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很大塊的磚頭,九本書加一本小冊子,作為消遣的零散閱讀,卡了傻蛋半年多。
閱讀順序呢,就是老老實實的由一讀到八,再讀應該算第九的別冊,最後才讀台灣的推薦序的導讀小冊。
這閱讀體驗呢,坦白說並沒有達到傻蛋的期待。
這套書的受眾設定,似乎有點問題。
像傻蛋這樣哲學的外行人,這套書並沒有入門的引導,基本上就是把閱讀者當成至少是哲學系的學生,或對哲學有相當涉獵有相當基礎的人。
而這本書的形式,就是專題,一篇一篇的主題專題,做相關的探討那樣,如果沒有基礎的話,這個誰誰誰,他的什麼理論,基本上就是個名詞而已。
如果只是顧名思義的閱讀,那就是一推文字,照讀者自己的意思去解讀。
然後故事性也不太夠,並沒有好好考慮純粹好奇的外行人讀者的閱讀體驗,比起一些傻蛋之前買的日本人的商業書籍來說,那是蠻失望的。
另外,野心也大,特別在意世界哲學史這個詞,也因此想放更多東西進來,這就更進一步的放大的入門的學習曲線,可以說就是特別陡峭吧。
畫虎不成反類犬,可惜。
這套書就開放試讀的第一冊,快速翻閱感覺好像還不錯,才騙到傻蛋買回來的。
辛苦的啃完後,感覺呢,這比較合適的閱讀順序,或許該從追加的別冊開始讀,再根據別冊閱讀時被調動的興趣,回頭去讀一至八冊,或許會好一點吧。
另外,中世紀的宗教史,確實是西方哲學發展很重要的一環,然後,最有體系最有效率的介紹,嗯,是在導讀的小冊子,輔大的那個誰寫的導讀。
當然啦,也不能排除有翻譯的問題,日文翻中文可能有落差吧,傻蛋常常讀到恍神,總覺得怎麼好像連續讀了兩段一樣的內容,揉揉眼睛啊,再仔細一看,真的有連續兩段就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不是幻覺。而且都是中等長度的段落,不是短短一句話,因為很重要所以重複兩次那種,而是那種句子結構比較複雜,上百個字,感覺不太好翻譯與理解的內容,重複了。不是每個字一模一樣,而像是被翻譯兩次,有些細節用字稍稍不同,但感覺應該是一個意思,趕工,然後昏頭了,不小心重複翻譯了的感覺。
對外行人來說,這套書確實有點慘。
不過也有一些優點啦,如果真的對哲學史有深厚的興趣,每一主題章節後面的延伸閱讀,有提供一些和這章主題相關的學習內容,就書名來說,傻蛋感覺那些參考書目或許比這本書會來得有趣吧。
但總體來說,還是對於擴展哲學方面的常識,增加一些思考的角度上,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用處的啦,不過就是這個創作計畫有點自我感覺良好,不上不下,深又不夠深,淺又一點不淺,感覺是作者們寫來自己爽的一套書吧。
好吧,還是來寫寫少數還有印象的內容吧。
哲學基本上就是西方的,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一脈傳承下來的一門學問。
哲學原始的詞根,就是對智慧的熱愛那樣。
是日本人翻譯作哲學的,和中文的哲人的學問叫哲學是沒關係的。
西方的哲學就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的註腳而已。
柏拉圖的哲學,都是以對話錄的形式呈現的。
傻蛋以前無聊讀過法律篇和理想國,都是讀得巨睏,讀個幾行就昏睡一下下那樣,慢慢去想像與揣摩作者想表達的價值觀的。
喔,那只是柏拉圖的兩篇,還是中文翻譯喔。
光柏拉圖的作品就一卡車了。
接著是,古時候和現代差別很大,古時候沒有印刷術,只能用抄寫的。
而且古時候各地方言與文化語境可能都有落差,希臘文的版本和阿拉伯文的版本,翻譯過會有落差的。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古代人多半也沒辦法直接讀,因為看不懂。
於是需要做註解。
一般人看得是看得懂的註解。
註解是當代學者的解讀,帶個人與時代的觀點角度,有時候就會有政治正確之類的,或某學者自己的價值立場,並不一定會忠於原作,傳啊傳的可能會傳得走鐘去了。
西方的哲學,在柏拉圖之後有新柏拉圖主義,就是一堆柏拉圖的註釋,傳到中世紀時,原本相當於是佚失了。
而後來阿拉伯人找到希臘原文,翻譯的阿拉伯語版本,再流回西方拉丁世界,好像是文藝復興的源頭吧。
所以啦,我們中國人讀那個古文讀到十分痛苦,要去被註釋,有那些複雜的章句訓沽啥的,也都是同樣的道理的。
古文抄啊抄得抄到變態走味,需要重新回歸原本,重新解讀,這才是正常的吧。
而談西方哲學,不能繞過的就是西方的宗教。
因為西方社會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有好一陣子,文明的傳承,知識的延續,是在教會裡頭的。
聖經也和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作品一樣,被傳抄與註釋。
為了解釋聖經,開了很多的會,訂了很多版本。
開會有了新的定義,就有新的異端,然後就開打了,燒死異端啊。
教宗在羅馬,也有異端的教宗,然後打咩。
西方的羅馬教會分裂內戰,同時間,還有東羅馬帝國的東正教在呢。
總之就是很混亂複雜,要搞清楚西方的歷史與文化的傳承,或許深入了解西方宗教史是有其必要的吧。
我們對於西方歷史的常識其實都不太夠,文化與宗教方面的深度就更少了,對於西方文明容易就是不明覺厲那樣,盲目的崇拜。
現在西方文明在卡關,停滯退步,如果仍要把西方文化當神諭那樣在崇拜,那自然前途黯淡吧。
還有,這本書有很重的日本視角。
這是正常的,因為就是一群日本學者寫的唄。
作者很在意世界這個角度,這是要超越西方的哲學的世界哲學喔。
所以把印度的佛學,東方的儒學,這些曾經傳入西方的學問,也當成哲學史的主題之一。
另外西方學界也很重視的,就是伊斯蘭的哲學。
除了與基督教類似的一神教,伊斯蘭還是古希臘哲學重新傳入西方要角,而伊斯蘭哲學發展時直接就融合了其統治區域的各種文明與知識,所以伊斯蘭哲學對西方影響很大。
伊斯蘭文化還有一個神秘主義,結合了希臘哲學,印度思想,再伊斯蘭化,成為一種特殊的教派,叫作蘇菲主義,影響了浪漫文化,還有法國流行的唯靈主義吧。
然後呢,因為是日本視角嘛,所以就很很多和日本文化對比的專題,日本的宗教思想等等。
傻蛋印象特別深刻的只有,日本的文化,好像有一派知識份子就是要和藝妓談情說愛,那個物哀的,才風流吧。
好啦,最後說說現代哲學,這套書有介紹一些現代哲學,坦白說傻蛋看完也沒有入門啊,就是對一些人名和名詞有印象而已。
維根斯坦是誰,他的哲學是啥,好像看不懂的才是正常人喔。
不花很大的力氣,無法理解與深入的討論這些現代,當代的哲學吧。
而台灣的哲學或許已經被當成難纏的代名詞了吧,學哲學似乎是為了變得難纏啊。
這套書都沒有討論到這個問題。
當代哲學有沒有問題呢?
當我們回顧歷史,以前的哲學,基本上是引領知識的研究,或價值觀的風向。
哲學是有實質影響力的,不是為了難纏的。
而我們當前的世界呢,就一個混亂啊。
原本文明的老大哥美國,教各國如何法治管理,如何防貪腐,追求自由民主經濟發展,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奇怪的形狀了。
歐洲的歐盟呢,缺乏活力散沙一片,似乎也是撞牆了。
現在有普世的正義嗎?
宗教能當明燈,不像吧?
現在的世界問題,要說是經濟問題或民族主義的問題,或許更大的問題在於,失去能夠服眾的世界價值觀吧。
這,與其說是政治或經濟問題,更可能是哲學問題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