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藍綠對立:從共諜滲透事件看台灣政治的未來方向
近日,前立法院長游錫堃辦公室助理盛礎纓被爆繳交機敏資料給中共,疑涉入共諜案的消息震驚台灣社會。這起事件不僅揭露了中共滲透台灣政治的嚴重性,也引發了我們對國家安全與政黨政治的深度思考。當我們面對這樣的新聞時,或許是時候跳脫傳統的藍綠框架,以更全面的視角審視台灣的政治生態與未來發展。
中共滲透的雙面威脅
綠營共諜事件的警示
前立法院長游錫堃辦公室的助理盛礎纓被爆涉入共諜案,遭調查局約談並已交保,這一事件讓人們震驚於中共滲透的深度和廣度。國民黨立委廖先翔表示,盛礎纓曾經在罷免他的罷免團體中活動,並質疑「大家交付的個資真的安全嗎?」。民進黨立委許智傑得知此事後表示驚訝:「真的沒想到,匪諜就在我們身邊」,並坦言中共滲透的嚴重程度超出預期。有沒有很訝異國民黨立委竟然說出這種話?
這起事件特別令人震驚的是,作為前立法院長助理,盛礎纓可能接觸到的敏感資料範圍廣泛而重要。盛礎纓不僅曾為游錫堃工作,也曾在許智傑、郭昱晴和羅美玲等多位民進黨立委辦公室任職。這顯示中共滲透台灣政治體系的手法已經相當精細和系統化。
歷史視角下的政黨滲透
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共對台灣政治的滲透並非始於今日。早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鬥爭時期,雙方就已經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滲透與反滲透行動3。在國民黨全面撤退到台灣後,雙方進行了多年的武裝對峙,並在國際層面上爭奪對中國的代表權。
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國民黨作為長期執政的政黨,自然成為中共優先滲透的目標。而民進黨雖然起源於黨外運動,標榜台灣本土價值,但也不可能完全免疫於中共的滲透。正如近日這起事件所顯示的,中共的間諜網絡已經成功滲入台灣的主要政黨體系。
藍綠政治的內在矛盾
恐懼與承諾的政治動員
長期以來,台灣的政治環境被「亡國感」與「發大財」這兩種政治論述所主導。前者利用外部威脅的恐懼進行政治動員,後者則以經濟繁榮的承諾爭取民眾支持。然而,這兩種論述都存在著內在的矛盾與限制。
恐懼政治雖然能夠短期內凝聚支持,但長期下來會消耗社會的信任與活力。而單純的經濟承諾若無法落實,則會導致民眾對政治體系的普遍不信任。在這種藍綠對立的政治環境中,民眾常常被迫在兩種不完美的選項中做出選擇,而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台灣的長遠發展方向。
中共的「黑白臉」策略
觀察中共對台策略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可能的「黑白臉」手法。通過對台灣政治體系的雙向滲透,中共可以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議題,靈活調整對台灣內部政治的影響。
這種策略的核心目的並非立即統一台灣,而是削弱台灣的內部團結與抵抗能力。通過加劇台灣社會的內部對立,中共可以達到「以華制華」的效果,讓台灣在面對外部挑戰時陷入內耗。正如最近的共諜案所示,中共的間諜活動並不限於單一政黨或立場。
強大自身的重要性
面對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台灣最重要的任務是強大自身。這種強大不僅指軍事力量,更包括經濟實力、社會凝聚力以及民主制度的健全。只有一個強大的台灣,才能在各種可能的未來情境中保持主體性。
無論是維持現狀、追求獨立或面對統一壓力,台灣都需要足夠的實力來確保自己不被邊緣化。一個強大的台灣才能與中國進行平等對話,也才能在國際社會中獲得更多支持和尊重。
務實共識的經濟基石
無論是追求台灣獨立或維持現狀,強化對外關係與經濟實力都是根本要件。台灣半導體產業佔全球晶圓代工市場65%的戰略地位13,以及與美日歐盟在供應鏈安全的深化合作6,都顯示經濟實力是維護主體性的關鍵。若選擇獨立路線,需要透過「新南向政策」與CPTPP等區域經貿協定拓展國際空間5;若要在統一框架下保持影響力,則需維持高科技產業的不可替代性,使台灣成為兩岸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夥伴」而非「可割捨的棋子」3。
表:藍綠經濟戰略的潛在交集
政策領域 |
獨立路線需求 |
統一框架需求 |
半導體產業 |
鞏固全球供應鏈地位 |
維持對中技術優勢 |
自由貿易協定 |
加入CPTPP/RCEP |
避免經濟過度傾中 |
能源轉型 |
強化綠能自主 |
建構兩岸綠電合作 |
藍綠對抗的結構性困境
理論上,兩黨在強化經濟與國際參與有高度共識。民進黨推動「5+2產業創新計劃」,國民黨主張《自由經濟示範區》,都指向產業升級目標5。對外關係方面,從蔡英文政府爭取歐洲議會支持6,到馬英九時期簽署ECFA,皆顯示跨黨派對國際連結的重視。
然而現實中,服貿協議的癱瘓(2014年太陽花運動)與《兩岸監督條例》的長期擱置7,暴露藍綠將經濟議題武器化的慣性。這種對抗本質源自三層矛盾:
- 短線政治利益凌駕長期規劃:政黨傾向操作「亡國感/發大財」等情緒動員,而非理性政策辯論
- 滲透風險加劇信任赤字:近期綠營共諜案與歷史藍營統戰陰影,使任何跨黨合作都被質疑「中共同路人」7
- 國際勢力博弈的代理戰場:美國「戰略模糊」與中國「融合促統」的角力,放大台灣內部路線分歧24
黑白臉策略或權力迷思?
當兩黨連經濟合作此等「低政治性」議題都難以推進,必須質問:這種對抗究竟是中共「分而治之」的滲透成果,或是本土政客的權力算計?
從服貿協議到太陽能產業補貼爭議,可見關鍵分歧不在經濟邏輯,而在「誰主導話語權」。政治人物寧可重複「抗中保台/兩岸一家親」的儀式性表態,也不願承擔政策合作的政治風險——畢竟鞏固基本盤的短期效益,遠比培育跨世代競爭力來得直接7。
這種短視邏輯正在削弱台灣的戰略縱深。當韓國透過朝野合作通過《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時,台灣的《太空發展法》卻延宕三屆立院會期;當新加坡淡馬錫主導東南亞數位轉型,台灣的數位部預算仍陷於意識形態攻防56。
公民社會的新可能
或許解方不在政黨輪替,而在公民監督機制的強化。借鏡歐洲議會「綠色政綱」與產業界的協作模式6,台灣需要建立「政策耐震架構」——透過立法規範重大經濟議題須取得跨黨派委員會共識,並引入企業與公民團體的實質參與。
唯有將經濟戰略「去政治化」,才能突破藍綠對抗的惡性循環。當台積電赴美設廠成為朝野共推的國家戰略13,當再生能源發展擺脫核電爭議的零和框架,台灣或能找回「拚經濟」的初心。畢竟,不論未來選擇哪條道路,強大而自主的台灣,永遠是最有力的談判籌碼。
建立超越藍綠的政治共識
要擺脫目前的政治困境,台灣需要建立一種超越藍綠對立的政治共識。這種共識應該基於對台灣長遠利益的理性思考,而非短期的政治算計。
這種共識應該包括:強化民主制度,使其能夠有效抵抗外來滲透;推動經濟轉型,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鞏固社會團結,降低政治極化的危害;以及維護台灣的國際空間,確保我們在全球體系中的角色不被弱化。
結論:信任人民,超越恐懼
面對中共滲透的挑戰,我們既不應輕視威脅的嚴重性,也不應陷入過度恐懼的情緒中。正如游錫堃前助理涉嫌共諜案所示,中共的滲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廣泛。然而,台灣社會的開放性和韌性也是我們最大的資產。
我相信,台灣人民有能力辨別各種政治操作的本質,也有智慧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恐懼動員或空洞承諾,而是一種務實、理性且面向未來的政治視野。我們需要一種能夠免於恐懼的自由,一種真正的共和精神。
台灣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通過提高警覺、保持理性思考,我們能夠共同建設一個更加強大、更加團結的台灣,一個能夠自信面對各種挑戰的台灣。當我們10到20年後回顧今天,希望我們能夠自豪地說,我們不再因為恐懼而被動員,而是因為共同的願景而團結。
Citations:
[1]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in-depth-research-reports/report/relying-on-old-enemies-the-challenge-of-taiwans-economic-ties-to-china/
[2]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should-the-united-states-change-its-policies-toward-taiwan/
[3]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in-depth-research-reports/books/on-prosperity-taiwan-ranks-high-but-its-future-hinges-on-chinese-power-plays/
[4] https://www.airuniversity.af.edu/JIPA/Display/Article/3768274/why-do-many-taiwanese-resist-unification-with-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an/
[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aiwans-economic-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and-the-importance-of-the-trans-pacific-partnership/
[6] https://english.president.gov.tw/News/6693
[7] https://www.swp-berlin.org/publications/products/projekt_papiere/Taiwan2ndTrack_Chen_Xiancai_2014_web_final.pdf
[8] https://www.bruegel.org/analysis/post-election-taiwanese-economy-decisions-ahead-and-takeaways-european-union
[9] https://thediplomat.com/2023/09/why-does-the-united-states-oppose-taiwanese-independence/
[10] https://www.prcleader.org/post/what-taiwan-s-2024-election-means-for-china-the-us-and-the-future-of-taiwan
[11] https://www.csis.org/analysis/green-wave
[12] https://www.bruegel.org/first-glance/taiwans-future-economic-direction-hinges-election-outcome
[13]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aiwans-continued-success-requires-economic-diversification-of-products-and-markets/
[14]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substance-symbolism-and-taiwan-us-relations/
[15]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how-chinas-nationalistic-aggression-launched-taiwans-economic-renaissance/
[16]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an-american-perspective-on-the-role-of-taiwan-in-us-china-relations/
[17]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chinas-growing-strength-taiwans-diminishing-options/
[1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y_of_Taiwan
[19] https://www.csis.org/analysis/reunification-taiwan-through-force-would-be-pyrrhic-victory-china
[20] https://jamestown.org/program/taiwan-opinion-polling-on-unification-with-china/
[21] https://www.aei.org/articles/the-blue-and-the-green/
[2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eign_relations_of_Taiwan
[23]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biding-time-the-challenge-of-taiwans-international-status/
[24] 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chinaperspectives/2942
[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unification
[26] https://asiasociety.org/policy-institute/united-front-comprehensive-integration-and-chinas-nonmilitary-strategy-toward-taiwan
[27] https://sgp.fas.org/crs/row/IF12646.pdf
[28] https://chinaobservers.eu/roadblocks-ahead-taiwan-europe-relations-after-2024-e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