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2500年了,中國人讀論語和春秋經,都沒抓住要點。
論語八佾第三(十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清劉台拱論語駢枝說:「告朔是天子頒告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餼羊則待天子告朔之使者用之。周自幽王之後,不復告朔,而魯之有司,尚循例供此餼羊,故子貢欲去之。」
春秋經232年紀錄37次日食,都發生在朔日,
所謂「告朔是天子頒告來歲十二月之朔」,表示中國曆法一直知道,合朔很重要,是代表合於太陽運行的規律,是曆法的基本規則。
但是古代數學水準不如現在,預告來歲十二月之朔,愈來愈不準確,因此周自幽王之後,不復告朔,但是為何春秋經232年紀錄37次日食,都發生在朔日,卻很準確,就是以實際發生的日食,以後記的方式來改正,因此春秋經37次日食的朔日,就是現代推算曆法
最好的參考點。
周朝天子能頒告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並非憑空而來,是因為他
完整繼承商朝曆法,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商朝曆法,也是注重合朔的。不論平朔定朔都以實際發生的日食,以後記的方式來改正,
既簡單又正確實用,古人早就採用了,現代學者請勿再懷疑古人的聰明。
以西曆推斷中國干支曆,最大的盲點就是,西元曆法本身的參考點,有錯誤,因為:
在儒略曆發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29或30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Mercedonius intercalaris)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裡就會有377或378天。在這樣一個曆法系統裡,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 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卓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曆法,在西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是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被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西曆。
把西元前45年1月1日當作世上時間的開始,絕對是錯的。
用錯誤的西元格里曆,來推算中國干支曆,當然愈推愈錯。難怪
差距會超過百年,讓人一頭霧水。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