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瓜地馬拉旅行雜記(中)
2025/02/18 19:11
瀏覽181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2015年,我獨自參加了一個中美洲四國的旅遊團。整天的行程結束回房休息,睡前匆匆寫下當天見聞給家裏報平安。偶爾看到重讀,保持原貌,留下當時的見聞。補充的事後回想就以括號加入段落後面。

------

潘納(Panajachel)位於海拔 5000 英尺高的阿蒂特蘭湖(Atitlan)旁,湖的面積很大,人口稀少。我們住在湖邊的酒店,大約二三十間平房散落在一片樹叢間,那兩天好像只有我們一組遊客。早晨我們乘坐摩托船前往對岸的聖地亞哥阿蒂特蘭(Santiago Atitlan),碼頭旁可見湖對岸遠方兩座矗立的火山,景色美麗。在湖上航行約一小時後靠岸。導遊招來一輛小皮卡,我們 15人,其中幾個體重超標,擠上小皮卡敞空的後廂,手攀著周邊的鐵架站立,迎著風,像當地人一樣旅行。沿著山路繞行,來到一個山坡上的瑪雅墓地。從進口遠望,每個墓地但都漆著鮮艷的色彩,絲毫不覺陰冷。入内沿著小徑近看兩旁的墓地,座座座都色彩鮮明亮麗,大紅金黃嫩綠寶藍淺紫,任意揮灑,墓碑上以彩帶飾物精心裝潢,氣氛明朗歡樂,讓人感到嘉年華會歡騰雀躍。導遊說,瑪雅人去世後,親屬會舉行一個長達九天的儀式,來淨化死者,送他上天堂。第九天晚上,親友們以音樂、食物和酒一起熱鬧慶祝亡者升天。這樣的送別令人羡慕。(旅行讓人開闊心胸,瑪雅人的心態,讓我看到面對死亡的另外一種可能。死亡既然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何必悲傷?慶祝亡者擺脫肉體的折磨,歡送他到另外一個世界,是不是更好?)

接著,我們去參觀一位薩滿(也就是巫師)的家,這位薩滿和他的兒子(也是薩滿,當地薩滿是世襲)坐在蒙瑪雅神祇馬西蒙(Maximon,是當地存在了數百年的信仰,是一座戴面具的神像)。薩滿把酒倒進馬西蒙的嘴裡,然後點燃香煙放進馬西蒙的嘴裡。導遊算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年輕一代,但他 真心的相信馬西蒙。他說,當他進入屋子,就感覺到它强大的能量。的確,我似乎也能感受到屋內神秘的氣紛。薩滿家裡的主神是馬西蒙,但靠墻也立著真人大小的耶穌和其他天主教聖人的雕像。隨著殖民者的入侵,當地瑪雅人接受了外來的天主教,但繼續信奉自己的馬西蒙神。當地天主教也接受了瑪雅的神,讓馬西蒙進入天主教堂。我們參觀了當地一座建於 1547 年的教堂,教堂内牆壁上雕刻了很多天主教的聖者,其中也包括馬西蒙。(薩滿或巫師家在一個小農村,就是一個普通的水泥屋子,大約只有一般客廳大小,從一個窄門進入,泥巴地上擺放鮮花和祭祀物,無窗,以十來支蠟燭照明。室中央一排三人,臉上燭影幢幢,巫師坐兩邊,中間的人頭戴披巾,掛面具,上身掛著各色領帶,想必是瑪雅神祇。室内幽暗看不真切,感覺馬西蒙是真人,但個頭矮,要不是跪在地上,就是侏儒。屋裏除了巫師之間低語,沒有人聲,屋子兩側供奉著幾尊如人高的天主教聖者像,臉上燭光閃爍,氣氛肅穆。我們也不由得靜默屏息,深怕驚動了神靈。年長巫師隔著面具給馬西蒙供香烟,喂酒,是真人嗎?導遊說,馬西蒙是個傳下來數百年的雕像。雖然是木雕像,但作法耗力,需要抽煙喝酒補充體力)

午餐後,我們來到一間湖邊的餐廳。餐廳用餐區以木板臨湖搭建,開放空間,有棚架遮頂。有好幾個用餐區,幾乎就是我們一組遊客,十分清靜。背湖是樹木綠葉,向湖面視野開闊,風景絕佳。餐食不出色,但景觀讓人難忘。飯後參觀了一家傳統服裝作坊,有瑪雅婦女向我們展示了她們如何用棉花製成棉綫、如何用天然植物染布、以及如何用傳統方法編織布料。瑪雅女子傳統服裝用色鮮艷,由多種彩色棉綫編織而成。雖然精美,實在沒有需要,無人購買,店内婦女還是很熱情的介紹,也許旅行社有付費請她們講解。

湖邊兩岸稀疏的村莊都是瑪雅人,感覺當地人幾乎沒有歐洲血統。瓜地馬拉的總人口為 1500 萬,其中瑪雅人佔 900 萬。這真的是一個瑪雅國家。(湖對岸的碼頭和藝品店街有不少年輕女子拿著小玩意兜售,全是印第安面孔,只有一個跟著一夥兒一起販售紀念品的年輕女孩,白膚藍眼,是在瓜地馬拉瑪雅村子看到唯一的白人面孔,印象深刻)

回程在碼頭等船,有個年輕男子賣鉛筆。特別之處是他可以用絲綫在鉛筆上織出指定的英文名字,我買了一支,幾分鐘就完成。(通過導遊翻譯,知道這個年輕男子小時在内戰時失去父母,靠著這個技藝自立謀生。1960年代到 1990年代,瓜地馬拉進行了三十多年的内戰。内戰的起因是瑪雅人和窮人不滿地主和政府的迫害,起而反抗,由富人和地主控制的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強力壓制,甚至使用“強制消失 -  即綁架殺害”的手段來打壓反抗的人。三十多年内戰中,估計約有二十萬窮苦老百姓戰死或消失。雖然和平很久了,内戰的傷害還深深地影響這個國家。我們這一趟去過的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也有類似内戰的慘痛經驗)

回程時,天氣轉陰,波浪很大,船行得顛簸不平,水濺進了船裡,無處可躲,全都淋濕了。我們酒店在一個小村子中,唯一的大街兩旁簡單的棚子中有些賣吃食和紀念品的小店。酒店有洗衣服務,一大包衣服傍晚交給他們,次日早餐時洗好曡好送回來,只要幾塊美金。(可以想見當地人有多窮)

------

起得早,我走到湖邊,靜靜地坐著,看著湖光山色,感覺非常安寧和平和,很享受這一刻。飯後從潘納出發前往安地瓜(Antigua),途中在索洛拉(Sololá)參觀了一個位於坡地上的大市場。這裡人潮擁擠,地攤上販賣蔬菜、肉類、衣服、鞋子和其他各種商品。我們一群外國人走進市場,四處探看照相。大部分當地人都視若無睹,但我也注意到一些敵視憎恨的目光,讓我感覺到不自在。畢竟我們只是好奇,不會照顧她們的生意(幾乎所有擺攤的都是婦女)。而且外國人總是帶著優越感,俯看爲了生活辛勞的她們,刺傷她們的自尊心。想起若干年前,美國大兵趾高氣揚的在台灣街頭踢踏,也曾帶給我隱隱的傷害。我收起手機,不好繼續拍照。

離開市集,我們參觀了一家路邊的製磚廠,這裡所有的屋頂瓦片和磚塊都是手工製作,老闆說生意很好,到處都有工地訂貨,來不及製作,工業化似乎還沒有來到。

剛過中午,巴士經過一個教堂,前院泥地上有百來個瑪雅人,一群群聚集。導遊叫停巴士,下車去查看,原來一對瑪雅人正在舉行婚禮,導遊招呼我們下車前去參觀。和市場裏面的商販不同,那些瑪雅人,無論站著和坐著的,都熱情地招呼我們。也許他們很少看見亞洲人,我得到最多的關注,很多人轉過身好奇地看著,一群嘻嘻哈哈的孩子過來圍著我。一位 17 歲的女孩用有限的英語走過來,問我來自哪裡,幾歲等問題。我們跟隨新婚夫婦進入教堂後,一位女孩停下我,舉起相機示意要跟我合照,拍完跟我的合照,她又招呼一個婦人和一個女孩,可能是她的家人,跟我合照,難得享受明星的光環,哈哈。(那位 17歲的女孩在中學學了些英文,畢業後待在家裏學裁縫。她很健談,很大方,可惜受限于環境,多半要被埋沒了。人天生平等嗎?別傻了。我們比他們機會多多了,是幸運的一群)。當地婚禮要進行一整天,賀客拖家帶眷一早就來了,要到晚上婚慶結束後才返回。

當地人對我特別好奇,是團中受到最多關注的人,也許很少有亞洲人來此。我們一路追尋瑪雅人的蹤跡,這些城鎮很少有亞洲人。自從我們八天前離開薩爾瓦多後,在不同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至今還沒見過任何亞洲人,也只看到一間中餐館的招牌。(當地的中餐館被稱爲“Chifa”,發音類似“吃飯”,有時炒飯或炒麵也叫“Chifa”)

安地瓜(Antigua)位在山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殖民城市,1543年西班牙統治者建城,曾經是西班牙殖民帝國在中美洲的首都,保留了很多有數百年歷史的石造殖民式樣建築,名列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城市。早年的道路規劃成棋盤一樣方正,地面用鵝卵石鋪成,可並行兩輛馬車。如今即使進出城市的大道依舊保留鵝卵石鋪設的原貌,行走汽車就嫌狹窄。爲了保存殖民城市風貌,政府規定晚上少開路燈,四處一片幽暗。老建築可以改變室内,但不能改變外觀。我們住的酒店在市中心的邊緣,是一座殖民風格的豪華建築,擁有美麗的花園和庭院,外觀和附近的老社區十分搭配,應該是爲了符合政府法規。由於它保留了古老的面貌,遊人可以感受到數百年前西班牙殖民城市的風貌,是我此行最愛的城市之一。

這裡的老屋雖然屋齡動輒數百年,但十分搶手,據説房價動輒數百萬美元。此地酒店洗衣服務一條長褲收費 5.25 美元,在潘納(Panajachel)的酒店,只收一美元,可見安地瓜物價相當高。(跟中美洲其他國家類似,瓜地馬拉的社會菁英以歐洲混血爲主,瑪雅原住民是最弱勢和貧窮的族群。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巨大。我們這次旅游主題是瑪雅人和瑪雅文化,在旅途中清楚地感受到瑪雅人生活的困苦)

早上,我們去市郊山丘參觀一個俯瞰著整個安地瓜市的巨大的十字架。這裡的居民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山上的十字架帶給人們慰藉。安地瓜持續了 350 年的復活節遊行非常有名。復活節遊行長達 7 天,每天,信徒扛著聖像的隊伍在市區鋪滿色彩繽紛的木屑「沙畫」的街道上遊行。在復活節前一天,全市虔誠的天主教徒動員全家,連夜在街上指定的區塊上以木屑做「沙畫」,圖案由負責的家庭自由創作, 每一家負責 2x4 米大小的長方形區塊。我們沒有趕上復活節,導遊帶我們去一個人家,參觀他們示範如何用木屑在地面上做「沙畫」,他們演示的是製作以水果爲主題的沙畫。遊行隊伍走過的街道的路段都鋪滿了前一夜教徒們繪製的沙畫。遊行隊伍走過後,沙畫被踩踏毀壞。遊行結束後,每一個家庭回到他們負責的區塊,重新繪製同一圖案的「沙畫」,迎接第二天的遊行,連續七夜犧牲睡眠,是為了表達他們對天主的虔誠信仰。

下午去參觀一個慈善學校。我們先到一家書店購買文具,旅行社採買大宗,我們團友也各自添購一些,帶著文具來到一所由英國的慈善機構 EFTC(Education for the Children)運營的學校。這所學校免費為就讀的 475 名貧窮孩子提供小學和初中教育和午餐,並資助 125 名本校的畢業生繼續上高中和大學。我們在一個簡短的儀式中捐贈了文具,接著每個團友跟兩個孩子見面,並照著兒童英文故事書繪本跟孩子講故事。我帶的是兩個 10 歲左右的男孩,都能說簡單的英語。跟他們講完故事後,他們還不肯離去,好奇的問我是哪裡人,還要求我說中文給他們聽。( 接待我們的老師說,這些居住在附近的孩子家境清寒,若不是到這裡,不但不能讀書,還可能餓肚子。很多孩子在校的午餐是他們一天最重要營養來源。很多孩子沒有刷牙的習慣,也不懂得刷牙。老師為孩子們提供牙刷牙膏,培養他們每天刷牙的習慣。他們貧窮的程度超過我們的想像)(待續)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