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一百年前(1920和 1930年代)的關稅戰可否作爲今日的殷鑒 ?
2025/04/10 09:25
瀏覽387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川普發動關稅戰震動了全球,一百年前美國也發動了關稅戰。爲了瞭解1920-1930年代關稅戰的前因後果,收集資料整理如後,給有興趣的人參考。比起來,川普這次的規模和震幅更大,變數太多,未來難以預料。一百年前的案例是否能為今日川普的關稅帶來一些觀察的綫索,就請各自解讀。

一,關稅戰的序幕 - 1921年美國通過的《緊急關稅法》

雖然一般認爲美國 1930年通過的《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重創了全球經濟,加劇大蕭條,但美國早在 1921年針對農產品和部分工業品,通過《緊急關稅法》(Emergency Tariff Act)提高關稅,可以説是最早豎立的關稅壁壘。1922年通過《福德尼-麥坎伯關稅法》(Fordney-McCumber Tariff)進一步提高工業品和農產品關稅到平均 38%,坐實了美國轉向貿易保護主義的走向。

美國的關稅壁壘引發了經濟大國的反應。如英國在 1921年通過《工業保護法》(Safeguarding of Industries Act),對光學、化學、電子、鋼鐵等「關鍵行業」產品徵收 33.3%的關稅。1925年德國實施關稅法,對農產品和部分工業產品答復提高關稅。法國於 1927年通過新關稅法,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土農業和製造業。這一串行動在 1920年代後期升溫,導致 1930年代接踵而至升級的關稅對抗。1921年美國爲何發起關稅戰,要從美國在一戰期間經濟蓬勃發展説起。

二,關稅戰前的背景 - 一戰期間美國鞏固了經濟大國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開始時,美國為中立國,得以從旁提供物資、軍火、和貸款給交戰國,使得經濟蓬勃發展。1917年美國參戰後,仍然是英、法、俄等友邦軍火和民生用品的主要供應國。開戰初期(1915–1917年),美國對協約國出口額從 8億美元飆升到 30億美元。由於外銷暢旺,一戰期間美國小麥、玉米、肉類出口激增,價格上漲超過 50%,小麥價格甚至上漲數倍。

一戰前美國欠英國及歐洲國家 37億美元債務,一戰期間協約國通過戰爭貸款和黃金支付向美國融資,一戰後歐洲倒欠美國 1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大增,1918年佔全球三分之一,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一戰期間德國摧毀大量歐洲商船,美國航運業藉機快速發展,商船噸位增長十倍,戰後控制全球近 50%的海運貿易。美國取代歐洲,控制了拉美(如阿根廷),亞洲(如中國)的市場,1914–1920年美國對南美出口額增長400%。

一戰期間美國鋼鐵產量增長 50%,達到全球總產量的 40%;杜邦等化學公司因生產炸藥(如TNT)擴大規模,利潤暴漲;福特等公司因戰時生產軍用卡車擴大產能,從 1916年的 150萬輛增加到 1920年的 220萬輛;戰時因軍工產業需求使得失業率從 1915年的 8.5%降至 1918年的 1.4%,女性與非洲裔美國人大量參與勞動生產。一戰期間美國軍事科技發展迅速,如無線電、航空、石化(合成燃料)等,戰後轉為民用,推動新產業,美國因此成爲唯一的世界工廠。 

三,一戰後美國經濟遭遇的問題 - 產能過剩,供過於求

一戰期間,美國農產品外銷歐洲大增,農民大幅擴張,借貸購買農業機械(如拖拉機,收割機等),生產效率提高,產量增加。但一戰後歐洲農業恢復,對進口農產品需求減少。美國小麥和棉花約 30%依賴外銷,失去外銷市場後,農產品價格大跌,美國農業迅速陷入蕭條。農民收入減少,不但不能償還貸款,還需繼續支付利息。1920–1921年聯準會為抑制通膨大幅升息,加重農民負擔。1920–1929年間,約六分之一的農場因無法償還貸款被拍賣。

1920年代美國製造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一戰後,美國生產軍需品的工廠轉型為民用生產,1920年代工業生產產能增長約 50%,如 1920年-1929年,美國汽車年產量從 200萬輛增至近 500萬輛,但國內市場需求飽和,歐洲需求減少,導致庫存積壓。收音機及電器都遭遇到類似問題。紡織業則因遭遇日本等國競爭,外銷受阻。由於產能過剩,企業資金越來越多流向股市投機,而非實業投資,導致製造業資金短缺。

1920年代美國勞動生產率提高,但企業未相應提高工人工資,加大貧富差距。1918年-1929年,美國前 1%富人收入比重從 12%推升至 19%。此外 1920年代後期建築業放緩,如 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破裂,全國建築活動減少,鋼鐵需求下滑。1929年股市崩盤後銀行收緊信貸,企業資金鏈斷裂,工廠大規模關閉,推升失業率。

美國總統維持政府不干預市場的做法,未能領導農業和工業走出困境,和減少貧富差距。美國豎立關稅壁壘引發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報復,限制了美國商品的外銷。這種種不利因素導致美國經濟衰退,走向大蕭條。

四,1930年代經濟大國加入關稅大戰 

美國:1920年代美國經濟衰退,1929年股市崩盤。美國於 1930年 6月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將兩萬多種商品(農產品、工業產品、消費品)的關稅,從1922年 38%的平均稅率提升至近 60%,並授權總統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升高關稅壁壘,引起許多國家反擊。

加拿大:1930年7月加拿大實施報復性關稅法案(Canadian Retaliatory Tariffs),對美國商品如小麥、木材、汽車、農機、工業製品等,的平均關稅從約 14% 提高至 20%–30%,甚至(如農產品、機械)高達 40%。與此同時,加拿大加强和英聯邦國家貿易往來,降低關稅或免稅。

法國:於 1931–1932年間逐步限制美國農產品與工業品(如機械、化工品)進口,或課以高關稅,平均關稅自 25% 提高至 30–40%,某些特定產品(如機械、棉花、汽車)關稅甚至超過 50%。

德國:1931年起,逐步限制用外匯購買外國商品,以管制美國化工、汽車零件、電機等產品進口。美國商品名義關稅率雖維持在 20–30%間,但很難獲得進口許可。1934年起,德國進一步與多國簽訂雙邊貿易清算協定(Clearing Agreements),避開美元支付,等同排除進口美國商品。

英國:1932年制訂《渥太華協定》(Ottawa Agreements, 1932),英國與其殖民地及自治領地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等互相降低關稅,對美國商品(包括農產品、紡織品、和汽車等)關稅從原先的 10%-20% 提高到 25%-40%。

五,1930年代的關稅戰對對經濟造成的傷害 - 沒有贏家

1930年代的關稅戰使得自由貿易體系幾乎瓦解,關稅戰並未帶來經濟復甦,反而加劇大蕭條。全球貿易量 1929–1934年間縮水 66%。各主要經濟體都受到打擊,無人倖免。

美國:1929–1933 年出口減少 66%,失業率從 3% 上升至 25%,GDP 萎縮 30%,農產品價格下跌超過 60%。

英國:1929–1932 年出口下降 50%,工業產值下降 15%,失業率上升到約 20%,對美國出口下降超過 40%。

法國:1929–1932 年出口下降 55%,失業率由 3%上升到約 8%,GDP 基本無成長,工業產出下降約 20–25%。

加拿大:1929–1933 年出口暴跌 75%,GDP 下滑 40%,失業率超過 25%,對美國出口下降一半以上。

德國:1929–1932 年出口下降 61%,工業生產萎縮超過 40%,失業率上升到 30%以上,對美國出口萎縮超過 50%,外匯收入急凍。魏瑪共和經濟崩潰,引起社會動盪,極右勢力崛起,最終促成希特勒於 1933年上台。

日本: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是美國,佔總出口比重超過 30%。1930–1932年間日本對美出口縮超過 50%,導致日本外匯收入枯竭,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與貧困急劇上升,民族主義勢力抬頭,走向軍國主義,以武力向外擴張以獲取資源與市場,1931年入侵東北,建立「滿洲國」。德國和日本因爲關稅戰打擊經濟,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是引發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全球秩序影響巨大。

六,1930年代關稅戰如何收場 - 二戰後重建全球經濟秩序

胡佛總統不顧一千多名經濟學者的反對,批准 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升高關稅大戰,被視為他任内的重大政策失誤。後來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不得其益反而砸自己脚的措施被經濟學家引以為戒。美國總統羅斯福(FDR)上任後改變做法,1934年通過《互惠貿易協定法》(RTAA),開始與拉丁美洲、歐洲部分國家簽訂協議,試圖恢復貿易流動,重回開放路線。

1939年二戰爆發,參戰各國轉向戰時經濟體制,國際關係以軍事與戰略為重。二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爲了防止傷害全球經濟的關稅戰重演,由美國主導於 1947年創建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是全球第一個多邊貿易協定框架,取代保護主義,各國協議逐步降低關稅,建立爭端解決機制,逐漸恢復自由貿易。GATT 是日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戰後國際經濟秩序得以重建,並延續至今。

如今川普再次走向保護主義,掀起更大一波的全球關稅戰,未來走向如何,很難預測。但擾亂全球經濟秩序,影響深遠巨大是肯定的。參照一百年前的案例,關稅戰引爆世界大戰也不是沒有可能。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爲力,只能靜觀其變。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