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近期「中共攻台風聲」的來源、勢力與動機
2025/05/28 11:12
瀏覽1,76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近期「中共攻台風聲」的來源、勢力與動機

I. 報告摘要 (Executive Summary)

本報告旨在深入分析2024年至2025年間,關於「中共可能攻打台灣」的「風聲」來源、所屬勢力及其背後動機。研究顯示,這些「風聲」並非單一謠言,而是由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台灣及其他國際行為者,乃至學術界與金融市場等多元行為體,基於各自戰略考量、情報評估、內部需求或風險管理而發出或回應的複雜訊號。

中國大陸透過頻繁且具威懾性的軍事演習(例如「聯合利劍—2024A」、「海峽雷霆—2025A」)及強硬的政治宣示,旨在懲戒「台獨」勢力、測試軍事能力並轉移內部壓力。美國則透過情報評估和戰略溝通,強化盟友關係、嚇阻中國,並服務其國內政治與國防需求。日本基於「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觀點,積極進行防衛規劃,以維護其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台灣則透過「料敵從寬」與「Not today policy」等戰略,旨在堅定捍衛主權、提升防衛韌性並爭取國際支持。其他國際行為者則普遍呼籲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強調國際法與全球經濟利益。學術界與金融市場的分析則反映了對潛在衝突時間點、經濟衝擊及風險管理的多元評估。

總體而言,這些「風聲」不僅是潛在衝突的預警,更是各方進行戰略溝通、影響輿論、塑造政策、爭取資源的重要工具。其背後的動機複雜交織,共同塑造了當前台海緊張情勢,並對區域安全與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II. 引言:台海緊張情勢的風聲與背景 (Introduction: The Whispers and Context of Cross-Strait Tensions)

近年來,台海情勢持續升溫,關於「中共可能攻打台灣」的討論與預警,已成為國際地緣政治領域的熱點。這些所謂的「風聲」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種多面向的敘事,由多方行為者基於其特定立場、情報分析、戰略目標或內部需求,所發出或回應的複雜訊號。它反映了地緣政治焦慮的升高,而非僅僅是單一、確定的情報。

這些「風聲」的表現形式多樣,從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的實質軍事演習,到美國情報機構的年度威脅評估,再到日本防衛省因應「台灣有事」的防衛規劃,以及學術界對潛在時間點的預測和金融市場對風險的反應。每一種形式都承載著特定的信息與意圖,共同構成了當前台海局勢的敘事。

2024年至2025年間,台海的軍事活動和言辭交鋒顯著增加,成為這些「風聲」的背景。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於2024年5月23日至24日舉行了「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 1。此次演習在台灣總統賴清德就職後不久進行,其「無預警」的性質以及首次將金門、馬祖等台灣外島納入演習範圍,都顯著提升了其威懾意味,被外界解讀為對台灣進行「全面攻擊」的模擬 2。隨後,2025年4月1日至2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又組織了「海峽雷霆—2025A」環台軍事演練,同樣未事先預告,並展示了轟-6K轟炸機掛載「航艦殺手」鷹擊21反艦飛彈的畫面,意圖阻止美軍干預 1。這些具體的軍事行動,無疑是構成近期「中共攻台風聲」的核心要素。

本報告將深入剖析這些「風聲」的具體來源、所屬勢力及其深層動機,旨在提供一份全面且具戰略洞察的分析,以釐清當前台海緊張情勢的複雜面貌。

III. 散布「攻台風聲」的主要單位與所屬勢力 (Key Entities and Affiliations Spreading "Invasion Warnings")

本章將詳細羅列近期散布或回應「中共攻台風聲」的主要單位與所屬勢力,並結合資料,闡述其主要論點或行動。

表一:近期「中共攻台風聲」主要來源與時間點

單位/勢力 (Entity/Force)主要論點/行動 (Main Argument/Action)提及時間點 (Mentioned Timeline)相關Snippet ID (Relevant Snippet ID)
中國大陸官方與軍方
解放軍東部戰區聯合利劍-2024A 軍演 (模擬全面攻擊,涵蓋外島)2024年5月23-24日1
海峽雷霆—2025A 軍演 (無預警,展示反介入能力)2025年4月1-2日1
官媒/國台辦譴責賴清德就職演說為「台獨」,威嚇「台獨意味著戰爭」2024年5月起2
美國政府、軍方與智庫
美國情報機構年度威脅評估報告:中國為主要軍事/網路威脅,攻台能力「穩定但不均衡」2025年3月25日4
美國軍方將領2027年非「最後期限」,威脅持續存在2024年11月 (帕帕羅)5
美國智庫 (CSIS)兵棋推演:2026年台海戰爭中國會輸,美台日「慘勝」;中國可能採「灰色地帶」策略2026年 (兵推), 2025年3月 (灰色地帶)6
日本政府、防衛省與專家
日本防衛省因應「台灣有事」推動司令部地下化,增加國防預算2025財政年度結束前8
日本專家/智庫2025-2027年為中國對台動武「關鍵窗口期」2025-2027年9
台灣政府與國防部
國防部「料敵從寬」,採「Not today policy」,目標使中共攻台計畫「不斷遞延」2027年 (目標)12
陸委會評估中國大陸內部情勢嚴峻,軍隊反腐可能影響2027年目標2024年第4季報告13
學術界與金融市場分析師
德國學者 (施美白)預測北京可能在2025年1月攻台 (利用美國大選空窗期,冬季海面平靜,春節掩護)2025年1月15
中國學者 (閻學通)北京未來4年重心為重振經濟,不會制定統一台灣時間表未來4年 (2025-2028)18
台灣學者 (趙建民)擔憂賴清德政策導致台海情勢「快速沸騰」,邦交國減少,經濟「中美雙殺」賴清德執政期間 (未來3年)18
金融市場台海風險指數攀升,外資撤離台灣股市,攻台賠率上升2024-2025年24

A. 中國大陸官方與軍方 (Chinese Mainland Official and Military Entities)

中國大陸是「攻台風聲」最直接的來源。其軍事行動與官方言論,旨在明確傳達其對台灣主權的主張及對「台獨」的零容忍態度。

  • 解放軍東部戰區的軍事演習與宣傳:

    解放軍東部戰區於2024年5月23日至24日舉行的「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被中國官方明確定義為對「台獨分裂勢力」的「有力懲戒」和對「外部勢力干涉挑釁」的「嚴厲警告」 2。此次演習的顯著特點是其「未經宣布」的性質,且首次將金門、馬祖等台灣外島納入演習範圍,這被分析為模擬對台灣的「全面攻擊」而非僅僅是經濟封鎖 2。這種未經預告的演習方式,旨在製造突然性和震懾效果。

    隨後,2025年4月1日至2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又組織了代號為「海峽雷霆—2025A」的環台軍事演練,同樣沒有事先預告,被認為是一次突然襲擊的演練 3。演習中,官方媒體釋出轟-6K轟炸機掛載「航艦殺手」鷹擊21反艦飛彈的畫面,此舉被視為能有效阻止美軍干預的訊號 3

    這些演習的「2024A」和「2025A」代號,暗示它們可能是一系列演習的開端,而非孤立事件 2。這種持續且升級的軍事壓力,超越了單純的軍事訓練,更像是一種心理戰和戰略溝通。其未經宣布的性質、不斷擴大的演習範圍以及具體的武器展示,都在刻意提升潛在衝突的緊迫感和現實性。這種策略不僅旨在威懾,也可能在逐步測試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反應底線,為未來可能採取的更激進行動建立先例,從而構成一種「灰色地帶」的持續施壓。

  • 官方媒體與言論:

    中國官方媒體與發言人,例如央視、外交部長王毅和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對台灣總統賴清德的就職演說進行了嚴厲譴責,稱其「徹底承認台獨」且「極其有害」 2。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官方帳號「鈞正平工作室」更發表評論,直言「台獨意味著戰爭,勿謂言之不預也」,這是一種直接的軍事威脅聲明 3。這些言論與軍事行動相互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威懾體系,旨在明確劃定北京的「紅線」,並向台灣及國際社會傳遞不容挑戰的訊息。

B. 美國政府、軍方與智庫 (US Government, Military, and Think Tanks)

美國作為台灣最重要的非官方盟友和印太區域的主要力量,其對台海情勢的評估和表態,對「攻台風聲」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 美國情報機構的年度威脅評估報告:

    2025年3月25日發表的美國情報機構年度威脅評估報告指出,中國仍然是美國最大的軍事和網路威脅,並在攻台能力上取得「穩定但不均衡」的進展 4。這份官方評估不僅強化了外界對中國軍事擴張的擔憂,也為美國的國防政策和對外戰略提供了依據。報告中提及中國具備以常規武器打擊美國、透過網路攻擊破壞美國基礎設施、瞄準太空資產的能力,以及其在2030年前取代美國成為人工智慧領先者的目標,這些都從更廣泛的層面加劇了對中國威脅的感知 4。

  • 美國軍方將領對攻台時間表的預測:

    此前,美國前印太司令戴維森曾提出2027年是解放軍可能對台動武的「戴維森窗口」 5。然而,現任印太司令帕帕羅在2024年11月公開表示,2027年並非台海的「最後期限」,這表明美國軍方對情勢判斷出現變化,旨在避免設定固定時間點可能造成的誤判或自我實現預言 5。這種語氣的轉變,反映了美國在嚇阻中國的同時,也試圖更精準地管理各方預期。

  • 美國智庫的兵棋推演與分析: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進行了24次台海戰爭兵棋推演,結果顯示,即使中國在2026年爆發的台海戰爭中會失敗,但美國、台灣和日本也將付出慘重代價,贏得「慘勝」,台灣甚至可能「被毀」 6。這種模擬結果旨在強調衝突的巨大成本,向所有相關方發出強烈警告,特別是向北京傳達軍事行動並非可行的選項。CSIS也提出,中國可能轉向利用海警局等執法機構,透過檢疫制度限制台灣的航空和海上交通,強化對商業流動的控制,將「灰色地帶」行動作為大規模軍事演習的替代或補充策略 7。

    美國的這些表態和分析,旨在達成多重戰略目標:一方面,透過公開的情報評估和兵推結果,強化對中國的嚇阻,使其清楚認識到侵台的巨大代價;另一方面,也向盟友和國內民眾強調台海情勢的嚴峻性,為加強國防準備和深化聯盟合作提供依據。將中國列為主要威脅,並強調其在攻台能力上的進展,同時又指出其進展的「不均衡性」和潛在的「慘勝」結果,這是一種精密的戰略溝通,旨在既不低估威脅,也不過度渲染其不可避免性,從而為外交和嚇阻爭取空間。

C. 日本政府、防衛省與專家 (Japanese Government, Ministry of Defense, and Experts)

日本因其地理位置與台灣唇齒相依,對台海情勢的發展極為敏感。其對「台灣有事」的應對規劃,直接加劇了「攻台風聲」。

  • 日本防衛省的因應規劃:

    日本防衛省正積極推動自衛隊司令部地下化,以應對潛在的「台灣有事」(兩岸衝突),預計在2025財政年度結束前完成14處地點的地下化工程,並為此大幅增加了國防預算 8。這項規劃特別著重於九州和沖繩的航空自衛隊基地,因為這些地區在台海衝突中可能成為日本的「最前線」 8。這種具體的防衛準備,反映了日本對台海衝突的高度警惕和務實應對。

  • 日本專家與智庫的評估:

    日本防衛研究所和美國CSIS都曾指出,2025年至2027年將是中國對台動武的「關鍵窗口期」 9。其理由包括習近平在2027年設定的軍事目標(達到「能夠攻台」的能力)、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帶來的變數(若美國對台支持減弱),以及台灣軍事準備尚未達到高峰的現狀 9。日本社會對「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的觀點也日益關注,沖繩地區因地理位置接近台灣,對戰爭風險的擔憂尤其明顯 9。

  • 聯合軍事演習:

    2024年2月,日本與美國舉行了「利刃」(Keen Edge)聯合指揮所演習,首次明確將中國列為「假想敵」,模擬應對台灣發生的緊急軍事情況 10。澳大利亞的參與進一步擴大了此類聯合演習的範圍 10。此外,日本護衛艦也曾穿越台灣海峽,例如2024年9月日本海上自衛隊「漣」號驅逐艦的行動 11。

    日本的這些行動,不僅是為自身安全進行的防禦性準備,更是一種向北京發出的明確戰略訊號。透過公開的防衛規劃和將中國列為假想敵的聯合演習,日本旨在強化其與美國等盟友的協同嚇阻能力,提高中國侵台的潛在成本。這種主動的姿態,使得「攻台風聲」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更具實體感,也促使其他國家更認真地考慮台海衝突的區域影響。

D. 台灣政府與國防部 (Taiwanese Government and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台灣作為潛在衝突的直接當事方,其對威脅的判斷和備戰策略,是「攻台風聲」敘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 國防部對中共威脅的判斷與備戰策略:

    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國軍對中共威脅採取「料敵從寬」的原則,目標是使中共的攻台計畫「不斷往後遞延」,並實施「Not today policy」(今天不開戰政策) 12。這表明台灣的戰略是透過持續的國防改革和戰備提升,不斷增加中國武力犯台的難度和代價。國軍正努力在2027年達成高戰備狀態,主戰部隊具備快速部署和即時應變能力,並透過漢光演習等聯合作戰訓練獲取真實戰場經驗 12。

  • 陸委會的中國大陸情勢評估:

    台灣陸委會於2024年第四季發布的中國大陸情勢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內部面臨嚴峻挑戰,包括經濟成長放緩、外國直接投資(FDI)大幅減少、政府債務擴張、房價走跌、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社會民怨高漲(如勞動抗爭和隨機傷人事件) 13。報告也提到解放軍內部正在進行高階將領的整肅行動,美國國防部的報告甚至認為軍隊反腐可能打亂解放軍2027年現代化目標進程 13。

    台灣政府和國防部的表態,一方面旨在堅定捍衛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向國際社會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2。另一方面,透過對中國大陸內部挑戰的評估,也暗示北京可能因內部壓力而難以輕易對外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這種策略性地公開評估,旨在爭取時間強化自身防衛能力,並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與理解,同時也對內部民眾進行風險溝通,避免過度恐慌或輕視威脅。

E. 國際組織與其他國家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Nations)

除了主要行為者外,其他國際組織和國家也對台海情勢表達關切,其立場和呼籲共同構成了國際社會對「攻台風聲」的回應。

  • 歐盟、英國、瑞典、澳洲等國的關切與呼籲:

    在解放軍環台軍演後,歐盟、英國、瑞典、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組織紛紛發表聲明,對中國的挑釁行動表示「深切關注」 3。這些聲明普遍強調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對區域和全球安全與繁榮具有「戰略意義」,並明確反對任何透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3。他們一致呼籲所有各方保持克制,避免採取可能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的行動,並強調兩岸問題應透過對話解決,而非武力 3。

  • 國際危機組織的2025展望報告: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在2025展望報告中預期,2025年台海衝突將會加劇 14。報告指出,北京將對台灣採取一連串「全面、精準的高壓行動」,盡全力針對賴清德的「深綠」和「台獨」傾向支持者,並努力挖角中華民國僅存的外交盟友,強迫國際行動者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14。然而,報告也認為北京的軍事演習更多是「警告和威懾」,而非真正預備犯台 14。

    這些國際聲音共同構建了一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國際規範框架。它們的持續呼籲,旨在提高中國武力侵台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成本,形成一種集體的道義壓力。這種外交協調,雖然不直接涉及軍事介入,但對北京的戰略決策構成重要的外部制約,讓北京知道其行動將面臨廣泛的國際譴責和潛在的制裁。

F. 學術界與金融市場分析師 (Academia and Financial Market Analysts)

學術界和金融市場的分析師,從各自專業角度對台海風險進行評估,其發布的報告和數據也成為「攻台風聲」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德國學者對特定時間點的預測:

    德國國防專家施美白(Oriana Skylar Mastro)曾預測,北京可能在2025年1月的「月圓之夜」攻台 15。她提出此時機的理由包括:美國大選後新舊政府交接的「空窗期」,導致美國政府行動能力虛弱;冬季台灣海峽海面較為平靜,有利於渡海;以及中國春節期間數以億計的人口流動,可能掩蓋大規模軍隊調遣 16。這種具體而詳細的預測,雖然仍屬推測,但因其對潛在「機會之窗」的描繪,加劇了外界對衝突緊迫性的感知。

  • 中國學者對中國內部經濟重心與攻台時間表的看法: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則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北京未來四年的主要注意力將集中在重振經濟,因此在此期間不會制定統一台灣的時間表 18。他還認為中國並不懼怕川普,相信有能力應對其經濟保護主義 19。這種觀點反映了中國內部對經濟發展的優先考量,也可能是一種對外釋放的訊號,旨在緩解外界對近期衝突的擔憂。

  • 台灣學者對兩岸關係變數的分析:

    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擔憂,台灣總統賴清德的兩岸政策可能導致台海情勢「快速沸騰」,邦交國數量可能降至個位數,並使台灣經濟面臨「中美雙殺」的風險 18。他認為賴清德在就職周年談話中語調相對溫和,可能是受到美國的影響。其他台灣學者則指出,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外交政策具有「高度商業交易邏輯」,其關稅政策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內壓升溫,進而可能將台灣作為「戰略破口」來轉移焦點 23。

  • 金融機構與投資者:

    金融市場對台海風險的反應極為敏感。自美國前總統川普贏得大選以來,高盛的「台海風險指數」持續攀升 24。彭博經濟研究所等機構曾預測,如果台海開戰,全球GDP將蒸發10%,影響遠超新冠疫情 24。2025年迄今,憂心忡忡的外國投資者已從台灣股市撤資近110億美元,而博彩平台Polymarket上中國攻台的賠率也從接近於零上升至12% 24。這些數據表明,無論實際衝突是否發生,市場對風險的感知已導致資金流動和投資決策的實質性變化。

    學術界和金融市場的分析,共同描繪了一個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圖景。這些分析,無論是預測具體時間點、評估經濟影響,還是探討內部動機,都成為「攻台風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反映了對潛在風險的專業判斷,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輿論和政策制定者的決策,甚至成為信息戰的一部分,透過放大特定敘事來影響市場情緒或政治立場。

IV. 各方背後動機的深入分析 (In-depth Analysis of Underlying Motives)

本章將深入探討各方行為者散布或回應「攻台風聲」背後的戰略、政治、經濟及內部驅動因素。

表二:各方勢力對「攻台風聲」的動機分析

勢力 (Entity)主要動機 (Primary Motive)具體表現/證據 (Specific Manifestation/Evidence)相關Snippet ID (Relevant Snippet ID)
中國大陸威懾與懲戒「台獨」軍演頻率與規模增加,針對賴清德言論的強硬表態,官媒宣傳「台獨意味著戰爭」2
測試與強化軍事能力演習涵蓋外島,模擬全面攻擊,展示反介入武器 (鷹擊21)2
內部政治與經濟考量習近平強調戰略定力,反腐,藉外部威脅轉移內部經濟壓力與社會民怨13
利用國際政治空窗期德國學者預測利用美國大選後空窗期發動攻擊16
「灰色地帶」戰術與長期消耗軍機常態化越線,海警巡邏,氣球/無人機擾台,旨在消耗台灣意志7
美國維護印太穩定與戰略利益情報報告將中國列為主要威脅,強調防止「第二個珍珠港」4
強化盟友關係與嚇阻中國與日澳聯合軍演,強化AUKUS,呼籲盟友共同嚇阻10
國內政治因素 (川普影響)川普回歸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對台海政策的影響預期14
日本國家安全考量「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戰略觀點,司令部地下化,西南諸島防衛強化8
經濟與能源安全擔憂半導體供應鏈中斷,中東石油運輸受阻,日圓貶值9
台灣堅定捍衛主權與民主自由總統府與國防部堅定回應軍演,賴清德強調「互不隸屬」2
應對認知作戰與內部團結警惕中共認知作戰,散播「疑美論」,培養網紅分化社會12
其他國際行為者維護國際法與現狀歐盟、英、瑞典、澳洲等譴責中國軍事脅迫,呼籲對話解決3
區域和平與繁榮強調台海穩定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預警戰爭導致全球GDP重創3
學術界/金融市場專業分析與風險評估德國學者特定時間點預測,中國學者不同看法,金融市場風險指數與資金流動15

A. 中國大陸的動機 (Chinas Motives)

中國大陸散布「攻台風聲」的動機是多層次的,既有對外威懾,也有對內鞏固政權的考量。

  • 威懾與懲戒「台獨」勢力:

    中國將其軍事演習明確定義為對台灣「台獨」行動的「懲戒」 2,這是其最直接的政治動機。透過將軍事行動與台灣領導人的特定言論(如賴清德的「互不隸屬」論)掛鉤 2,北京旨在建立一種威懾機制,即任何被其視為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行為,都將引發軍事回應。這種策略不僅是為了阻止台灣走向法理獨立,也是為了在國內外塑造「台獨」是台海緊張局勢根源的敘事,從而將責任轉嫁給台灣。

  • 測試與強化軍事能力:

    解放軍頻繁且規模不斷擴大的演習,如涵蓋台灣外島的「聯合利劍-2024A」和展示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海峽雷霆—2025A」 2,其核心目標是測試和提升其聯合作戰能力,特別是針對潛在的台灣入侵和阻止美國干預的能力。這些演習的公開展示,本身就是一種戰略訊號,旨在傳遞解放軍日益增強的實力,從而強化其嚇阻效果。這種軍事能力的提升與展示,直接導致了外界對其攻台意圖的擔憂。

  • 內部政治與經濟考量:

    中國大陸目前面臨嚴峻的內部挑戰,包括經濟成長放緩、外國投資減少、房地產市場低迷、青年失業率高企以及社會民怨積累 13。在此背景下,習近平強調「戰略定力」並推動軍隊反腐 13,顯示其對內政穩定的重視。將外部威脅(如「台獨」)作為焦點,可以有效轉移國內民眾對經濟和社會問題的不滿,凝聚民族主義情緒,從而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台海議題因此成為一個方便的內部團結工具。

  • 利用國際政治空窗期:

    部分分析指出,北京可能試圖利用國際政治中的「空窗期」採取行動。例如,德國學者施美白預測2025年1月可能是攻台時機,理由是美國總統大選後新舊政府交接期間,美國政府可能處於「癱瘓」狀態,行動能力較弱 16。這種對外部環境的精準把握,反映了中國在戰略規劃中對國際政治變數的重視,旨在尋求最佳的行動時機以降低外部干預的風險。

  • 「灰色地帶」戰術與長期消耗:

    除了大規模軍演,中國還頻繁使用「灰色地帶」戰術,例如軍機常態化逾越海峽中線(2024年逾3000架次,遠高於2021年的972架次)、海警船隻在金門附近常態化巡邏、以及使用氣球和無人機擾台 7。這些行動旨在逐步侵蝕台灣的實際控制權,消耗台灣的防衛資源和意志,並在不觸發全面戰爭的情況下,改變台海現狀。這種長期消耗戰略,使得「攻台風聲」不僅指向一次性的入侵,也包括了持續性的、低烈度的脅迫。

B. 美國的動機 (US Motives)

美國作為全球主要大國,其在台海問題上的動機,主要圍繞維護其全球戰略利益和區域秩序。

  • 維護印太區域穩定與自身戰略利益:

    美國情報機構將中國列為其最大的軍事和網路威脅 4,並強調防止「第二個珍珠港事件」符合美國自身的戰略利益 17。台海的和平穩定,對於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領導地位、航行自由、全球貿易路線(特別是半導體供應鏈)至關重要 9。因此,美國公開評估中國的攻台能力,旨在強調台海衝突對其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的直接影響,從而為其在該地區的戰略部署和軍事存在提供正當性。

  • 強化盟友關係與嚇阻中國:

    美國透過與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如首次明確將中國列為「假想敵」的「利刃」演習 10),並呼籲強化如AUKUS等安全夥伴關係 25,旨在建立一個多層次的集體嚇阻機制。這種聯盟的強化,旨在向北京傳達一個清晰的訊息:任何對台灣的軍事行動都將面臨一個準備充分、協同一致的國際聯盟的強烈回應,從而大幅提高其入侵的成本和複雜性。

  • 國內政治因素:

    美國國內政治,特別是總統選舉週期,也對台海情勢的「風聲」產生影響。例如,前總統川普可能的回歸,其「美國優先」政策和不可預測性,被認為可能為中國創造「權力真空」或利用台灣作為與中國談判籌碼的機會 14。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成為「攻台風聲」的催化劑,促使各方對潛在的政策轉變和其對台海穩定性的影響進行預測和應對。

C. 日本的動機 (Japans Motives)

日本的動機主要源於其對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深層擔憂。

  • 國家安全考量與「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戰略觀點:

    日本與台灣地理位置相近,特別是其西南諸島。一旦台海爆發衝突,日本將首當其衝面臨軍事威脅,可能成為中國的攻擊目標 8。因此,「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已成為日本政府和民間的共識 9。日本防衛省推動司令部地下化和增加國防預算 8,都是基於對潛在衝突的實際防衛準備,旨在提高其在衝突中的生存能力和應對能力。這些行動本身就強化了「攻台風聲」的真實性,並促使其他國家更認真地看待台海風險。

  • 經濟與能源安全:

    日本經濟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特別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生產中的關鍵地位 9。一旦台海爆發戰爭,全球科技供應鏈將嚴重受損,日本科技產業將面臨晶片短缺問題。此外,日本高度依賴中東進口石油,而台海戰爭可能影響海上運輸路線,導致能源價格飆升甚至短缺,日圓也可能大幅貶值 9。這些嚴峻的經濟和能源安全風險,驅使日本積極參與台海議題,並公開表達對衝突的擔憂,以期透過國際合作來避免災難性後果。

D. 台灣的動機 (Taiwans Motives)

台灣作為直接受威脅方,其動機核心是自我防衛和爭取國際支持。

  • 堅定捍衛主權與民主自由:

    台灣政府和國防部在面對解放軍軍演時,一貫強調堅定捍衛國家主權與自由民主 2。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強調兩岸「互不隸屬」 14,這不僅是台灣民意的主流體現,也是對自身主權地位的明確宣示。這種堅定的立場,雖然被北京視為「挑釁」,但對於凝聚國內民心、爭取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價值的支持至關重要。台灣透過公開表達其防衛決心,旨在提高中國侵台的政治成本,並向國際社會表明其是負責任的區域行為者。

  • 應對認知作戰與內部團結:

    台灣意識到「攻台風聲」不僅是軍事威脅,也是一場認知戰。中共透過散播虛假信息、培養網紅、利用社群媒體(如抖音)來分化台灣社會、製造「疑美論」 12。台灣政府和國防部公開警示這些認知作戰,旨在提升全民對假訊息的辨識能力,維護社會內部團結,防止外部勢力利用恐懼和不確定性來削弱台灣的防衛意志。

E. 其他國際行為者的動機 (Motives of Other International Actors)

除了主要國家,其他國際行為者對台海情勢的關注,主要基於維護國際秩序和全球經濟穩定。

  • 維護國際法與現狀:

    歐盟、英國、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家和組織,在譴責中國軍事脅迫的聲明中,普遍強調維護國際法、聯合國憲章和台海現狀的重要性 3。這反映了他們對國際秩序穩定性的共同關切。任何透過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都將被視為對現有國際規範的挑戰,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對全球治理體系造成衝擊。因此,他們呼籲對話和克制,旨在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 區域和平與繁榮:

    台海的和平與穩定被視為區域和全球安全與繁榮的戰略基石 3。彭博經濟研究所預測台海戰爭可能導致全球GDP蒸發10% 24,這強調了台海衝突的經濟後果將是全球性的。許多國家對此表達關切,是基於其自身經濟利益的考量,因為衝突將嚴重擾亂全球供應鏈、貿易和金融市場,對所有經濟體造成巨大衝擊。

F. 學術界與金融市場分析師 (Academia and Financial Market Analysts)

學術界和金融市場的分析,雖然不直接參與地緣政治決策,但其對風險的評估和預測,對「攻台風聲」的傳播和影響力具有放大作用。

  • 專業分析與風險評估:

    學術界透過模型分析和情境推演,試圖預測潛在衝突的時間點和方式,例如德國學者施美白對2025年1月的具體預測 16。這些分析有助於提高公眾和政策制定者對風險的認識。金融市場則透過風險指數的變化(如高盛的「台海風險指數」攀升 24)和資金流動(如外資撤離台灣股市 24),直接反映了市場對台海風險的擔憂。這些數據和分析,將抽象的「風聲」轉化為具體的經濟成本,迫使企業和投資者考慮潛在的風險管理策略。

    這些分析往往是基於公開信息和專業判斷,但其多樣性和有時的矛盾性(例如閻學通的「無時間表」論 19 與其他學者的「關鍵窗口期」論 9),也反映了台海情勢的複雜性。這種分析的公開討論,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信息環境,既可能促進更全面的風險評估,也可能被不同勢力利用來影響輿論或市場情緒。

V. 綜合評估與未來展望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Future Outlook)

近期關於「中共攻台風聲」的現象,並非單一事件或謠言,而是由多重行為者、基於複雜動機所共同塑造的戰略敘事。這股「風聲」的產生,源於中國大陸對台灣主權的堅定主張與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以及其對「台獨」的零容忍態度。同時,美國、日本、台灣及其他國際行為者,則從各自的國家安全、經濟利益和國際秩序維護角度出發,對此威脅進行評估、回應與預警。

各方動機的交織影響,使得台海情勢呈現高度複雜性。中國大陸的威懾與懲戒意圖,與其內部政經壓力、利用國際政治空窗期的戰術以及長期「灰色地帶」消耗戰略緊密相連。美國則在維護印太區域穩定、強化盟友關係以嚇阻中國的同時,也受國內政治變數(特別是川普可能的回歸)的影響。日本則基於其「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國家安全觀念和對經濟能源安全的擔憂,積極進行防衛準備。台灣則在堅定捍衛主權的同時,努力提升全民防衛韌性並應對認知作戰。國際社會則普遍呼籲維護國際法與區域和平繁榮,共同對中國施加外交壓力。學術界和金融市場的分析,則將這些地緣政治風險量化,並對實際的經濟決策產生影響。

從短期(2024-2025年)來看,台海情勢仍將維持高度緊張。中國大陸在賴清德總統就職後已進行了大規模軍演 2,並預計在2025年持續此類高壓行動 3。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特別是川普的潛在回歸,將為台海局勢引入顯著的不確定性,可能被中國大陸視為利用的「空窗期」 16。同時,中國大陸內部經濟與社會壓力持續存在,這可能促使其更頻繁地透過外部行動來轉移焦點,或在「灰色地帶」採取更具侵略性的策略 7

從中期(2027-2030年)來看,2027年作為中國解放軍現代化目標的關鍵時間點,仍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5。儘管美國軍方將領已調整說法,認為2027年並非「最後期限」 5,但這段時期仍將是各方軍事準備和戰略部署的關鍵階段。台灣國防部也將2027年視為達成高戰備狀態的目標 12。這段時期,台海情勢的演變將取決於中國大陸內部發展、美中戰略競爭的強度,以及台灣自身防衛能力的提升和國際支持的廣度。

這股「風聲」的背後蘊含著實質的意義與潛在的影響。它不僅反映了各方對潛在衝突的真實擔憂和積極準備,也直接塑造了國際社會對台海風險的認知。這種認知進而影響了各國的政策制定、國防預算分配,甚至導致金融市場的波動和外資的撤離 24。因此,「攻台風聲」本身已成為一種地緣政治工具,被各方用於戰略溝通、影響輿論、並在潛在衝突發生前塑造有利的戰略環境。

VI. 建議 (Recommendations)

鑑於台海情勢的複雜性和「攻台風聲」的多層次性質,以下提出幾項建議,以期有效應對當前及未來的挑戰:

  • 強化情報分析與風險評估:

    應建立多層次的情報融合機制,整合來自軍事、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指標,對所有相關行為者進行全面而動態的情報分析。定期進行綜合性風險評估,不僅要考量顯性的軍事威脅,更要深入分析「灰色地帶」的脅迫行為,以及潛在對手的內部政治和經濟脆弱性,以提供更精準的戰略預警。

  • 深化國際合作與嚇阻機制:

    持續加強與盟友及夥伴(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之間的戰略協調與防務合作,透過聯合軍事演習和情報共享,提升集體嚇阻能力。在外交層面,應堅持統一立場,堅決反對任何透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為,並強調遵守國際法的重要性,以提高中國武力侵台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成本。

  • 提升全民防衛韌性與應對認知作戰:

    加速台灣國防改革和軍事現代化進程,特別是發展非對稱作戰能力,以有效嚇阻或複雜化中國大陸的入侵行動。同時,應大力投資於應對認知作戰的策略,包括加強公民的媒體素養教育、建立快速澄清假訊息的機制,以及推動跨部會合作,以維護社會凝聚力並增強民眾對國家安全的信心。

  • 促進跨黨派共識與戰略溝通:

    鼓勵台灣內部各黨派在兩岸政策上建立更廣泛的共識,向國際社會展現團結一致的對外立場。透過清晰且一致的戰略溝通,向國際夥伴和國內民眾說明台灣的防衛立場和對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承諾,以管理預期、建立信任,並爭取更廣泛的國際支持。

  • 準備經濟應變計畫:

    制定全面的經濟韌性策略,以應對潛在的供應鏈中斷和金融市場波動。這包括多元化貿易關係、強化關鍵產業(如半導體)的自主性,並建立戰略物資儲備,以降低對單一市場或供應商的過度依賴,確保在危機發生時經濟能夠持續運作。

有誰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