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印度桑奇大塔
2013/11/14 22:18
瀏覽1,07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印度桑奇大塔

印度早期王朝時代的佛塔,桑奇大塔( The Great Stupa at Sanchi)是印度著名的古蹟,位於中央首府博帕爾附近的桑奇村。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時代,阿育王共建有8.4萬座窣堵婆(佛塔),其中有8座建在桑奇,現尚存3座,被考古學家編為123號。 1號塔是最大的一座塔,大約建於西元前2世紀,塔身的直徑達36.6米,中央塔頂高16.5米,地面欄高度為3.2米,四座塔門的高度為10.7米。塔門橫樑寬6米。塔頂部相輪最大的直徑為1.7米。在1號塔東北角的一座小塔是三號塔,塔身直徑為15米,塔身總高為10.8米,只有一座塔門,高5.2米,橫樑寬4米,也有一道環繞塔身一周的欄  。二號塔離得較遠,在大塔西邊約320米,是三座塔中建造時代最早的一座,據說建於西元前二世紀左右,塔身的造型也較簡樸,只有一個小型圓塚,和環繞一周的欄  。頂部的圍欄和相輪早已不存,現存塔身直徑為14.3米,高為8.8米。

三座佛塔中都曾發現舍利和其他遺物。特別是3號塔的舍利,據說是佛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的舍利,推測是阿育王時代把這些舍利分往往各處,山奇便有了這重要的佛塔。經考古學家的研究,這三座塔分別象徵著佛、法、僧三寶,所以第3塔存著放舍利和目犍連舍利就很好理解了。一號大塔的南面是一個寺院的遺址,從平面情況看象一座塔廟(支提)的形式。旁邊還有兩個小型的遺址,也許是精舍吧。東面上一個高臺,這裏有一片規模十分壯觀的寺院遺址。從現存的雕刻來看,有印度教的一些雕像,時代可能較晚。大塔的西側地勢較低,一片山坡下去可見一處寺院遺址。再往下就是第二號塔的位置了。在一號大塔的東北角是三號塔。實際上三號塔現在只有一個朝南的門了,看起來塔身是重修的。塔門的雕刻與一號塔的雕刻同一風格,只是規模小得多。但刻得同樣十分細膩。   

桑奇現存的三座佛塔,除了第一塔保存雕刻較多,其餘的幾乎毀壞殆盡。嚴重的風化及雕刻處處殘破的痕跡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辛酸。桑奇大塔的發現是由於1818年一隊英國軍在開闢駐防地時偶然發現的,當時,英國的官兵們還不知道這座塔有什麼意義。因為印度的古跡也實在太多了,但卻有一位叫做菲爾(E.Fell)的上尉寫了一篇報導,介紹了發現的山奇大塔的模樣,發表在18197月號的《加爾各答月刊》上。這是桑奇大塔在近代道次見諸報刊的記載。於是成為當時考古學界的熱門話題。儘管如此,這一重要遺跡並未引起當時殖民統治者的重視,卻引來了一些偽考古學者的粗暴挖掘與盜竊。1822年,英國駐波帕爾(Bhopal)的長官梅鐸派貴遣副官強森上尉對山奇進行徹底的挖掘,他們的目的只是想找尋寶物。他們在大塔西南邊開了一個大洞,從頂端鑽到塔的核心部,使中心部的阿育王磚塔受到徹底的破壞,大塔的西門也因此而倒塌。二號塔則幾乎是全部掀翻了。可是他們卻一無所獲,空手而歸。此後的桑奇又經過了二十多年默默無聞的日子。1849年英國政府又派梅西上尉前來調查。1851年,著名考古學家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加入了考查隊。由於康寧漢有豐富的考古經驗,他採取的辦法是直接從塔頂部開一個豎井貫穿塔心一直到塔基,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可能藏舍利的地方。這樣,他在大塔的塔心發現了阿育王磚塔的磚塊,在二號塔中找到了阿育王時期十位上座長老的遺骨,在三號塔的塔心取出了佛陀二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舍利。但是,這樣的挖空却使本來已殘破的三號塔更加破敗,二號塔則毀壞殆盡。康寧漢雖然比強森多懂一些考古知識,但在以盜寶為目的的行為中,他的做法跟前者一樣粗暴。康寧漢還提出了一個建議,想把山奇大塔的兩座塔門拆下來送到英國。他說服了波帕爾的土邦公主主動將兩個塔門獻給英國女王。1853年波帕爾公主真的請求英國女皇接受這些塔門作為獻禮。英國女王欣然接受。於是波帕爾政府開始籌畫拆解塔門的工作。正好當時的行政長官剛被調離,而新任長官卻非常不願意把這些沉重的石塊運到異地,當時由於拆毀塔門以及龐大的運費開支等問題,已經引起了民間的強烈反對,波帕爾政府也就把這樁事情拖下來了。

桑奇大塔與巴爾胡特窣堵波的雕刻不同,桑奇大塔只有塔門上才有雕刻裝飾。桑奇大塔原始的規模僅及現有的一半,公元前2世紀巽伽王朝時代繼續擴建。公元1世紀晚期安達羅(薩塔瓦哈納)王朝時代,又建了四座塔門。每座塔門高10米,由三道橫樑和四根方柱構成。塔門之上佈滿精美的浮雕和圓雕裝飾,可謂印度早期佛教雕刻藝術的精華。桑奇大塔塔門浮雕的題材,依然是本生譚、佛傳故事以及動物、植物紋樣。巴爾胡特大塔的浮雕以本生譚題材為主,桑奇則以佛傳圖居多。這種風格或許是由於時代不同,印度人在信仰態度上有所變化的緣故;早期對佛陀的樸實的尊崇意念,已隨著教義的完備而逐漸轉化成佛陀為佛教精神之體現的崇拜。浮雕在構圖上依然是採用密集緊湊的填充式以及連續性構圖法。不過,桑奇塔門橫樑上的浮雕與巴爾胡特的圓形浮雕不同,其長條式的浮雕,猶如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更適宜於表現連續性的故事。佛陀的形象依然因禁忌而只是用象徵符號來暗示。不過,桑奇浮雕表現佛陀的象徵主義手法,比巴爾胡特更加系統化、程式化,象徵符號更加豐富,且運用得更加頻繁和廣泛。除了 ​​浮雕,桑奇大塔塔門上還有許多圓雕像,既表現動物及異獸,也表現人物。其中,藥叉女圓雕像顯得尤為動人。藥叉和藥叉女是印度民間信仰中的精靈,在印度佛教藝術中常以守護神身份出現。桑奇大塔東門立柱與橫梁交角處的《樹神藥叉女》雕像,被公認為桑奇乃至全部印度雕刻中最優美的女性雕像。這款既是雕像又是塔門橫梁支架的藥叉女,不免使人想到希臘建築中的女神像柱。相比之下,希臘的女神像柱顯得靜穆端莊,而桑奇的《樹神藥叉女》卻是那樣輕盈活潑,煥發著生命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雕像初創了表現印度標準女性人體美的三屈式造型:藥叉女頭部向右傾斜,胸部向左扭轉,而臀部右側的上抬,則使整個軀體構成富於節奏感的s形曲線。這種三屈式的人體造型樣式,為後世所沿襲,成為印度雕刻家塑造人體美的規範和程式。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科學百科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佛像藝術的源流
下一則: 印度巴爾胡特窣堵波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