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新聞分享--哈佛畢業樓管員,大學生的平凡心願…
2009/12/09 10:25
瀏覽1,36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人們常常肯定自己擁有的技能,並且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英文好的人,覺得英文很重要;電腦技能好的人,覺得資訊能力很重要;沉浸藝術的人,覺得藝術在生活中必要不可缺;水電工覺得基本修繕很重要;搞政治的人覺得參予政治很重要...那...每項都哪麼重要...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大學生到底在做什麼?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找什麼工作?引發熱烈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不同層面來看,首先,現在對大學生的定義,不能再以三、四十年前的思維來看。政府普設大學後,大學錄取率高達九成九,可以說是「人人皆是大學生」,我們能期待每一所大學的每一名學生都能有崇高的理想、有一個人生的偉大目標嗎?答案是不盡然!

現今大學是一種普及教育,而非菁英教育。很多人在這個制度下「被迫」去念大學。每人背景、學習能力不同,如何能期待所有大學生都能有學習的典範,或者應該說,他們即使很想有典範,但他們有能力或是客觀條件去做到嗎?例如,一名能力普通的學生考上大學,原本的心願可能只是希望能順利畢業,回去家鄉幫爸爸好好經營家裡的小店,或是幫忙在市場口賣麵的媽媽守著麵攤,讓一家得以溫飽,因為他知道自己不適合做學問、做大事,拿到大學學位後對父母有個交代,也應該幫忙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或者一名科技大學的學生,一心只想找個穩定的汽車廠修車技師的工作,因為他的最愛就是修車。

他們的志願並不遠大,卻是多數人平凡的小心願。他們也是我們社會需要的、務實的一分子。這樣是否符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定義?現代社會強調多元,卻往往被菁英知識分子的菁英觀念左右,要求大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找到人生的楷模,但這些定義能夠適用在所有人(或是所有大學生)嗎?國立大學畢業生及碩士生應徵台鐵「黑手」成為新聞,就是這種精英心態的反應。

既然是多元社會,就應尊重每個人皆有不同的學習特質,有人IQ很好,可以快速學習,可以上醫學院立志當偉大的醫生,有人卻可能拿起厚重的教科書就打瞌睡,完全跟不上課堂學習的進度,卻可以在技藝項目上大展身手,後者可能沒有偉人可以當典範,但他對於未來或許有堅定務實與「卑微」的想法,這樣難道不該受到尊重嗎?筆者一位美國友人,哈佛畢業,找個紐約大樓管理員的工作,寫詩讀書,人生意義十足。

大學生不等於菁英的知識分子,也不是要被傳統道德或是讀書人的刻板印象所約束,不要把他們神聖化。我們要求大學生要有思想、要有學習力,但不該因為他們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偉人當典範,就認為他們的人生沒有意義,我們應該給大學生更多的空間,尊重他們為自己找到人生意義的想法,協助他們去達成自己「平凡的」願望!

【2009-12-09/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社會萬象
自訂分類:職場
上一則: 2009職場大事件
下一則: 上班族的精神出軌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