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飛機降落,總覺得那一幕特別神奇:
一台幾百噸的鐵鳥,從天邊呼嘯而來,最後「啪」的一聲,正好兩條主輪像踩高跟鞋一樣精準落在中線附近,仿佛飛行員拿著尺和圓規在天上量過。
於是問題來了:飛行員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難道駕駛艙裡藏著雷射瞄準器?還是像打電動一樣,有個「自動對準中心線」的作弊鍵?
其實——答案沒那麼玄妙。它就是練出來的。
風擋上的「小祕密」
先說一個小故事。
在澳洲空軍,有個飛行員被問到:「長官,您怎麼每次都能壓在中線上?」
這位老飛官笑笑,指著風擋上一個小記號說:
「很簡單,把跑道邊緣對準這條線,飛機就會自己正好落在中線。」
原來,駕駛艙裡的玻璃可不是光拿來擋風曬太陽的,對飛行員來說,那是一個超大號的 HUD(抬頭顯示器)。只要找到對的「參考點」,就像開車時習慣看著雨刷器或引擎蓋邊角對齊車道線一樣,最後結果自然不會差。
所以,別再以為飛行員都有「鷹眼神功」。有時候,他們也靠這些「土法」的小技巧。
中線上的黑色膠皮告訴你真相
當然,說飛行員「每次都準到壓線」也有點誇張。
要是你有機會走進跑道細看,就會發現真相:
跑道中線上有一條又一條黑乎乎的橡膠印,那是飛機輪胎落地摩擦留下的。
可仔細一看,你會發現這些印記並不是全部都壓在白線正中,而是散布在左右各幾公尺內。
這就像射箭比賽,十環雖然最難,但大部分箭還是落在八、九環。
對飛行員來說,只要落點在中線附近,別離譜地跑到邊線上,就算表現優良。
換句話說,飛行員不是神槍手——他們只是練到可以穩定地「打靶打在紅心附近」。
練習、練習、再練習
那他們怎麼做到的?答案很無聊:練習。
飛行員的訓練,有一大半時間都耗在起降上。原因很簡單:
飛機在天上飛,其實相對「安全又簡單」,真正危險又挑戰的是離地和回地的那幾分鐘。
想像一下開高速公路——巡航一百公里沒什麼難度,但要在暴雨裡停在收費站「剛好」那條線上,就得靠功夫了。
所以模擬機考試裡,最常被考的就是各種進場與落地。飛行員要在不同天氣、不同能見度、甚至帶著故障的情況下,還能壓在跑道正中央。考得差一點?不好意思,請你回去重考。
練到後來,落地對他們來說就像刷牙:不會再想「該怎麼對齊」,手腳自然就把飛機帶到正確的位置。
儀器幫大忙:ILS
當然,人再怎麼厲害,還是得靠科技。
最典型的就是 ILS(儀器降落系統)。
跑道兩頭會架起一組電波天線,分別負責:
·
Localizer:左右導引,讓你飛在跑道中線上;
·
·
Glide Slope:上下導引,給你一條大約 3 度的下滑角。
·
飛行員只要跟著儀表上的小指針修正,把它壓在正中,就像打電動遊戲裡「走迷宮踩格子」一樣,最後飛機自然會沿著那條無形的光束落到跑道中央。
所以,下次別誤會以為是機長靠肉眼在十公里外就能瞄準跑道——更多時候,是電子訊號幫他畫好了「虛擬跑道」。
說穿了,跟開大卡車差不多
很多人覺得飛機很大,落地一定特別難。其實不然。
想想卡車司機。高速公路的車道,對小轎車和十六輪卡車都是同一個寬度。卡車司機依然能乖乖壓線走。為什麼?因為他們熟悉車輛的寬度、習慣和轉向反應。
同理,飛行員熟悉自己那架巨無霸的「身材」之後,對準跑道也就跟開卡車一樣自然。
真正的難題:側風落地
不過,要是有側風,那就另當別論了。
看過那些航空迷最愛的 YouTube 影片吧?大風天裡,飛機接近跑道時機頭歪得像螃蟹一樣橫著飛,落地前才猛地一扭,才正好把主輪放下去。
這種「螃蟹式落地」可不是特技,而是對付側風的正規操作。要是風大又亂,飛機會一邊滑一邊扭,看起來驚心動魄,駕駛艙裡卻是冷汗直冒。
能在這種情況下還壓到中線,才是真正的功夫。
飛機自己會落地嗎?
有人會問:那有自動駕駛,飛機自己會不會落地?
答案是:可以,但有條件。
現代客機在能見度極低的機場,可以使用 自動落地系統(Autoland)。那時候,電腦會完全控制下降,直到機輪觸地,甚至自己收回推力。
不過,自動落地需要跑道、飛機和塔台三方都配合,並不是每個機場都有條件。而且即便有,航空公司也不會讓電腦天天取代人練習,因為飛行員要保持手感。
所以大部分情況,還是人親手把飛機壓在線上。
結語:中線是一種職業病
說到底,飛行員能「精準壓線」並不靠神蹟,靠的是:
·
小技巧(風擋參考點)、
·
·
科技(ILS 與自動駕駛)、
·
·
練習到麻木的肌肉記憶。
·
有趣的是,這種「壓中線」還會變成一種職業病。
很多退役飛行員開車時,會不自覺地把車壓在車道正中,不容許自己歪一點。就算停車,也要把車頭對得整整齊齊,彷彿那是機場跑道。
畢竟,一輩子都在練「中線對齊」,這毛病恐怕戒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