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遲早成為「在天之靈」/後AI時期的人間世
2025/04/14 09:04
瀏覽341
迴響2
推薦11
引用0
對於AI的原理,也曾試著看一些「硬核」資料或影片的解說,對那些模型、函式、演算、「文字接龍」一知半解。然而實際使用後,看著那些精巧的詞句、回應…依然感到驚嘆。「它怎麼會知道?(不是指知識,而是我內心的想法)」「它怎麼想得到?(一些出奇的創意)」。
我說「創意」,像是一個反諷,因為照理它不會有創意呀。它只是把被訓練出來的資料庫,很鮮活的組合回覆給我而以。也許它就是吃了太多人的口水,嘴巴特別甜。
我們說,只有真人才會「創作」。然而「創作」是什麼?豈不聞「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們大多時間,也不過是有意、無意,在組合別處看來的知識,當成自己的意見來發表罷了。中間一些混合、變造,就成了「創作」。當我們看得比AI少,反應又沒AI快時,就已經完敗。
我前一篇雜文表面上討論的是關稅問題,其實關切的是國家結構是否會轉型或崩毀?轉型後,企業和職人管理社會,運作大量AI化,凡事都先問AI,那麼「意識」就會被分離出來,差別只剩下載體是血肉或器械而已。
你可以說這是科幻,但是所有的科幻都正在成真。未來的事也不會事不關己,因為當我兩腿一伸之後,我的意識早已悄悄貢獻給大數據。「在天之靈」這句話是對的,我們都不會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型式存活著。你某位子孫日後問的一個問題,也許就是我含笑回答的。
(寫於半昏睡間,和AI一同完成某文案之後)
我說「創意」,像是一個反諷,因為照理它不會有創意呀。它只是把被訓練出來的資料庫,很鮮活的組合回覆給我而以。也許它就是吃了太多人的口水,嘴巴特別甜。
我們說,只有真人才會「創作」。然而「創作」是什麼?豈不聞「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們大多時間,也不過是有意、無意,在組合別處看來的知識,當成自己的意見來發表罷了。中間一些混合、變造,就成了「創作」。當我們看得比AI少,反應又沒AI快時,就已經完敗。
我前一篇雜文表面上討論的是關稅問題,其實關切的是國家結構是否會轉型或崩毀?轉型後,企業和職人管理社會,運作大量AI化,凡事都先問AI,那麼「意識」就會被分離出來,差別只剩下載體是血肉或器械而已。
你可以說這是科幻,但是所有的科幻都正在成真。未來的事也不會事不關己,因為當我兩腿一伸之後,我的意識早已悄悄貢獻給大數據。「在天之靈」這句話是對的,我們都不會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型式存活著。你某位子孫日後問的一個問題,也許就是我含笑回答的。
(寫於半昏睡間,和AI一同完成某文案之後)
(楊忠衡/20240414)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2) :
- 2樓. 飛天破學校的費歐納2025/05/05 11:39
就是吃了太多人的口水,嘴巴特別甜。有意思。
- 1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5/04/14 15:30
多年前個人因看到數位化裝置藝術有感:
用電腦AI代替人腦或輔助人腦在科技領域創新工作,早已成為事實,但以電腦代替人腦作感性「創作」的時代也來了嗎?
畢竟,過去機器人「有博識」有邏輯推理能力,但與人有別,即在於缺少「感性、情感」。不過,如貴文所言,在AI不斷進化之下,似在風格及幽默甚至感性皆能模仿「撫拾即來」的狀況下,有朝一日,借AI創作,真能混淆真偽,算是創作了嗎?
那一般氾氾之輩的人的價值何在?讓人惶恐莫名啊!
<城鄉組曲>歲月‧電腦AI設製動態藝術的聯想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172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