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澎湖廟
2025/06/16 11:52
瀏覽468
迴響4
推薦59
引用0

高雄市(縣市合併前)有所謂"澎湖廟",即澎湖人在高雄所建立的廟宇,據統計總數有55間。早期澎湖人移居高雄最先落腳旗津區旗后,隨著城市發展逐漸擴至鼓山哈瑪星、鹽埕及之後的前金、新興區,所以這幾個地方的澎湖廟最多,如鹽埕區聖帝廟(紅木埕)、鼓山區城隍廟(通樑)、聖公媽廟(吉貝)、新興區祖師廟(文澳)、明聖殿(菓葉)、文衡殿(白沙)辰威殿(西衛)....等等。

以新興區辰威殿為例,乃澎湖西衛里()的角頭廟辰威殿分靈而來。據傳玄天上帝顯靈,民37年陳祐到澎湖乞靈應允後,先是帶回家中奉祀,民39年西衛鄉親提議集資建廟,民41年建廟完成。建廟後,家鄉的一概民俗慶典一律照搬演繹,如廟慶、吃冬、乞龜、宋江陣演練....等,自此辰威殿成為西衛社鄉親宗族的聚會場所,目前的管委會仍以西衛宗親為主體。

表面上看,澎湖廟是延續原鄉的宗教信仰與習俗,在實際上,它是一個範圍較小然而凝聚力甚強的同鄉會館組織,且具有多重功能,平時可聯絡同鄉休閒交誼,亦提供救助庇護之需,譬如就業訊息、小額借貸、借宿、冤屈申訴(被欺負).....等等,這在光復初期政府基層單位行政效能不足,民間人民團體又稀缺的環境下,同鄉廟宇提供的協助是很具實效的。還有,每年會定期組團回澎湖祖廟進香(刈火),成員規模或大或小,其活動等於是歸鄉省親,而參加者大多是廟裡的委員幹部或稍有成就的人,亦可說是衣錦返鄉。

澎湖還有一種廟宇,不稱"""殿",而是"",在馬公原來有八個館廟,現在僅存提標館,其餘已合併、消失或更名館廟的由來是清領時期駐防的同鄉班兵私設的伙館,起初因換防班兵盤費不足,船班候風又經常延誤,故主要目的在於解決調防時的食宿問題,之後在館內立神供奉,有些營兵進一步籌資購買房產業店,以其租賃收入作為伙館祀神的香資及其他費用,擴大勢力範圍。所以從功能上來看,這種曾經的館廟與現存的"澎湖廟"一樣,與其說是宗教的祭祀中心,不如說是同鄉的會所和聯絡處。


*
清代台灣同為主要海口的安平、鹿港、艋舺均曾建立館廟,如<金門館>。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其他
自訂分類:廟宇
下一則: 九曲黃河陣
迴響(4) :
4樓. 老頑童上山
2025/06/17 19:41
這就是不忘本。
血總是比水濃,謝謝回應 米若絲2025/06/18 10:42回覆
3樓. 旭日初昇
2025/06/17 10:51

米兄此篇關於高雄「澎湖廟」的介紹,展現了移民信仰與同鄉組織如何交織成為生活支持網絡的範例。

辰威殿等廟宇不僅傳承了原鄉祭祀儀式,也在戰後初期扮演了半自治的庇護與資源共享中心角色。

至於館廟的軍事起源,更凸顯早期公共設施不足下,人民如何以信仰與互助構築生活安全網。這份活的文化脈絡,正是臺灣地方社會的深厚底蘊所在。

廟寺史蹟、藝陣、香路或人物故事---此類地方記憶的細節,常常能激起意想不到的感動。

謝謝米兄澎湖廟的介紹與分享~

感謝您的認同,
台灣寺廟的功能其實超乎我們所知,族群、信仰、文化的繁衍傳承等盡在其中。 米若絲2025/06/18 10:47回覆
2樓. BJ周
2025/06/16 22:09

下次去高雄

要去一趟提標館

謝謝資訊

安平、鹿港、艋舺都曾經有"金門館",鹿港金門館道光時改為"浯江館",請參閱。 米若絲2025/06/17 06:15回覆
1樓. sallychen
2025/06/16 14:06
有感
身為高雄人,又是祖籍澎湖。這篇,肯定得來回應一下。

呵呵 ~ 可我父親移居台灣,是落腳屏東,在那裡邂逅母親。

不過,你說對了!後來我們住過鹽埕區、新興區、前金區。

真的與你描述的遷移路線,息息相關。至於旗津區,沒住過。

但我在那邊教過兩年書,偶有挫折時,會〔望海〕梳理情緒。

我個人不走館廟拜拜,但父母親會。澎湖人很重同鄉情誼。

米兄對於鄉土、民俗風情的探索,似有濃厚興趣與專長。

不是興趣或專長,只是成長的記憶,小時候跟阿公去廟裡,所見半數是伯叔、叔公祖,都是宗親。經常是一堆人喝茶講古,或下棋或賭錢,廟慶時看戲、看拳術演練很熱鬧。
我家原住瀨南街,也是我出生處,當時叫12間厝,後來搬到新興,又輾轉到三民區。 米若絲2025/06/17 06:03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