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告訴我 你受了什麼苦~“隔壁的房間”
2025/04/02 11:12
瀏覽956
迴響12
推薦52
引用0

如果活著 只是活著~

身體不能自由活動 生活無法自理

失去記憶 不能識別 無法呼喚身邊的親朋好友

沒有咀嚼能力 失去進食樂趣.....

僅僅依賴一條細細冷冷的鼻胃管運作 機械式的維持生命.....

這樣的活著 是活著嗎?

這樣的活著~

究竟有多少尊嚴 又有多少意義呢?

 

近年不少電影 都在探討生命自主權與尊嚴

探討安樂死的法律和人道問題......

這樣嚴肅的人生哲學 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做出明確共識的

所以 本文毫無尋求答案的企圖

因為知道 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因人而異

也因各人不同的環境~原生家庭 經濟條件的不同而異!

 

曾提及電影“天堂計畫”男主角不堪病痛折磨

打算到瑞士“輔助自殺”安樂死的方式尋求解脫.....

當他聽到收費的標準時~

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可憐的窮人”!

 

這位成功企業家 最終如願在女兒的協助下

花了重金在莊嚴安寧 儀式感十足的氛圍中走完他的人生.....

他那句“可憐的窮人”令人印象深刻

他不是感嘆自己安樂死得花大錢

而是想到花不起錢“可憐的窮人” 不得不痛苦活著的卑微

 

資本主義的社會 大魚吃小魚

中產階級漸漸消失

無庸置疑的 貧富差距也只會越來越懸殊......

不過問題太複雜 不是今日探討的主題

只是想問 人的生命是否能自主?

不想活了 就可以不活了嗎?

這種大哉問 豈是短短的一篇文字能說清楚的?

 

還是言歸正傳吧~

今天要談的電影是“隔壁的房間”

不是恐怖片 也不是愛情 或家庭倫理 暴力懸疑片.....

而是一部正面探討安樂死的好電影~

一部很有文學性 藝術性和哲學思考的 溫暖而不濫情的作品!

 

 

 

“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是西班牙大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第一部以英語發音的電影長片

在2024年的威尼斯影展中

曾獲得現場觀眾起立鼓掌 長達18多分鐘的肯定

也讓這位75歲的大導演

贏得他人生中第一座威尼斯影展中最高榮譽的金獅獎

 

“隔壁的房間”的劇本

改編自Sigrid Nunez西格麗德魯尼絲的小說

“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告訴我 你受了什麼苦

阿莫多瓦請來兩位大牌影后擔綱

用雲淡風輕 細膩又多有隱喻的手法 探討生死的大事.....

劇中的主題涵蓋甚廣

因為導演的視野開闊 悲天憫人 心懷天下眾蒼生

他從兩個女主角的友誼真情互動中

由陪伴生死的託付 探索人與人 人與社會的關係

戰爭 氣候變遷 自我的追尋 等等

劇中人物簡單 故事平舖直述 內容豐富寓意極為深刻

 

 

 

兩位影后: 英國的 蒂妲史雲頓 Tilda Swinton

美國的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故事從茱莉安摩爾飾演的小說家英格麗Ingrid~簽書會開始

多年不見的好友瑪莎Martha 意外出現

蒂妲史雲頓飾演的瑪莎 以前是一位戰地記者 

兩人失去聯絡多年

未料久別重逢 竟是一場悲欣交集的聚首~

 

原來瑪莎告知得了子宮頸癌

已經到了末期 她知道自己不久人世

希望在最後的人生旅程 能有尊嚴地畫下休止符....

但親朋好友 沒有人支持她要放棄生命的主意

也沒有人願意陪她走那最後的一段路......

 

她不怕死 可是很怕孤單的死去

她僅僅需要有個人陪伴

她只求在離開人世時 不是孤單的

只求她準備啟程 到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那刻

知道在她隔壁的房間裡 有人默默守候 陪著她....

 

她與英格麗 雖然很久沒聯絡了

但瑪莎相信 她就是那個可以託付的人~

“我希望你能答應~”

“答應什麼?”英格麗遲疑地說~

雖然她曾體貼的回應瑪莎

說她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她想做的事......

 

她們兩人性格不同 瑪莎堅毅勇敢果斷

英格麗卻溫柔善解人意

瑪莎不避諱談論死亡 英格麗卻正好相反

導演用各種方式鋪陳

對比兩個角色在個性上的差異

比如服裝的色澤等等

若是仔細察覺 兩位影后的功力 真是非同小可

光是聽聲音 就可以分辨出兩人的個性

簡直是 不可思議的神奇!

 

 

 

說起她們的交情 要回溯到年輕的時候

她們曾經同在一個雜誌社工作

後來兩人各奔前程

瑪莎成了戰地記者 英格麗則成為小說作家

彼此也失去了聯絡.....

 

在簽書會上相逢 原可以歡喜重拾舊情誼

不料卻聽到瑪莎不幸罹患癌症 且已到了末期的噩耗

一向忌諱談論死亡的英格麗

還被對方要求陪伴走上尋求解脫之路.....

讓這位善良體貼的作家 吃驚不小

簡直不知該如何面對才好!

 

隨著慢慢的接觸 她對瑪莎的抉擇有進一步的了解

最後答應陪瑪莎到紐約郊區一棟別墅

住在她的“隔壁的房間”

默默陪伴她 支持她的自殺計畫......

 

 

 

當然 英格麗是經多番掙扎與考慮 才答應瑪莎的請求

她們離開紅塵曼哈頓 到了郊區

一座被森林包圍的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

這座名為Casa Szoke的建築

實際上是在馬德里西北 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附近

一座設計展現純幾何美學的摩登建築

大片的玻璃落地窗 銅鋼角型的線條結構~

大地與建築幾乎融合一體的設計

自然散發著冷靜理性的格調......

那是對兩個主角 在生死拔河的抉擇之間

一種客觀精神的隱喻吧?

 

而在她們到了目的地後

瑪莎說她忘了帶上她的藥 隨即又折返紐約

 是否象徵 人在潛意識中 一種對生命依戀的暗示呢?

 

回到曼哈頓的高樓大廈住所

她們面對視野開闊的 整片的大玻璃窗

居高臨下 看盡窗外滾滾紅塵的美景

天空飄著紛飛的鵝毛大雪.....

“下雪了.....”

瑪莎幽幽地說:“飄落在所有活著的和死去的人身上”

在她的觀念裡 生與死是一樣的存在

生與死 也許在形式上或有所區別......

但生命存在的意義 形而上的價值呢?

當她平靜面對窗外的大雪說“下雪了.....”

活著與死亡 對她來說都是一樣

也沒什麼值得恐懼了!

 

 

 

何況瑪莎 曾是在戰地出生入死工作的記者

看過各種不同的慘烈的人生悲劇

既然她的病治癒無望 不能活得有尊嚴

那麼她寧可選擇有尊嚴的死亡

~一種可以讓自己美好死去的尊嚴!

她的抉擇是可以理解的.....

 

她對英格麗說 她會開著房門睡覺

如果有一天那扇門關上 

表示她已經按既定的計畫 走了......

她把所有的事都交代清楚

也寫了遺書 不會讓英格麗惹上任何麻煩.....

 

英格麗相當的不安 不知如何是好

只好尋求她已經分手 還保持友誼關係的男友米安商議

米安也是瑪莎曾經交往過的男友~

但他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 去挽回瑪莎的心意.....

他只能提醒英格麗

不要因“知道”瑪莎自殺 而不慎觸犯了法律

要她小心保護好自己....

 

 

 

 

 

有一段提起瑪莎女兒蜜雪兒生父的故事

主要是闡述戰爭的可怕 

它不只是 在戰場上的殘暴戮殺

更是戰後復員的官兵 身心嚴重受創的後遺症!

蜜雪兒與瑪莎的母女關係 十分疏離

更正確地說是相當惡劣 甚至是無法溝通相處.....

瑪莎當年獨自扶養女兒

為了事業為了養家 難以兼顧親子關係 在所難免~

但是她依舊感到自責地對英格麗說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好母親!”

其實有誰是天生就會做好父母的呢?

不是一路犯錯 一路摸索學習 慢慢走過來的嗎?

 

還有一段 是討論到氣候變遷的問題

米安曾經是瑪莎和英格麗的男友 他極度的憤世嫉俗

他認為世界已經沒救了

文學當然也是派不上什麼用場的~

他感嘆:“就算全世界的詩人 都坐下來寫詩 寫氣候變遷的危機

結果還是 連一棵樹也救不了!”

 

他對愛情和性 也感到失望與懷疑

那已不再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

甚至很懊悔 自己年輕時為何總被愛慾牽著鼻子走.....

他曾經結婚生子有家庭

如今他很慶幸 自己一人獨居 自由自在!

這大概是當今的社會普遍現象吧?

 

 

 

本文斷斷續續寫了近兩個月

可能其中有些段落 前後的順序不是很理想

甚至會有些重複的地方

不過最近的日子 過得有點“諸事不順”

而“隔壁的房間”下片多時 不想再拖拖拉拉了

就如此這般 來個草草收場吧!

 

 

 

後記:


雖說要草草收場 但是發文後 自己甚感不安

這樣虎頭蛇尾的處事態度

還涉有明知故犯之嫌.. 應該不是自己的風格啊!

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 瑪莎死了沒 她是怎麼死的.....

對啊~電影的結局究竟如何? 實在也沒有理由 故弄玄虛

只因當時有點累 便偷懶了 

現在良心發現 補充如下:

 

是的 瑪莎最後達成了心願

她優雅安詳自由的 走完自己的人生..... 

 她那扇總是敞開的絳紅色房門

有一天被發現 是緊閉的~

英格麗驚慌的衝過去 打開門後卻未見瑪莎的身影.....

她稍稍鬆了一口氣 但馬上就警覺過來

開始在屋內到處尋找

最後在客廳落地大玻璃窗外

見到神情安詳 睡在躺椅上的瑪莎~

是的 瑪莎最後達成了心願

她優雅安詳的走完自己的人生..... 

英格麗靜靜的看著瑪莎

她穿戴整齊 一身鮮艷鵝黃色衣衫

時尚俏麗的短髮 嘴唇塗著大紅色的口紅....

美麗端莊的瑪莎 如願以償

沒有遺憾的走完她的人生.... 

英格麗沒有傷心落淚 沒有驚慌呼救

而是靜靜地 體貼地繞過她的身邊

她伏身望著瑪莎 眼睛充滿了柔情 臉上泛著一絲安慰的微笑

然後英格麗在她身邊那張空著的躺椅 躺下....



瑪莎不孤單 有她陪著~

那是英格麗的應許.....

 

 

 

清明時節雨紛紛......

 

祝福

假日平安 吉祥如意!

 

 

 

謝謝分享~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2) :
12樓. angie030
2025/04/05 08:08

早安

謝謝妳對我的想法贊同,呵呵呵

是的,我們都還年輕,因為我們對生命依然充滿熱情與希望

謝謝妳對我的祝福,開心 ^^

天氣忽冷忽熱,要多留意唷,假日愉快

“謝謝妳對我的想法贊同”
不用客氣啦.....

因為 也有不贊同的~
比如這一句:
“是的,我們都還年輕”~

記得我說的 應該是
“妳”還年輕.....
而非“我們”喔!

無意倚老賣老
不過 唯恐被誤會企圖冒充....
特此聲明 以正視聽

哈~ lillian2025/04/06 02:22回覆
11樓. 林書玉
2025/04/05 00:33

Lillian ,

我原也是愛花,賞花之人, 您出外踏青所拍攝的圖片,放在文章裡更顯得賞心悅目. 我是很認真看待您的大作,倒樂得常能讀到您的作品, 祝周末愉快啊....

謝謝書玉
我們有志一同呢
真是太好了~
Nice to meet you!

祝福
周末
平安愉快! lillian2025/04/05 06:52回覆
10樓. 林書玉
2025/04/04 13:08

不知為何我無法一次上傳所有的內容,只好分篇,弄得像連續劇似的,

書玉~

我承認 也常常會遇到各種狀況
莫名其妙的 匪夷所思的事.....
最近寫了一篇文稿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
不知何故 電腦一黑~
還以為停電呢
結果沒有 燈是亮的
電腦卻當機了
更費解的是 明明記得曾經存檔
但是一個字都沒留下
重新排序的圖片
也回復到剛上傳的狀態....
不知何故 也懶得費神去追究了....
有時回覆留言 也是不順利
寫成“連續劇”的事 我也做過啊~
無妨 不要放在心上
謝謝沒有放棄
真心實意的寫完
我也收到了 真高興啊!


類似奇怪的小事 接二連三的
哈~算不算“諸事不順”啊? lillian2025/04/04 15:06回覆
9樓. 林書玉
2025/04/04 13:06

心緒便莫名的被那畫面拖住動彈不得,直到看見最後三張圗片,心情才又洋溢起來,原來這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歡喜....

不知lillian 近日的諸事不順是否已安然走過,重新尋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也祝周末愉快,事事順心如意平安....

坦白說
我在編輯那些圖片時
心情跌宕起伏 是跟你一樣的
所以後來才放上有彩色的照片
果然心情才穩定下來
覺得有光明前途在等候著.....

書玉真是我的知音

謝謝!
合十 lillian2025/04/04 15:12回覆
8樓. 林書玉
2025/04/04 13:05

我邊讀邊欣賞文章裡的插圖,當我看到從圖16到圖22,心裡突然糾結一下,那灰濛濛的天空,總讓我想起愛倫坡的電影烏鴉和艾蜜莉.勃朗特咆哮山莊裡的場景,天空總像是覆蓋著一層矇矓的黑紗,即使陽光乍現,也是半遮臉的躲在一片烏雲後

書玉想像力豐富
但不敢當~

我很喜歡那幾張照片
也感覺有某種沉重的壓力....
不過自己拍的 知道沒有那麼好
豈敢高攀 狂妄自大
聯想起愛倫坡或咆嘯山莊啊?

謝謝慷慨鼓勵! lillian2025/04/04 15:28回覆
7樓. 林書玉
2025/04/04 13:03

Lillian ,

當我拜讀三月十號的大作"濛濛陰雨如面紗,別樣風情陽明山"., 我一直想寫些當下讀過的心情留言..但托托拉拉的, 沒想到您又出了好多篇...

不好意思 自己也覺得寫得太多了一點
應該靜心沉澱下來才是......

如果要找理由解釋
就是台北春天 到處繁花似錦
每天拍來拍去的 不亦樂乎~
也希望早點跟大家分享花訊吧?

非常謝謝讓我分享心情
也感謝留言指教! lillian2025/04/04 15:42回覆
6樓. lillian
2025/04/03 11:30
瑪莎 能夠如願走完一生嗎?
原本的“草草收場”已經補上“後記”
本來並未補在原文之後
因為顧慮先前讀過的朋友可能不會看到
所以就以“留言回應”的形式處理
但後來又覺得不妥.....
於是就搬回原文末段
朋友若想知道結局
煩請勞駕去重讀 找答案吧 ~
不好意思 謝謝囉!

又:
諸位大家
不吝留言指教
各方高見都有同感
心有戚戚 受教了!
因此必然一一慎重回覆
請給一點點 沉澱的時間
可好?
感激不盡~
謝謝體諒與支持!
5樓. MLIN
2025/04/03 05:23
雖粗鄙,但直白

看多了不少實例,很早便體悟,且提出了看法︰
死人的事,是活人辦理的

所以,生前別有太多的指示、吩咐、交代、遺願……,
讓後人處理上為難,當然這包含經濟上的因素。

若非常在意自己對外來的安排,生前告別式或可考慮,
但我還是認為有點ㄚQ 精神。

先生所言甚是
“生前別有太多的指示、吩咐、交代、遺願……,
讓後人處理上為難,當然這包含經濟上的因素。”
個人極表贊同~

不過 如果自己的經濟能力沒有問題
還是一一交代清楚比較好
免得親人要打爭產官司.....

我有個有錢的同學 常常很自豪地說
她的後事一切都安排妥貼 不用子孫煩惱....
雖然不是生前告別式
但也可讓她無後顧之憂了.....

其實 人死了就解脫了~
其他的儀式 都只是儀式
都不重要了!

不過 是給活著的人看的
給他們一個“心安”與“面子”罷了..... lillian2025/04/04 09:59回覆
4樓. Path Walker
2025/04/02 20:27
偶感

我從純粹的學佛的角度 看待這生死大事

學佛的終極目標 就是修個"好死" 不論年輕還是年老
每個學佛的人 來到這紅塵 都發願能預先修得解脫
就能像弘一大師一樣 最後來個 "悲歡交集" 證明他面對解脫的心情
不顛倒 也無恐懼 也不怕 "死"

平常凡人 當然都有自己的功課 人生的每個階段
從成長 婚姻 家庭 事業各方面

也都有因果 當因緣成熟時
都因 "業力" 做了"選擇" 與 "取捨" 這成就了一生命運的軌跡

不論如何 這部影片在芸芸眾生的紅塵終是個美麗的故事

謝謝您的佳作分享~  辛苦啦~

謝謝先生留言開釋 感激不盡!

佛學博大精深
自知不學無術 所知極其有限
尤其對生死如此嚴肅的議題
更不敢班門弄斧 自曝其短~

不過最近 好像對死亡 略有體會
去年夏天在西藏時 曾無預警的暈倒
很快的又沒有痛苦的醒過來
如果不是太陽穴附近留下一個腫包
還真不知道自己曾經歷過這一幕......
如果當時真的就這樣走了
是不是也算修得一個“好死”呢?

佛家對“死”說是“往生”
也就是說“死“不是人生的結束
無論是往生極樂世界 佛國淨土
或依個人的“業力”“願力”
重返人間行菩薩道.....
都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

換句話說
“死亡”只是人的肉體老化後的淘汰
“生”是“死”的延續
“死”是“生”的轉換....

生與死
都是生命必然的過程
佛子面對“死亡”
應該無所懼 也不懼

要覺知生死 超越生死
活出自在瀟灑 生死自如
對嗎? lillian2025/04/04 09:34回覆
3樓. 小小茉莉
2025/04/02 17:20

死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禁忌的話題 談到這個話題絕對沒辦法輕鬆以對

可憐的窮人 確實很有同感 社會有很多經濟條件不允許的人卑微地活著

不論是病人本身或是家人 都得承受莫大的壓力 辛苦疲累沒有尊嚴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該用甚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死亡 該做甚麼樣的準備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有相知相惜的朋友陪伴走向人生的終點 是幸福的

小小茉莉 婚姻幸福 家庭美滿
待人處世通情達理
又有眾多相知相惜的好朋友~
生活無憂無慮
閒暇之餘 熱愛美食 遊山玩水
到處拍照留下美麗的身影
格子記錄生活點滴
寫來更是洋溢著溫暖舒適的陽光
令人賞心悅目.....
這樣的幸福 真好!

謝謝分享與留言 lillian2025/04/04 08:11回覆
上面的回覆沒有談到文中的生死大事
好樣有點答非所問 文不對題了
其實 那就是看到小小茉莉 最直接的聯想啊!

貧窮與死亡的事 讓人情緒低落
也不想跟善良幸福的小小茉莉有所牽連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反應
特此說明 請千萬不要誤會
以為我不重視 沒讀懂你的留言
好嗎?

再說 小小茉莉說言
無論是對卑微活著的人
對幸福的詮釋 對病人與家屬的關懷
都與我的觀點一致....

謝謝留言分享心情
感激不盡! lillian2025/04/04 10:2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