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婦女節&「三八」由來 你今天「三八」了嗎?
2025/03/08 16:16
瀏覽362
迴響0
推薦11
引用0
「三八」這一天,不論是婦女節,還是女神節,三月八日這一天都有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會有「三八」婦女節,這要扯到早期的女工權益,讓我們先把視線拉到二十世紀初的美國。
當時許多女工的工時長、薪資少,女人不是不能工作,而是希望工作也要有相對應的報酬。於是在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上萬名女工在街頭示威遊行,她們喊著「麵包加玫瑰」口號。
「麵包加玫瑰」的用意是她們希望不只經濟能夠獲得保障,生活品質也是。
接下來,將時間拉到1917年3月8日,地點在俄羅斯帝國的首都,紡織女工們舉行罷工及遊行,「俄羅斯革命」也開始了。七天之後,尼古拉二世退位了,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確保婦女擁有投票權。後來,蘇俄將3月8日定為國定假期。
所以「三八婦女節」的「三八」這個數字有很重要的意義,跟有貶義的「三八」無關。
那「三八」怎麼成為貶義的詞彙?「三八」這個詞彙在維基上的解釋是:「對扭捏作態、過度做作且令人感到噁心的女子之貶稱。」挺符合華妃說的:「賤人就是矯情。」
那如果一般百姓就是:「形容女性有點傻氣、粗野或言行舉止違悖常理、不正經。」(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再白話一點就是輕浮、不正經。這意思就很明顯了,就是「三八」這個詞不是好話,是負面的辭彙。
那「三八」怎麼來的?說到「三八」,就要講到清末。
據說當時滿清政府只開放外國人每個月的8號、18號、28號進城,那因為中國人比較保守,女生只要露了胳臂,被男生看到,都要嫁給那個男的,所以看到比較外國女身的穿著,可能就視為驚世駭俗(說不定只是穿短袖),認為這些外國人真是輕浮、不正經。
所以如果再覺得女生輕浮或不正經,就會覺得跟那些38才會出現的外國女子一樣,就會說這樣的女生是「三八」。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