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AI 校稿」之前,首先,必須先搞清楚「校稿」到底是什麼。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校稿就是:「檢查稿件或出版品裡的文字或內容錯誤」。簡單來說,如果是一篇文章,校稿的工作就是:把錯誤找出來,再修正。
那回到 AI 校稿這回事,如果我們要請 AI 幫忙,就是要請它替我們找錯。問題是,校稿到底要做哪些事?要先釐清、理解這回事,才能正確下指令。
我會開始研究這件事,是因為當我開始想使用AI校稿時,網路上沒有一個符合我心目中的需求。最後,自己花了幾天的時間,不斷測試、調整,才慢慢整理出一套指令,讓 AI 校稿的成果比較貼近我要的效果。
所以,想要請AI校稿,「校稿」的工作有哪些,就要知道了。(這裡談的校稿,跟出版裡校稿,但還是有些細微的差異。這篇文章的最終目的,是要請AI協助校稿,所以不談那麼多。)
對了,因為我是以ChatGPT作為校稿工具,其它工具校稿的效果如何,就沒那麼多研究了。
校稿最基本的工作
校稿最基本,同時也是一般人一聽到「校稿」兩字,最直接聯想到的,就是找錯字。
如果是這樣的話,雖然不能說錯,但還少了很多內容,底下先簡單介紹幾個部份,在校稿的時候,還有:
1. 語句通順
「通順」這兩個字可以理解,但我還是用範例來說明。例如:「這一篇文章,我想跟大家享分這幾個月使用 GPT 的一些得心。」
嗯,這句話怎麼讀怎麼怪吧?(請記住這個「嗯」。)
那改成「這一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這幾個月使用 GPT 的一些心得」,讀起來是不是就通了、順暢了?
2. 刪除贅字
還是不少人在寫文章的時候,會把口語習慣帶進來。口語不是不能用,但往往多了不必要的詞。
例如:「欸,這個我跟你說哦。」(剛剛請大家注意的句子)其實只要「我跟你說」就夠了,前面的「欸,這個」就是多餘的。這裡的「嗯」,是我平常說話時,希望大家注意時,會特別加強的,如果是文章的話,有時候會選擇保留,但拿掉也無妨。
不過,文章不同於聊天,該精煉就要精煉,這樣文字更清楚易讀,也更顯專業。
例子裡舉的是「口語化」的贅字,而文章裡的「贅字」,像是:「喔這一篇文章的,我想跟大家分享多這幾個月使用 GPT 的一些心得的。」這句裡的「喔」、「的」、「多」就是贅字。這個不要講AI,連人類看到都會忍不住改掉吧?
3. 標點符號
說話會停頓,寫成文章就會呈現在標點上。有時候一句太冗長,標點符號就得出來幫忙,這也是 AI 校稿常會調整的地方。
「字」以外的「改寫」與「擴寫」
「改寫」與「擴寫」比較算是「寫作」的範疇,跟單純找出錯字,以及調整通順是完全不同的事。
但文章這回事,為了讓整篇文字更順,不會只調整局部,而是以整體來看,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就是你可能以為調整了兩個字或兩個句子,但那個段落可能就要重寫。那至於是改寫還是擴寫,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改寫」、「擴寫」、「重寫」,嚴格來說是三件事。)
給AI的指令:
所以,不要把文章丟給 AI,只下「幫我校稿」這樣的指令就算了。因為「校稿」本身就包含:
- 錯字修正
- 語句通順
- 刪除贅字
- 標點調整
這些細節如果不先跟GPT說清楚,AI 很可能動到你不想改的地方。另外又有語氣跟潤飾等重點。
另外,中文的「成語」也有出錯的例子,特別提醒。
所以,第一次看到 GPT 校的稿子,我就發現字雖然對了,但語氣跑掉了,甚至多寫了好幾句。意思是對了,但我不是要那樣的「形式」表達。
以請GPT校正小說稿來看,我的確想請它「校」,但不是要它「寫」(多餘擴寫,收放語氣等)所以不斷的優化我的指令,一直到我滿意為止。
結論:
昨天我拿同樣的指令去測試Grok,因為是一小段古代稿,但口氣是現代,它竟然改了我的語氣……所以我想我最近還是先以GPT為主,同時在「古代小說」跟「現代小說」下的指令要再優化。
倘若寫古代小說,但為了寫輕鬆一點,放進現代用詞,AI為了保留時代感,而選擇了較收的語言,這就不是我想要的成果了。而昨天在試Grok時,就是發生這件事。所以,即便是校稿,也不會全丟給AI就算了,最後一道人工,還是得靠自己來。
但無論如何,這幾個月因為CPT,工作量已經大幅減輕,我還有許多時間再去接觸其它AI,或是它在運作的時候,去喝杯咖啡也好。最近也會試著將自己的文章轉成一些影片,等比較有心得後,再跟大家分享吧!
(grok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