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陳佳玲藥師「疑異字訂正 藥師要改口」(網址http://www.pharm.org.tw/pstplatform/zh/?p=9991) 一文,從標題開始,腦中便浮現的了「疑義」、「疑意」等再字面或詞意都有些「神似」的語彙。Google查詢結果,「疑義」有4,160,000項最多,「疑異」也有115,000項,值得玩味的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意圖改變藥師面對的患者的用語及心態。
「疑意」和「疑義」含義相同,查詢時系統便直接改以「疑義」搜尋並顯示結果。也有人曾針對「疑義」與「疑異」在法律用詞時的差異提問,但尚無能人志士回應;回想上課時,譚老師提及「順從性」(compliance)與「配合度」(adherence)是搭配英文字彙的,二十年來較常用「順從」二字,好像自己高高在上,患者必須乖乖聽話似的,語意上存在著不平等,患者也未必心悅誠服,若就藥師想要表達民眾是否正確依醫囑服藥的意思而言,譚老師認為使用「服藥配合度」這個名詞較為合適。
經查「疑義」與「疑異」都有「疑問」、「疑惑」的意涵,但「疑義」可解釋為「不瞭解或不理解的含義或道理」,呼應上課時的情境,在於強調藥師與患者在藥物使用的想法上,是「對等的雙向溝通」,在瞭解或理解這層含義或道理後,用語上需要「配合」這些合宜作為而改變,反覆斟酌,更覺得這標題可以改成「疑義」會更好。
註:相關詞語查證摘要
「疑義」
1. 不瞭解或不理解的含義或道理。
2. 猶疑問。
「疑異」
(1)疑義異文;疑問異議。《後漢書·桓譚傳》:「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楊雄辨析疑異。」《後漢書·曹褒傳》:『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
(2)猜疑離心。《後漢書·董卓傳》:「明年春,傕因會刺殺樊稠於坐,由是諸將各相疑異,傕、汜 遂複理兵相攻。」
(3)疑惑詫異。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端明入冥》:「忽曛黑中一山橫前,有竅如月,數百人皆自此入。心方疑異,而身亦度竅矣。」《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卻說魏延在本寨中,夜作一夢,夢見頭上忽生二角,醒來甚是疑異。」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038543.htm
「疑意」和「疑義」含義相同,在北大語料庫能查到28條使用“疑意”的句子,但《現代漢語詞典》只收「疑義」,指有可疑之處;“異議”指有不同的意見。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疑義】yíyì[名]可以懷疑的道理;可疑之點。
【異議】yìyì[名]不同的意見: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