫院人士進去用餐的堅持,一直到現在流行的Scrubs也有同樣的問題,所以被比照處理好像也不奇怪,但也有想要引進制度而在掙扎中的人。
一般而言,白袍比較容易被看出來是骯髒或乾淨,但Scrubs的問題似乎更複雜。
首先是萬一衣服髒掉了,也較白袍不容易看出來,而且不同顏色通常代表不同的單位,但有些人沒戴識別證,顏色又太多種,根本猜不中是哪個單位的同仁,因此自己人之間互相辨識都有困難,更何況是院外人士,所以對病人及家屬算是不太友善的環境制度?
除非院方另有規定,沒人知道誰才有資格穿Scrubs,也沒人知道醫院規定哪一區或單位裡的人穿的是什麼顏色或樣式的Scrubs? 或在哪些地方不能穿(如院外)? 如果要離開OR時可直接穿出去嗎或怎樣?所穿的Scrubs必需是醫院給的,還是自己可以高興,買什麼來穿就穿自己的? 這些Scrubs 必需統一由醫院送洗,還是也可以帶回家自己洗?這些Scrubs被認為是傳染疾病的媒介,原則上,不應該帶回家洗,就怕醫院沒規定!

首先是萬一衣服髒掉了,也較白袍不容易看出來,而且不同顏色通常代表不同的單位,但有些人沒戴識別證,顏色又太多種,根本猜不中是哪個單位的同仁,因此自己人之間互相辨識都有困難,更何況是院外人士,所以對病人及家屬算是不太友善的環境制度?

除非院方另有規定,沒人知道誰才有資格穿Scrubs,也沒人知道醫院規定哪一區或單位裡的人穿的是什麼顏色或樣式的Scrubs? 或在哪些地方不能穿(如院外)? 如果要離開OR時可直接穿出去嗎或怎樣?所穿的Scrubs必需是醫院給的,還是自己可以高興,買什麼來穿就穿自己的? 這些Scrubs 必需統一由醫院送洗,還是也可以帶回家自己洗?這些Scrubs被認為是傳染疾病的媒介,原則上,不應該帶回家洗,就怕醫院沒規定!
有些人直接穿著它,以為很好看又時髦(Show off的心態?)就在院內走來走去,有的人卻是嫌麻煩,乾脆直接從家裡穿著它來上班,當然也有再套上一件夾客的人,但卻是很自然地走在大馬路上,毫無忌諱,也有下班後穿著Scrubs去搭接駁車的員工,這個行為也是遭人質疑,因為搭接駁車去另一個院區,也算是院外,可能影響形象。
正常的人是進醫院或某特殊單位時才會換上Scrubs(如ICU工作者),但中午時間一到,也是直接大方地穿著它就外出買便當,雖然有的還會另套上一件白袍(其實可能一樣髒或更髒!),開刀房的工作同仁也有同樣的趨勢,但可以隨興自己決定要或不要嗎?似乎也沒人說話或要求要有對策。難道是這些亂相看習慣就好了嗎?,還是根本就沒有必要小題大作,不得而知,只是確實有很多醫院的現況都是這樣。
正常的人是進醫院或某特殊單位時才會換上Scrubs(如ICU工作者),但中午時間一到,也是直接大方地穿著它就外出買便當,雖然有的還會另套上一件白袍(其實可能一樣髒或更髒!),開刀房的工作同仁也有同樣的趨勢,但可以隨興自己決定要或不要嗎?似乎也沒人說話或要求要有對策。難道是這些亂相看習慣就好了嗎?,還是根本就沒有必要小題大作,不得而知,只是確實有很多醫院的現況都是這樣。
由於開刀房通常要求較高規格的感控,制服Scrubs的乾淨度應該也不例外,因此也可能比較有制度。格主就有找到AORN(2011)訂定的Guidelines for Surgical Attire及通稱"外助"的AST(Surgical Technologists)所訂定的版本。其他,如ICU也是很重視感染風險的單位,是否套上一件隔離衣的話題也是爭論不斷。
關於穿著Scrubs到院外用餐的問題,通常是發生在距離醫院不遠的餐廳,但現在是連民眾看了都覺得不舒服,而有排斥這些人的積極動作,例如美國有人發起如果遇到醫護人員出現在餐廳時,應嘗試婉轉勸離他們的運動。
關於穿著Scrubs到院外用餐的問題,通常是發生在距離醫院不遠的餐廳,但現在是連民眾看了都覺得不舒服,而有排斥這些人的積極動作,例如美國有人發起如果遇到醫護人員出現在餐廳時,應嘗試婉轉勸離他們的運動。

去年我們去東京參訪時,也已發現穿Scrubs的人不一定是醫護人員,清潔、送餐、轉送、復健、佐理、專科護理師(NP)、Hospitalist、外科系辦公室的秘書,甚至更多種非醫療單位的人也有穿著Scrubs的情形。
只是當時並沒看到他們有人穿到院外去的現象,但在院內東張西望,就是可以看到不同專業人士,穿著各式各樣的新款造型制服(Scrubs),整個醫院環境都已接受這樣大幅的制服改變,似乎就是時代潮流的時尚新作服。
只是當時並沒看到他們有人穿到院外去的現象,但在院內東張西望,就是可以看到不同專業人士,穿著各式各樣的新款造型制服(Scrubs),整個醫院環境都已接受這樣大幅的制服改變,似乎就是時代潮流的時尚新作服。
看起來還挺舒服又Neat(俐落)的感覺,格友可欣賞日本產品的目錄。對在日本看到的片面,可沒有不潔的印象,所以我們或許不能一昧地漫罵,把有可能被污染的制服穿到院外去的任何人,個人衛生習慣還是決定因素。雖然形象固然非常重要,但真正的Evidence在哪裡?還是有必要深入探討, 否則很難要求醫師們配合。
CDC文獻強調,這些Scrubs有的很髒,但電腦的鍵盤、醫師的領帶、聽診器、手錶、戒子也都是污染源,一樣髒! 但美日兩國網站上的爭論,為何多數人只鎖定攻擊穿Scrubs的人,專賣這些自認很有品味漂漂的制服廠商,也在大叫不公平!
另有被陌生人良性勸離餐廳的美國醫師,本來是餓著肚子正在排隊想買三明治,也反嗆:為何不叫在場用餐的身穿便服的人也把項鍊、手錶及戒子通通拔掉呢?如怕被感染,這樣做不是更乾淨嗎? Scrubs比較髒的證據在哪裡!
另有被陌生人良性勸離餐廳的美國醫師,本來是餓著肚子正在排隊想買三明治,也反嗆:為何不叫在場用餐的身穿便服的人也把項鍊、手錶及戒子通通拔掉呢?如怕被感染,這樣做不是更乾淨嗎? Scrubs比較髒的證據在哪裡!
總而言之,格主拋出了以上很多問題,但好像沒有找到絕對正確的答案,希望每家沒有規範的醫院高層,都不應該置之不理,或採順其自然的態度,站在真心想讓病人更安全,管理好"病安時尚"為了讓醫院形象更好的立場,務請想好答案給對感控有疑惑的同仁一個交代,否則在院方政策不明又沒人管的鬆散制度下,篤定會帶給社會更負面的觀感。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1樓. 可客2016/09/06 15:30醫院員工的穿著本來就是一件很難規範的事,lv老花長夾因為有個人的喜好,老闆(娘)的意見,業界口碑與學界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