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有風的暖陽天~
流蘇的芳華已逝 卻依舊風韻猶存的輕盈搖擺著
潔白纖細的花瓣如雨 隨風飄落
滑過髮梢 面頰 肩臂 最終鋪在綠色的草地上......
這樣情境下的流蘇雨 有點淡淡清香的流蘇雨
呈現了另一種春天的可愛表情.....
這個春天 世界動盪不安 接二連三的傳出不幸的災難
好像美好的日子走到盡頭 再也回不去了
但凡是正常人 心情都好不起來~
當然我是平凡的正常人 心情不好在所難免.....
也只有走到戶外活動筋骨 到處拍照時
寄情欣欣向榮的草木花樹時
無形的精神壓力 才得以暫時獲得撫慰與紓解.......
雖然日前多次用過流蘇的照片
但由於今年的流蘇 實在開得太美了
無論晴天或陰雨 早上或黃昏 都各有不同的風情.....
那天走去國父紀念館
原以為流蘇花期的盛況已過 只想彎過去憑弔一番
沒想到 白色的流蘇還是染遍樹梢
當習習涼風吹過 花瓣如雨般輕輕飄落
於是草地 猶如舖上一片潔白的雪花.....
站在流蘇樹下 感受到花瓣打落在髮梢
打落在面頰 輕輕飄在肩背 再順滑落在腳邊.....
花瓣與葉子的清香 浸潤在空氣中
不用深呼吸 就自然分享到那種天然的幽幽芬芳
感受到喜悅的正能量.....
頓時恍若遠颺紅塵 置身忘憂谷中......
這種淋著流蘇花雨的欣喜
若比浪漫的櫻花雨 似有過之無不及啊!
難得有這層因緣與歡喜 自然不能獨享
今天就再用流蘇作為主題
介紹近日讀的 幾篇有關弘一大師的文章吧~
開始寫的時候 想到的標題是:
“真的藝術 不限於詩不限於畫......就在生活中~
那是讀夏丏尊先生的“平屋雜文”其中
在寧波與弘一法師會晤的回憶紀錄 最直接的讀後感~
經推敲後 似有不食人間煙火之嫌
且沒有點出主題出處 說服力明顯薄弱不足.....
便捨棄不用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
夏丏尊先生與弘一大師 私交甚篤 情同手足
也知道他提過 大師的出家與他有關
而弘一法師自己也說過:
“我的出家 大半由於夏居士的助緣 此恩永不能忘”等等
後來夏先生見弘一受戒清修 受難受苦多所不忍
一度感到十分懊惱自責......
但是在“平屋雜文”中
夏丏尊描述他見到弘一大師的情景
開始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才對昔日好友李叔同的出家 釋懷了!
話說民國14年的夏天 夏丏尊在浙江寧波第四中學任教
得知弘一法師掛塔於七塔寺
他迫不及待地前去拜會........
這段紀錄文字生動 娓娓道來 個人甚是感動喜歡
讀過的人 應該不多吧?
特節錄部分 與有緣人分享 如下:
~雲水堂住了四五十個遊方僧人
統艙式的兩層床舖 弘一法師睡在下層
見了夏丏尊就微笑招呼
兩人在廊下板凳上坐著交談起來.....
“到寧波三日了 前兩日是住在旅館裡的~”
“那家旅館不十分清爽吧?”
“很好!臭蟲也不多 不過兩三隻 主人待我非常客氣呢!”
他又和我說了些輪船統艙怎樣待他和善~
在此地掛褡怎樣舒服等等的話....我惘然了
繼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馬湖去小住幾日
他初說再看機會 及我堅請 他也就欣然答應.....
行李很是簡單 鋪蓋竟是用破舊的蓆子包的
到了白馬湖後 在春社裡替他打掃了房間
他就自己打開鋪蓋 先把那破舊的蓆子鄭重的鋪在床上
攤開了被 再把衣服捲了幾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邊洗面去~
“這毛巾太破了 替你換一條好嗎?”
我忍不住了~
“那裡!還好用的 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毛巾珍重地張開來給我看
表示還不十分破舊.....
他是過午不食的了
第二日未到午 我送了飯和兩碗素菜去
他堅說只要一碗~
我勉強再加了一碗 坐在他旁邊陪他
碗裡所有的 原只是些萊菔 白菜之類
可是在他卻幾乎是山珍海味一般 喜悅地把飯划入口裡
鄭重地用筷子夾起一塊萊菔來的 那種了不得的神情
我見了幾乎要流下歡喜慚愧之淚了.....
在他 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
一切都好 小旅館好 統艙好 掛褡好 破舊的蓆子好
白菜好 萊菔好 破舊的毛巾好.....
鹹苦的蔬菜好 走路好......什麼都有味 什麼都了不得!
※ ※ ※ ※
“我見了幾乎要流下歡喜慚愧之淚了.....”
對夏丏尊先生這句話 深有所感
因為反覆讀這段文字 我都是流著“歡喜慚愧的”眼淚啊!
附帶說明~
萊菔=蘿蔔
這是何等的風光啊!
宗教上的話且不說 瑣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
不是所謂生活的藝術化了嗎?
人家說他在受苦 我卻要說他是享樂。
當我見他吃萊菔 白菜時那種愉悅的光景
我想:萊菔、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
怕只有他才能如實嘗得了。
對於一切事物不為因襲的成見所縛,
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如實觀照領略,
這才是真解脫、真享樂。
以上的文字 是夏先生陪弘一大師吃飯的感想~
接下來 他又說:
藝術的生活 原是觀照享樂的生活
在這一點上 藝術和宗教實有同一的歸趨......
真的藝術不限在詩裡 也不限在畫裡
到處都有 隨時可得......
只要對於日常生活有觀照玩味的能力
無論誰何 都能有權去享受藝術之神的恩寵.......
與和尚數日相聚 深深地感到這點
自憐囫圇吞棗地過了大半生
平日吃飯著衣 何曾嘗到過真的滋味!
乘船坐車 看山行路 何曾領略到真的情景!
雖然願從今留意 但是去日苦多
又因自幼未曾受過好好的藝術教養
即使自己有這個心 何嘗有十分把握? 言之憮然
後來夏丏尊先生與弘一法師 各自在不同的領域前行
奉獻出眾才智 都立下令人尊崇的地位
平日他們很少接觸
但是彼此心靈交融 友誼長存~
弘一大師臨終前
由性常法師寄給夏丏尊先生的遺偈 :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 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兩人君子情誼 自然流露 不言而喻......
後來弘一大師雲遊四方 到各地寺院弘法講經
他在溫州慶福寺閉關靜修時
整理出“四分律”編寫了“四分律戒相表記”並作序
此乃一部獨步千古的佛學巨作 永遠流傳後世
也是他在佛門中最大的貢獻
弘一法師晚年住在泉州的溫陵養老院直至圓寂
他是國內外著名的一代高僧
佛教界 奉為中國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1942年的初秋 弘一大師摒棄事務
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離世前不久 大師凝聚一生的心境 寫下“悲欣交集”四字
數日後 又在後面寫下“見觀經”三個小字
這便成了大師最後的遺墨
也是大師留給世人最悲切的叮囑~
通常人們提到大師最後的遺墨
都說是“悲欣交集”四字 極少說是七字的
即便有 也很少對那三個小字 做特別的註解.....
事實上 他的態度很明顯
就是怕“悲欣交集”的原意若不明示 可能會被誤解了
才又補上“見觀經”三個字以表自心~
換言之
“觀經”是他想要表達的核心意義與價值~
是大師一生的信仰歸宿
也因為有了大師冥加護佑 那被遺忘的三個字
得以另一種更深刻 更直接的方式彰顯....
那麼“觀經”又是一部什麼經呢?
福建泉州清源山彌陀巖 弘一大師遺墨刻石
走過絢麗多彩上半生的李叔同
1928年的初夏 已是出家十年的弘一大師
他在一個陽光和煦日子 從杭州要趕赴廈門的途中
邂逅一個被刺桐花海擁抱的石頭城~泉州
這個城裡純樸的人 又有著刺桐花般燦爛的笑容
弘一大師駐足凝視
這一停 就留了下來 沒有再離開過.....
泉州 素有“此地古稱佛國 滿街都是聖人”的美譽
弘一大師在此14年 留下無數弘法足跡
還有無盡的住世珍寶~
清源山是佛教聖地 有“第一山”美譽
峭立的絕壁上 參天的古木竹林間 留下高僧弘法的足跡
清幽空靈的修竹深處 矗立著莊嚴的佛像
猶如人間仙境一般.....
而“悲欣交集”的刻石就是在這裡的彌陀巖
與大師的舍利塔相對而望~
這座舍利塔 在文革時已被摧毀了
根據妙蓮法師在接受專訪時的一段文字記載
是這樣描述的.....
事畢後,我奉舍利及碎骨炭灰回開元寺自己房中
於百日內常念地藏菩薩
遂於碎骨炭灰內揀得舍利約一千八百餘顆 舍利塊五~六百顆
本擬照像並做銅版 但當時本省無法可制
又照相要價非常高 無人負擔 故暫作罷
從57年3月至68年5月 建造大師塔墓時
將所有舍利子 舍利塊 骨灰都收藏入塔墓中
“文革”大劫時 塔被破壞
舍利子 舍利塊 骨灰全被盜走了......
而妙蓮法師 是弘一大師指定 全權料理身後事的弟子
並將親筆寫好的遺囑交給他~
“余於未命終前 臨命終時 以及命終後
皆托妙蓮師一人負責 他人無論何人不得干預”
在圓寂前 弘一大師曾鄭重叮嚀弟子妙蓮法師
幾件有關準備助念的交待
首先提到的 是:
“當此誦經之際 若見予眼中流淚 此乃悲欣交集所感
非是他故 不可誤會”
果然 當助念的人齊聲念到“普利一切諸含識”時
弘一大師的眼眶流下了淚水.....
又說:
“入龕時不必穿好衣服 只穿舊短褲 以遮下根即巳.....”
並特別囑咐妙蓮法師~
在未裝龕以前 不須移動 仍舊安臥床上
如巳裝龕 即可移去承天寺
去時將常用之四個小碗帶去 墊龕四腳
盛滿水 以免螞蟻嗅味走上 致焚化時損害螞蟻生命
汝須逐日將墊龕腳小碗之水加滿
為恐水乾去 又引起螞蟻嗅味上來故.......
以上記述的文字
是節錄自妙蓮法師的一篇專訪
https://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8.html
以戒為師~
妙蓮法師所知道的弘一大師
文中詳述了弘一大師生活上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他嚴於律己 寬於待人
用身教代替言教
他說 學戒律的須要“律己”不要“律人”
他對弟子妙蓮法師說
“應看一切人皆是菩薩 唯我自己是凡夫”
還語重心長地說“要看自己 是擦桌子的布......”
“只管自己 不管別人”
以期達到“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的境界~
下面的文字 是釋佛欣法師的大作
~“悲欣交集見彌陀”中最後一段
是討論“悲欣交集”的文章中 最完整易懂的詮釋~
不敢掠美 剽竊抄襲 原文節錄如下:
弘一大師經歷了最絢麗多彩的一生
成為律宗一代中興祖師
持戒精嚴 然而卻在晚年寫下內心最真實的獨白:
“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 一天比一天墮落
身體雖然不是禽獸 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
我自從出家以後
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 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
一直到現在 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
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正因如此 他一直視自己為下品下生之機
在人生最後的時刻 一心念佛 得見阿彌陀佛之示現
於是悲欣交集 落下淚水~
也許這正是深切認識到了凡夫之罪惡如斯 常沒流轉
但阿彌陀佛大悲無倦 十劫等待 主動 平等 無條件救度一切眾生
因此才寫下了“悲欣交集”
最後又添上“見觀經”表達自心 以示後人
《觀經》中 下品下生之眾生
一生造罪五逆十惡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十聲稱佛 當下蒙佛接引 往生極樂
而且一部《觀經》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才是弘一大師暗合道法 留給世人最深切的付囑
因此 彌陀巖石壁上“悲欣交集”的旨趣
正在於石室中佇立來迎的阿彌陀佛
但願那些走進巖穴 禮拜彌陀的人們
能體悟人生之悲欣交集 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
也願 那些體悟人生悲欣交集的人們
亦能遇見彌陀 走進極樂的淨土......
阿彌陀佛!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皓呆土豆2025/04/19 18:13我也囫圇吞棗大半生 ,想來慚愧 ~謝謝分享與留言 早安!
有感於夏先生所言~
“雖然願從今留意 但是去日苦多.....”
“即使自己有這個心 何嘗有十分把握? ”
只好盡力而為吧!
祝福
賢伉儷
假日平安愉快 lillian 於 2025/04/20 08:15回覆 - 2樓. 繽紛2025/04/19 17:38
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人生課業。
流蘇亦復如是,春天來了,它即要披著滿枝枒的雪白站上枝頭樹梢。
迎唱著對季節的讚頌,為這個愁苦世間添一抹靜美,輕撫世人的眼底憂鬱,在心田植入一絲欣喜。
曲目結束,它亦要走下舞台,徒留一地雪白,化為春泥,進入下一個輪迴。
從流蘇轉折進入到弘一大師的修持,似乎這世間都是環環相扣,互相有所隱喻。
您讓我知曉了更多的弘一大師的生平見聞,不再囿限於祂出家前的詩畫書曲才華,及斷然捨下的兒女情長。
我沒有慧根,還無法領略祂的境界於一二,但祂成為了內心前進的燈塔,指引我人生的方向。
感謝您的文字,今日收穫頗多,如用衣角兜滿了流蘇落花,芳香撲鼻。
繽紛早安!
謝謝如此真誠費神的回應拙作
讀著讀著~ 眼眶都濕潤起來.....
一般人都喜歡傳頌弘一大師的前半生
他的多姿多采 多才多藝.....
也因此而忽略了他在佛學上的修持和貢獻
因為學淺 怕說不清.....
但知道 當年弘一大師
曾創辦過“佛教養正院”學校
對佛僧培育和佛學院的學制
有重大的影響與貢獻.....
文中所提的夏丏尊先生
是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
是李叔同的同事與好友
妙蓮法師則是弘一大師最信賴的弟子
這兩位說的故事
應可概括他高風亮節的一生了....
謝謝繽紛
假日平安吉祥
阿彌陀佛
合十 lillian 於 2025/04/20 08:20回覆 - 1樓. 米若絲2025/04/18 18:48<平日吃飯著衣,何曾嘗到過真的滋味,> 這句話真令人慚愧,
沒你解說,不知有<見觀經>。先生早安!
我讀那段文字 也深有所感
因而落下“歡喜慚愧的眼淚”.....
“見觀經”三個小字
以前也沒有留意到
因為論證“悲欣交集”的文章中
也很少有人提及之故吧~
最近因為讀了夏丏尊那篇雜文
深受感動 才去追查相關的資訊
進而發現弘一大師在佛學與生活上
都有了不得的修養與貢獻....
與過去廣為流傳的
他在虎跑寺拒見妻子等等
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所以本文才未提他的紅塵俗事啊~
謝謝分享
周末假日
平安愉快 lillian 於 2025/04/19 06:5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