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身為醫事人員的我而言,終生學習是需要也必要的,不斷讓專業知識即時更新,博覽群書才能切入不同領域民眾的內心,言之有物,讓專業知識能透我的思維轉換與言語表達,可以說服民眾認同、相信藥物治療對其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對於孔子學習的方式與態度,在此書中有精闢的整理。
孔子是當世公認的博學之士,不過,這些知識都是生下來就知道的,而是他秉持對五經與六藝等傳統的喜愛,勤敏地學習其智慧結晶與技能,無時無刻汲取知識,專注學習、從不放棄並且堅持了一輩子。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開放心靈擷取了眾善之長,如大海廣納百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就是要學思相融,孔子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都清楚可知孔子的學並非一種理論而已,同時也要表現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合乎人性需要的具體行為的「道德實踐」。
孔子所謂的「學」是希望一個人能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可以立足於社會。發揮個人的理性,努力求知,並且「學不厭、教不倦」<述而>這就是孔子學說定位於「理性開放的人文主義」的緣故。求知讓個人的視野與眼光提升,心胸變得更為開闊,更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教育」就是孔子實現使命感的途徑之一,讓學生們散布在社會上各個角落,使整個社會發揮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軌。
由「知」的潛能開始,開拓心靈及視野,讓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開發,從一個平凡的人演變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已在時代中所特有的意義,再達到「從心所欲不踰矩」,亦即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超越現世生活中成功與失敗的影響,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
孔子教學生的四個項目是「文、行、忠、信」。<述而>。信是指朋友之間的來往要守信;忠是盡己,以真誠態度盡好自己的責任;行是指行為規範和道德實踐;文則是指古代文獻。並依層次分成「文學」、「政事」、「言語」與「德行」四科,也就是掌握文學後,才能懂得政事,接著才可展現德行。修成德行科的人,所通曉的事物便涵蓋了人的主要關懷,知道好的德行,就努力身體力行,孔子認為是第一等人。
時間的流逝雖不能保證自己在下一剎那會往哪裡開展,但是只要活著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世間的變化是無常的,靠著不停學習,「下學而上達」,啟動自己主動的力量,突破命運的限制,自己做主選擇人生,安心地做決定。
首開「有教無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