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市定古蹟「紀州庵」
今年的二月,台北小住,老伴的大學同學約我們去「紀州庵」午餐小聚。雖然在台灣成長,「阿慶」倒是第一次聽到台北有個叫做「紀州庵」的所在,因而心中充滿了好奇。
想像中,「庵」是僧人隱士所建的小茅屋或是圓頂的草舍,是僧尼,𡯁其是尼姑,禮佛的小寺廟。「紀州庵」提供對外的飲食服務,莫非走的是素食料理?沒有見過之前,「阿慶」心中曾有這個猜測。
由於是第一次去,按往常的習慣,特別提早了半小時,以免找不到地方而遲到。從㨗運古亭站出來,邊走邊問,經過一些小街小巷,十來分鐘之後終於在路邊看到一座寬敞的庭院。庭院中有兩座建築物有著「紀州庵」這三個字的標記,其中看起來像是近代的建築旁,有一個招牌,在「紀州庵」三個大字旁還加了「文學森林」等一些小字。若不是有這些招牌,「阿慶」一定認為小路另一邊的那座寺廟或許是所尋找的「紀州庵」呢?
所謂的文學森林,以一個外行人的感受,是一座建立在所謂的「森林」中的一座以近代本土作家的作品為主的圖書館兼書店和餐廳的兩層樓建築。之所以用所謂的「森林」來形容,那是因為附近的大樹少的可憐。然而若是以館內提到的作家人數當為森林中的林木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餐廳所提供的餐點虢稱是以不同作家的私房菜為主,它可以從牛肉麵到意大利麵,按不同的季節供應類似套餐的餐點。
文學森林館附近的一座,翻修過後的日式建築才是真正的「紀州庵」,讀了一些文獻之後,才知道那只是當年「紀州庵」原先三楝主要建築中僅存的一楝而已。
其實,「紀州庵」在日據時代在台北是一個大型的園林餐廳設施。「紀州」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的「紀州藩」。當年日本店主以「紀州」為名,是為了表達他對故鄉的眷念。這餐廳建於1917年,1947年,台灣光復後曾被作為省府的宿舍之一。老建築群在1996 年和1998年曾兩度受到大火催殘,剩下的遺址在台大城鄉所與在地居民籌組的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之下,2004年被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加以保護。
在老樹和綠蔭相伴下,讀鄉土文學,看人生,欣賞當年作家們所喜愛的烹調和美食,是「紀州文𡦃森林」的主旨。那些作家私房菜,特色餐點,或是輕食甜點各具特色,好像都可以寫上一些專題的報導。
文學森林不時地擧辦文學演講,展覽,文學獎,講課之流的活動。用「紀州庵」作為名稱也許是因為它蓋在「紀州庵」的土地上,沾到一些林木的光。還有一個說法是當年它被作為省府宿舍時,有位著名的本土作家曾住過該地而且寫過一些當年在該地區生活點滴的文章。
早期,「紀州庵」這所大型園林餐飲設施共有三棟主要建築。最重要的是本館,那是一楝三層樓的建築,每層的室內面積約一百塌塌米(相當於五十坪)那是廚房,帳房,員工宿舍及餐廳的所在。本館的三樓,視線不受河堤阻擋,可眺望新店溪河道,視野極佳,是宴會的地方。本館作為省府宿舍的時候曾住了二十户家庭,可見規模之大。不幸的是,1996年那場大火,那三層樓的建築,「本舘」,完全燒毀。
第二部份建築是別館,約有二十到三十塌塌米的面積,它是為招待特別貴賓的宴飲空間。1998年那場大火也使別館消失。在「本館」和「別館」消失殆盡之後,「紀州庵」剩下的只有殘破漏水的「離屋」,及它連接「主館」的廊道,在重新翻修之後,以巿定古蹟「紀州庵」的名字呈現世人。
長方形的「離屋」約有六十塌塌米(30坪)的面積。長方形建築的兩側各有一個寬約 3.6 公尺的走道,它是大廳式的宴會空間。看結構,這大廳也可以分隔成幾個小廳使用。
離屋靠花園那邊的走道,看起來比另外一邊寛一些,據說那是為客人所使用的地方。工作人員只能使用另外一邊,擺了一些東西之後顯得比較狹窄。即使再忙再擠,社會的階級潛規則是很難打破的。
新修建的離屋和接連本舘的長廊,使用的是現代的建材,可是卻保留了原建築的精神。當「阿慶」讀到,在二戰期間,這「紀州庵」曾用來招待日本的「神風突擊隊」隊員時,心中有些說不出來的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願當今世上的政客們,多一份慈悲的心。
參觀「紀州庵」不僅僅只是懷舊,那改建過後的建築更是愛好攝影人士的取景所在。長廊,𥦬戶,室內空間等等,都是美好的背景,值得留下美好的時光足跡。一張美好的照片,所提供的資訊比一大段的文章來的有效,是不?
參觀「𨥈州庵」的離屋和長廊是免費的,每週除了周一休息以外,通常是由上午十點開放到下午六點。在館內有熱心的義工,幫忙講解和回答問題。在台北市區內,那是一個非常值得一遊的悠閒所在。
- 1樓. 向陽春2023/07/31 14:44同安街是一條「詩路」
你若是直接從同安街進去,這條街道又可以稱為「詩路」,人行道的地磚有23位作家的詩文截句。
真正的台獨,是思考、發現台灣人民與土地的永續發展關係。也唯有當妳(你)用心思考、發現這種關係之後才能明白:妳(你)的未來在哪裡。謝謝告知! 阿慶哥 於 2023/08/01 00:4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