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1994-01趙元任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
2008/08/02 15:47
瀏覽3,31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趙元任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

文/楊忠衡

  台灣向來很少大費周張紀念某一位中國作曲家。九二年的紀念江文也,無法完全濾清與政治的關聯;九三年的紀念黃自,似乎噱頭居多。今年初的紀念趙元任,時機和內容則都顯得相當清白。台灣學院派音樂家回過頭來紀念這位大半輩子在美國、重要作品無多、創作時間不長、半路出家的業餘作曲家,意義頗堪玩味。

  趙元任屬於「五四」時期;一個屬於才子、革命家,不屬於中國的奇特年代。當時的文人好像剛從傳統中國這個大牢籠逃出來,急於追求屬於自己的文化形態。趙元任學識淵博、熱情洋溢,是典型的書生才子。學習音樂純粹基於自動自發,作品富含民族風格與浪漫精神,一手開啟「五四樂派」。一九三八年中日戰爭起,趙元任遠走美國,再怎麼說,都成了文化的逃兵。他既沒有參與排山倒海的抗戰歌曲潮,也沒有捲入左派音樂家火熱的民族熱潮,更沒有附和國民黨「復興中華文化」的號召。所以,趙元任的歌曲至今仍保持當年的清純,一樣直接把人牽引到那個理想主義的年代,的確是「教人如何不想他」啊!

●趙元任之前的中國音樂

  中國近代、傳統音樂的分野,在於西方音樂的傳入。中國音樂在清末逐漸受到「新音樂三大起源」:太平天國(宗教音樂)、軍樂、學堂樂歌的影響。而第一位把音樂當成正式學科宣揚的,非推行「學堂樂歌」的沈心工莫屬,他因而被李叔同譽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當時(約一九○○年)中國對現代樂理懵然無知,「樂歌」大多只是借用歐美、日本歌謠填入中國歌詞而已。

  一八九二年,陳獨秀十三歲、胡適一歲,趙元任生於天津,與王光祈同年。趙元任聰穎而興趣廣泛,由於父母親愛好傳統音樂與昆曲,造就他早年對音樂的興趣。幼時在私塾接受傳統詩書教育,十四歲進入南京江南高等學校。趙元任學習勤奮刻苦,勤寫日記終生不輟,並接觸到學堂樂歌等新音樂。畢業後,趙元任赴北京參加清華大學赴美留學的考試,結果以第二名錄取(胡適第十五名)。到了美國後,他先在康乃爾大學修習數學和物理,畢業後赴哈佛大學攻讀哲學。一九一八年(廿六歲)得到該校哲學博士學位。求學課餘時間,趙元任醉心音樂活動。他選修了一些作曲課程,勤於跑音樂廳,並分期付款買了一架二手鋼琴來練習。

  次年(一九一九年)中國發生畫時代的「五四運動」,由於中國對內、對外都丟盡了臉,批判舊社會幾乎是當時一面倒的思想趨勢。「五四」之前知識份子著重於傳統思想的解放,之後則更直接的傾力於西化運動。一般人常誤會黃自是「五四樂派」的中堅,這是不對的。黃自一九二九年返國,離「五四」已過了十年;真正引領「五四」新音樂的還是偉大的教育家蕭友梅。蕭友梅「新歌初集」打破學堂樂歌時期抄襲套用的陋習,開創了真正的創作時代。不過蕭友梅雖然首開風氣,作品卻大多難以恭維;新音樂的勃興已萬事俱備,只欠一位具有真才華的音樂家來作東風,這個東風就是趙元任了。

●趙元任返國

  「五四」前兩年,胡適發表了著名的「文學改良雛議」,發動影響深遠的「文學革命」。而新詩又是革命的急先鋒,富示範意義的胡適「嘗試集」之後,劉半農、徐志摩等人人相繼寫出許多優秀的白話詩。趙元任於一九二○年回到北京,據稱能通十幾國文字、五十種中國方言,任一種中國方言只須一星期就可通解。當時適逢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趙元任陪同擔任翻譯,每到一處便用一種方言,同行者莫不駭然。回國期間,他為中文起草了注音符號和羅馬拼音法。一九二一年與楊韻卿結婚,婚後再度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語言學,一九二五年從法國巴黎二度返國。

  他在一九二八年發表的「新詩歌集」,是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作品集,在音樂上與「嘗試集」一樣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新歌詩集」是呼應文學革命之作,收有十四首曲子和一篇宣示新音樂理念的長序,按時間順序是:「過印度洋」、「他」、「秋鐘」、「勞動歌」、「小詩」、「賣布謠」、「織布」、「上山」、「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飲酒歌」、「也是微雲」、「海韻」、「聽雨」、「瓶花」。這十四首作品不但代表了他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思想,也帶給當代音樂界莫大的啟示。

  往後二十多年趙元任陸續出了好些集子:「兒童節歌曲集」(一九三四商務)、「曉莊歌曲集」(一九三六)、「民眾教育歌曲集」(一九三九)、「行知歌曲集」(一九四九)。抗日期間,也曾創作少數愛國歌曲如「看醒獅怒吼」、「自衛」、「前進」…等,但感染力不如其他作曲家大。左派文藝興盛後,除「西洋鏡歌」、「老天爺」等社會寫實歌曲外,其它新創作已不再為人傳唱。趙氏作品總數約在一百多左右。

  趙元任二度回國,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中國各地方言,編有多種教材。一九三八年抗戰爆發,趙元任轉至西南聯大任教,次年三度赴美,從此定居美國四十四年。他在耶魯大學、哈佛、密西根等大學任教,一九四五年當選美國語言學會會長,並得到多所學校頒贈的文學、法學、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五九年曾來台灣講學,由李抱忱指揮三百人的合唱團演唱「上山」,傳為一時盛事。一九七三年中共、美國建交後,趙元任首度返回大陸,與周恩來會談了文字改革的問題。一九八一年,趙元任以八十九高齡再度返回北京,接受北大頒授的榮譽教授頭銜,並受到鄧小平接見。為回應各地的熱情款待,趙又唱了幾回「教我如何不想他」。回美國一年多後,趙元任終於走完風光傳奇的一生。

  趙氏雖然才華洋溢,而且活到九十歲,比王光祈足足多活了四十六年,但在音樂方面的貢獻卻神秘的早早中止了。這雖談不上是「過」,但總令人感到不足。對於趙氏赴美後急劇冷卻的創作熱誠,根據其女趙如蘭的說法,可能是「脫離了熱心改革和為社會服務的氣氛,和離開了提供新詞的朋友們。」也許是有道理。但如同胡適畢竟不是「專業」的詩人一樣,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趙元任的音樂創作早在「新詩歌集」出版後,就已交付了他的歷史史命。當黃自、洗星海、賀綠汀、聶耳…全方位在中國燃起新音樂之火時,中國音樂就不必再向語言學家趙元任「借用」才華了。


<Part 2:About the Works>由「新詩歌集」看趙元任的藝術

  如同「新詩歌集」的標題一樣,趙元任的音樂貢獻和語言、文學是緊密相關的。當時音樂家並不急於在作品上賣弄留學得到的先進音樂知識,而是思考如何把所知拿來呼應「五四」時期的文化主張(這也正是台灣學院派想不通的一點)。也就是體現胡適「文學改良雛議」、「八不主義」所主張的「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的「文學革命」哲學。

  趙元任不但移植了胡適「嘗試集」硬著頭皮試的精神,更把「話怎麼說,歌就怎麼唱」的理念發揮到極點。在西方音樂的強勢壓力下,趙元任卻找到中文入樂的獨特法門;在音樂理論尚如此貧瘠的當時,若非趙氏天縱之聖,可還真不可能構想出來。具體作法在「新詩歌集」的長序中寫得極為精闢;「吟跟唱」、「詩跟歌」兩段中,趙氏解釋他以中國語言音韻特點構想曲調旋律的理論,以及在樂曲中融入民族風格的創見。「國樂與西樂」一段,則明指中國人必須先把世界音樂「學到一個及格程度」,再尋求「有個性的發揮」。

  十四首曲子中最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明白的取用了京劇西皮的唱腔過門(尺六工四上尺六)和傳統的滑音腔調,配以西式的和聲與轉調,造成一種無以言喻的親切感和現代感,不愧是趙氏最成功的一首作品。「聽雨」(劉半農詞)是一首精練的抒情小品,趙元任模仿了蕭邦「雨滴」前奏曲的伴奏音型。「上山」(胡適詞)是一首長作品,唱起來如同口語般自然。「海韻」(徐志摩詞)是趙氏規模最大、同時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首作品。原詩描寫一位追求自由的美麗少女,寧可干冒巨浪威脅而不願回家,最後仍被巨浪捲走。原曲以生動的女高音獨唱、合唱和鋼琴伴奏,生動的描寫女郎在岸邊無畏挺立的一幕。這首作品意境和技巧都很高明,多年來一直是合唱團最喜愛的保留曲目。

趙元任紀念系列活動小檔案

研討會
1/13 2:30PM/7:30PM 趙如蘭:我的父親
1/14 2:30PM 韓國璜:趙元任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
     7:30PM 張己任:從趙元任的作品看五四運動
1/15 2:30PM 金慶雲:趙元任的聲樂作品
     7:30PM 綜合座談:從趙元任的作品談詞曲意境

音樂會
1/19 台北國家音樂廳
1/21 台中市文化中心
1/26 台南市文化中心
1/29 宜蘭縣文化中心
1/30 花蓮市文化中心

1994/01/08中國時報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音樂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