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來去「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ki)」
2025/05/01 00:43
瀏覽138
迴響0
推薦21
引用0

來去「帖撒羅尼迦」

        去年年底,訂了希臘土耳其精華遊的郵輪行程之後,發現這趟旅程竟然會到希臘的「帖撒羅尼迦」,而且還會在那裡過夜。能夠踏上聖經中提到的地方,對「阿慶」說,是興奮和期待的。

        新約聖經有27卷書,其中兩卷是使徒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書信。第一封的「帖撒羅尼迦前書」是新的約聖經中最古老的書卷,成卷的時間大約在西元52年,也是保羅書信中最早被列入正典的作品。「阿慶」當年在查經班研讀聖經時,常會把它作為新約書卷查詢的開頭,並深信那內容是基督信仰的基礎之一。

    

 

     「帖撒羅尼迦」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途中到達的地方。他和西拉在該地的猶太會堂中連三個安息日和保守的猶太教教徒辯論,終於被猶太人趕走。保羅和希拉離開之後就去雅典西南方的「庇哩亞」繼續傳道。「庇哩亞」和雅典像是台灣的基隆和台北市一様,幸運的是,這次郵輪行程的起點和終點都在「庇哩亞」,自我認同和保羅的行蹤可以拉上一點點關係。

       保羅在「庇哩亞」期間非常掛念「帖撒羅尼迦」的會眾,但回不去,因而寫了「帖撒羅尼亞前書」,後來,保羅在離開「庇哩亞」去了「哥林多」之後,聽到「帖撒羅尼迦」會众的訊息,為堅定和鼓舞「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又寫了「帖撒羅尼迦後書」。讀過一點聖經,「帖撒羅尼迦」這個地名,印象是深刻的,熟悉的。

       保羅那個時代,「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王國」的一個重要城市,她的名字是當時的國𡈼以他妻子的名字命名的。今天「帖撒羅尼迦」的正式名稱是 Thessaloniki,中文譯名可譯為,「塞薩洛尼基」,「塞薩洛尼卡」,或是「塞撒隆尼基」等等,「阿慶」還是喜歡用那古希臘語發音的「蛅撒羅尼迦」這個中文聖經上的譯名。

        今天,「帖撒羅尼迦」是希臘的第二大城市,歐洲東南部的貿易樞紐,也是希臘北部最大的都會。歷史軌中,經過了「羅馬」,「拜佔庭」和「奧托曼」等不同文化的洗禮,留下許多痕蹟,使她成了當今希臘的文化首都,大都會的人口達到近一百零一万人。

       通常,「阿慶」在定好郵輪的行程以後,在行程前,一定會花不少時間在綱路上搜尋行程中所造訪城市的資訊,從當地的天氣到各類綱紅的所見所聞作為參考。郵輪公司會提供各種岸上的旅遊行程也不會略過,多參考一些他人的意見,感覺上那様做才是正確的。

       依照郵輪公司提供的資料,這趟行程,我們在「帖撒羅尼迦」的岸上觀光多是到城外參觀一些馬其頓和歷山大大帝時期的古跡,費用都蠻高的。不瞭解的是,西方的第一位宗教信仰是基督教,而且「帖撒羅尼迦」和保羅在新約聖經中的地位何其重要,可是在現有的「帖撒羅尼迦」的旅遊觀光中,幾乎找不到和它有関的項目。

         今天,網路上介紹當地的旅遊,多著重在那條沿著海邊的觀光大街,也稱為勝利大道,還有那代表這座城市的歷史建築地標,白塔。當地人為什麼不花點心思,利用它獨特的歴史條件,創造出新的觀光景區,給遊客緬懷當年保羅在猶太會堂辯論的英勇往事?好可惜啊!

          二月四號上午十點半,邮輪到達「帖撒羅尼迦」,我們在船上提早用過中餐之後,跟著人潮踏上那心中期待的,「帖撒羅尼迦」。走出空壙的郵輪碼頭區,經過當地的海軍碼頭區前面,還看不到勝利大道,老伴說膝蓋有點不合作,叫「阿慶」自己前行,她要先回遊輪碼頭的服務中心,用免費的綱路。或許是她巳經有幾天沒用網路了,尤其是有関大S的各種報導正如火如荼。

  

       以外地人的看法,出了海軍的碼頭區不久,就是那著名的「帖撒羅尼迦勝利大道(Nikis Avenue)」的西端,老遠的可以看到遠方的白塔。大道是繁忙的大馬路, 東向的三車線大道是「帖撒羅尼迦」城中最有名的濱海大道,西端有個小廣場,往東延伸到著名的白塔。這候大道是「帖撒羅尼迦」最忙碌,最著名,最繁華的地段,城內高級的商業和住宅地區都和它相接。

       Nikis 大道西段,靠小廣場的一邊,有一座猶太紀念碑。那是希臘人為了記念在1943年春天,納粹佔領下,有五萬當地的猶太人被送到波蘭Aurchwitz Birkenau 死亡集中營的悲傷往事。這記念碑逮於1997年,和傳統的設計不同,相當有特色。由於它就在路旁,因而常有過客駐足懐念那段人顤的悲劇。

       Nikis 大道上的建築相當有水準,有些建築的外觀值得一看再看,在路旁,還看到一些專為回收玻璃瓶之流廢棄物的大型回收桶,這是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隔奢繁忙的公路就是長長的堤道了,海灣中停泊了好幾艘船。

       一個人,東張西望,不時地來回穿過大道,一邊是蔚籃的大海,另一邊一整排熱閙而現代的建築,沒有摩天大樓,也沒有簡單的店面。望著不遠處的圓形城堡,不斷向前的腳步,儘可能地把四䢛的一切,留在相機和腦海中,很快,期待中的白塔,就在眼前。

       那十五世紀建造的圓形白塔,直徑為22.7公尺(74 英尺),高遠33.9 公尺(111 英尺),高高地聳立在濱海的步行大道上,作為「帖撒羅尼迦」這座城市的符號。早在「奧圖曼(Ottoman),土耳其人」佔領期間,這座塔曾作為守護城市的堡壘,要塞,和監𤠒,那1826年當地大暴動的重要人物物就囚禁在這個地方。

      由於在「奧圖曼」佔領期間,無數的酷刑和死刑都執行在這座堡壘,因而使它蒙上血塔( Tower of Blood)或是紅塔(Red Tower)的稱號。這個血淋淋的稱號一直使用到十九世紀的末期,因為在1890 年,有位重犯用塗白堡壘外观作為換取自由的往事,使它有了白塔(White Tower)的名稱。在1912年,「帖撒羅尼迦」成為希臘的一部份之後,政府曾大力整修這個地方,使它成了該城的代表符號,也是觀光客到「帖撒羅尼迦」的重要打卡景點。

       回到郵輪中心的大廳,算算時間,自己巳經走了兩個多小時。老伴還在用網路,自己也乘機上了線,檢查一下信件,也快速地看些新聞報導和名嘴們的評論。用過晚餐,懶得再下船,拿出旅遊用的望遠鏡,看看附近有什麼值得去探尋的所在。失望的是,視野所及好像沒有驁人的發現,「帖撒羅尼迦」的夜晚平靜和單調的燈光像極了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二月五日,在帖撒羅尼迦的第二天,郵輪要到下午兩點才啓航,因此而有一個上午可用 。九點多,和老伴散步到碼頭區附近的街道,她找到可以坐下來的地方休息,我以同心圓的姿態快速的在附近𨍭了一大圈,照些照片。和老伴會合後換個點再來一次,两大圈下來,發現所到之處並不令人耳目一新,無視旅游業的貢獻,自己把「幀撒羅尼迦」之行,畫上句點。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天,在「帖撒羅尼迦」逛街,沒看到東方餐廳或商店,少有的旅遊經驗。

      郵輪在下午兩點準時出港,從海上觀看那標誌性的白搭更加美觀突出,因為那沿著「帖撒羅尼迦」大海灣的都市地平線上,實在找不到其他大型的地標了。隨著遠去的陸地,沒有留念的心,只有那心中的小確幸感覺,「阿慶」在有生之年,能在那聖經中提到的「帖撒羅尼迦,曾留下了時光足跡。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其他
自訂分類:旅遊
下一則: 「三貂角」燈塔景點的邂逅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