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漢寶德的《透視建築》
2025/09/12 05:23
瀏覽4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漢寶德的《透視建築》
書名:透視建築
作者:漢寶德
攝影:黃健敏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02/11
本書內容包含四十九篇單元,各自獨立又有呼應之處。作者先從建築的本質出發,討論現代建築究竟是藝術,還是技術。不論我們欣賞的是摩天大樓還是傳統平房,都代表著人們對普世價值及征服自然的心理依戀;而在不同時代,用不同技術,做出不同形式的建築。書中另一個主角,即是建築的當事人─建築師與業主(民眾)。建築師除了須具備專業知識外,在妥協折衝與創新突破之間,上焉者經過一番努力,或許能一舉成名、獨樹一格;等其次者,則操弄絢麗元素,自娛娛人;下焉者就只有在業主面前唯唯諾諾了。現在即使有了高科技電腦,對建築與生活形態缺少精神內涵的建築師,縱使作品外觀再怎麼吸引人,終究缺乏建築最重要的「靈魂」。
【Excerpt】
〈跟著感覺走〉
如果容我建議,我會把建築第四要素改為感覺。在我看來,象徵太深奧了,想像力太奥妙了。
去年,看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法國國家收藏的當代家具的消息,就麻煩黃才郎館長安排了一次參觀。經過解説,使我對近若干年來的「後現代」設計多了一層體會。
記得在一九八〇年代,推動「後現代」建築最力的查理·金克斯(Charles Jencks),曾對建築的內涵重新加以定義。西方人自羅馬時代以來就把建築的要義定為「合用、牢固、美觀」。自羅馬帝國到二次大戰勝利,一千多年,建築家總是環繞著這三個名詞做文章。金克斯認為,到今天,只是合用牢固、美觀已經不夠了,要加一個「象徵」。象徵指的是含意。他認為好看、好用是不成的,要有意義;而且意指些甚麼,要講得清清楚楚。
今天看來,金克斯雖是後現代理論的泰斗,但他講理講得太多了,仍然不脱現代主義的積習。其實後現代並不需要擴大理論基礎。真正的後現代主義者就應該把理字丟掉。
現代主義的核心是科學,科學來自理性,是文明的基礎,現代主義的精神在世上已流傳了近兩千年。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類的感性開始覺醒,而感性的基礎是開放,是自由。所以一方面科學技術正快速的發展,核能成為重要的能源,人類登上月球,向宇宙探索;另一方面則在心理上反抗科學的獨斷,抵制技術霸權對人類自由的限制。因此文化人開始清算理性與光明,找回神祕與黑暗,希望回到感性的母胎裡。
金克斯用象徵來解釋後現代心靈的需要,其實是不夠的。想在建築的三要素外,外加新要素,絕不是所謂象徵,也許會是想像力吧!今天人類已經把想像力視為最重要的資產,其超越常識與理性之上。如果容我建議,我會把建築第四要素改為感覺。在我看來,象徵太深奧了,想像力太奧妙了。既然今天的人都喜歡跟著感覺走,那感覺應是人人都具備的官能吧!
老實説,象徵對於建築家來説也許是嚴肅的、深刻的,對於一般大眾,由於習慣的是古老建築語彙,像現代主義的簡約風,看上去就不免輕率、逗趣;但這種「象徵」用得過分,還有點暴發戶味道,反而有缺乏想像力的嫌疑。難怪近十幾年來,設計界不再流行「象徵」,而向想像力的開發前進中。
跟著感覺走的新設計與後現代的象徵派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後者偏重裝飾,其本體仍然是現代主義的;也就是説,形狀也許老氣橫秋,但是用起來與理性的設計沒有什麼兩樣。而感覺派的後現代,則著重想像力的表現,好不好用也不在乎了。這才是真的耍得開呢!
我在北美館的展覽中看到的設計裡,有一個作品是抽屉櫃,是把大小、寬窄、厚薄不一的抽屉盒,連同一個電視機,用一根帶子綁在一起。來表達雜亂堆積的觀念。它不像家具,更像一個裝置藝術品。在我推想,這些抽屉也許勉強可以使用,但因歪斜,不會很合用。在這件作品裡,合用、牢固、美觀都不重要了,感覺才重要!
一位名為阿拉德(Ron Arad)的設計師,設計了一種書架,命名為書蟲。他用曲線代表蟲子的形象,以螺線的形狀固定在牆上,然後按不同的角度做些隔板,用以置書。這樣豐富的想像力,這樣鋭敏的感覺,實在太可愛了。我恨不能也在自己書房的牆上安裝一具呢!但是唯一的問題是這個書架放不了幾本書,更可能放不下比較大的書,就算放上去,也不容易取出來。
後現代予人的感覺就是真好玩!丟棄了象徵主義的造型,大家開心的玩吧!這是富裕時代,公子哥兒的設計觀。可是在台灣的我們真有玩開的心情與本錢嗎?這也許就是後現代設計在台灣呈現出模糊面貌的原因吧!
(原文發表於2001.8.20)
〈鹿橋的方圓之間〉
吳先生去世,
使我感到某種失落。
今天的世界到那裡去找一位自空間觀尋求文化精神的學者呢?
報上説,吳訥遜(鹿橋)先生去世了。對於《未央歌》的廣大讀者群來說,是一位受大眾敬愛的文學家走進歷史,可是我對這位「延陵乙園」的主人,卻另有一番懷念。因為他是一位天生的建築家。
我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是在一九六〇年代,初到東海大學任教時。東海建築系創系的陳其寬先生是他的好朋友,曾不時提到他的言行。吳先生讚賞陳其寬的繪畫,並為文推介,對現代中國畫的前景有獨特的看法。我到東海後,辦建築雙月刊,曾寫過討論中國古建築史的文章,他透過陳先生看到,但沒有表示意見。後來他出版了《中國與印度建築》,陳先生希望我在建築雙月刊上寫一篇介紹的文章。我年輕時為文特別喜歡批評,陳先生還委婉的告訴我,不要老看人家的缺點。我寫了一篇頗為正面的評介,不是因為陳先生的話,而是因為吳先生的觀點確實有發人深省之處。
那本書篇幅很少,文字不多,全是圖樣與照片。正因為如此,吳先生的寫法是很思想性的,沒有介紹建築的細節。他把印度的空間觀以圓來表示,圓象天,是出世的。把中國建築的空間以方來表示,方象地,是入世的。雖然有些過度簡化,但是以圓與方來理解兩個文化的特質,確實把空間上推到思想的層次。其實他不只視印度空間文化為圓,也把來自印度的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乃至古中國對天道的觀念,綜合的視為圖形。所以他把傳統中國士人的生命觀用八個字來表示,那就是「天人之際,方圓之間」。這樣的體會,透徹的表達了中國士人的理想。所以他在耶魯大學附近山邊建造他自己的住處時,就在這八個字之後加上住處的名稱「延陵乙園」。
後來我到哈佛大學讀書,於一九六五年結婚,乘蜜月旅行之便,途經耶魯大學,到「延陵乙園」訪問了吳先生。他的住宅簡單樸實,以美國的標準是很小的,是他自己所建造。據他説,他先建一小屋,當孩子來了,有空間之需要,再在小屋之外緣建一較大之屋,像脱殼一樣,對於建築,他有奇妙的生命觀。詳細情形,可能要看《延陵乙園》一書的內容了。他的園很大,是利用山邊原有的石頭與樹木,略加清理而成。不做假,但有野趣。有點近似唐人柳宗元文章中的園子。吳先生與夫人親切接待,令人感到長者的風範。
可是當時的耶魯大學是美國名校中對教授要求最嚴格的。鹿橋先生悠遊林下,以詩文自娛,為人風趣,言談多犀語,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中國藝術史,早已名聞天下。然而他就是沒有美國學者那種翻遍資料,寫出厚厚一本書,卻讀來乏味的興趣。因此該校不接納薄薄的《中國與印度建築》可以升等為正教授。他是正宗的中國讀書人,讀書與著述是增進人生的智慧,不是增加人生的負擔。
不久後聽説他被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禮聘去擔任講座教授。他的智慧仍廣為學生所崇拜。若干年後,我應邀到聖路易參加一次討論會,遇到吳先生,他風采依舊。我問起延陵乙園,他説並沒有出讓。等退休後,還會回去康州,重整該園。中國時報刊登《人子》的那段時期,他比較常來台灣,但因種種原因,都沒有見面的機會。
在楚戈兄的著作中,對天圓地方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一種誤解,中國人不至於會無知到把大地看成方形。楚戈這樣説,是因為我把鹿橋先生的方圓説視為中國人空間文化的智慧,曾在文章中借用並加引申。其實吳先生與我都沒有認定中國人對大地這樣無知。這是自遠古傳下來的概念,轉變為人生的體悟,它不是科學,是思想。
吳先生去世,使我感到某種失落。今天的世界到那裡去找一位自空間觀尋求文化精神的學者呢?
(原文發表於2002.4.1)
書名:透視建築
作者:漢寶德
攝影:黃健敏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02/11
本書內容包含四十九篇單元,各自獨立又有呼應之處。作者先從建築的本質出發,討論現代建築究竟是藝術,還是技術。不論我們欣賞的是摩天大樓還是傳統平房,都代表著人們對普世價值及征服自然的心理依戀;而在不同時代,用不同技術,做出不同形式的建築。書中另一個主角,即是建築的當事人─建築師與業主(民眾)。建築師除了須具備專業知識外,在妥協折衝與創新突破之間,上焉者經過一番努力,或許能一舉成名、獨樹一格;等其次者,則操弄絢麗元素,自娛娛人;下焉者就只有在業主面前唯唯諾諾了。現在即使有了高科技電腦,對建築與生活形態缺少精神內涵的建築師,縱使作品外觀再怎麼吸引人,終究缺乏建築最重要的「靈魂」。
【Excerpt】
〈跟著感覺走〉
如果容我建議,我會把建築第四要素改為感覺。在我看來,象徵太深奧了,想像力太奥妙了。
去年,看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法國國家收藏的當代家具的消息,就麻煩黃才郎館長安排了一次參觀。經過解説,使我對近若干年來的「後現代」設計多了一層體會。
記得在一九八〇年代,推動「後現代」建築最力的查理·金克斯(Charles Jencks),曾對建築的內涵重新加以定義。西方人自羅馬時代以來就把建築的要義定為「合用、牢固、美觀」。自羅馬帝國到二次大戰勝利,一千多年,建築家總是環繞著這三個名詞做文章。金克斯認為,到今天,只是合用牢固、美觀已經不夠了,要加一個「象徵」。象徵指的是含意。他認為好看、好用是不成的,要有意義;而且意指些甚麼,要講得清清楚楚。
今天看來,金克斯雖是後現代理論的泰斗,但他講理講得太多了,仍然不脱現代主義的積習。其實後現代並不需要擴大理論基礎。真正的後現代主義者就應該把理字丟掉。
現代主義的核心是科學,科學來自理性,是文明的基礎,現代主義的精神在世上已流傳了近兩千年。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類的感性開始覺醒,而感性的基礎是開放,是自由。所以一方面科學技術正快速的發展,核能成為重要的能源,人類登上月球,向宇宙探索;另一方面則在心理上反抗科學的獨斷,抵制技術霸權對人類自由的限制。因此文化人開始清算理性與光明,找回神祕與黑暗,希望回到感性的母胎裡。
金克斯用象徵來解釋後現代心靈的需要,其實是不夠的。想在建築的三要素外,外加新要素,絕不是所謂象徵,也許會是想像力吧!今天人類已經把想像力視為最重要的資產,其超越常識與理性之上。如果容我建議,我會把建築第四要素改為感覺。在我看來,象徵太深奧了,想像力太奧妙了。既然今天的人都喜歡跟著感覺走,那感覺應是人人都具備的官能吧!
老實説,象徵對於建築家來説也許是嚴肅的、深刻的,對於一般大眾,由於習慣的是古老建築語彙,像現代主義的簡約風,看上去就不免輕率、逗趣;但這種「象徵」用得過分,還有點暴發戶味道,反而有缺乏想像力的嫌疑。難怪近十幾年來,設計界不再流行「象徵」,而向想像力的開發前進中。
跟著感覺走的新設計與後現代的象徵派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後者偏重裝飾,其本體仍然是現代主義的;也就是説,形狀也許老氣橫秋,但是用起來與理性的設計沒有什麼兩樣。而感覺派的後現代,則著重想像力的表現,好不好用也不在乎了。這才是真的耍得開呢!
我在北美館的展覽中看到的設計裡,有一個作品是抽屉櫃,是把大小、寬窄、厚薄不一的抽屉盒,連同一個電視機,用一根帶子綁在一起。來表達雜亂堆積的觀念。它不像家具,更像一個裝置藝術品。在我推想,這些抽屉也許勉強可以使用,但因歪斜,不會很合用。在這件作品裡,合用、牢固、美觀都不重要了,感覺才重要!
一位名為阿拉德(Ron Arad)的設計師,設計了一種書架,命名為書蟲。他用曲線代表蟲子的形象,以螺線的形狀固定在牆上,然後按不同的角度做些隔板,用以置書。這樣豐富的想像力,這樣鋭敏的感覺,實在太可愛了。我恨不能也在自己書房的牆上安裝一具呢!但是唯一的問題是這個書架放不了幾本書,更可能放不下比較大的書,就算放上去,也不容易取出來。
後現代予人的感覺就是真好玩!丟棄了象徵主義的造型,大家開心的玩吧!這是富裕時代,公子哥兒的設計觀。可是在台灣的我們真有玩開的心情與本錢嗎?這也許就是後現代設計在台灣呈現出模糊面貌的原因吧!
(原文發表於2001.8.20)
〈鹿橋的方圓之間〉
吳先生去世,
使我感到某種失落。
今天的世界到那裡去找一位自空間觀尋求文化精神的學者呢?
報上説,吳訥遜(鹿橋)先生去世了。對於《未央歌》的廣大讀者群來說,是一位受大眾敬愛的文學家走進歷史,可是我對這位「延陵乙園」的主人,卻另有一番懷念。因為他是一位天生的建築家。
我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是在一九六〇年代,初到東海大學任教時。東海建築系創系的陳其寬先生是他的好朋友,曾不時提到他的言行。吳先生讚賞陳其寬的繪畫,並為文推介,對現代中國畫的前景有獨特的看法。我到東海後,辦建築雙月刊,曾寫過討論中國古建築史的文章,他透過陳先生看到,但沒有表示意見。後來他出版了《中國與印度建築》,陳先生希望我在建築雙月刊上寫一篇介紹的文章。我年輕時為文特別喜歡批評,陳先生還委婉的告訴我,不要老看人家的缺點。我寫了一篇頗為正面的評介,不是因為陳先生的話,而是因為吳先生的觀點確實有發人深省之處。
那本書篇幅很少,文字不多,全是圖樣與照片。正因為如此,吳先生的寫法是很思想性的,沒有介紹建築的細節。他把印度的空間觀以圓來表示,圓象天,是出世的。把中國建築的空間以方來表示,方象地,是入世的。雖然有些過度簡化,但是以圓與方來理解兩個文化的特質,確實把空間上推到思想的層次。其實他不只視印度空間文化為圓,也把來自印度的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乃至古中國對天道的觀念,綜合的視為圖形。所以他把傳統中國士人的生命觀用八個字來表示,那就是「天人之際,方圓之間」。這樣的體會,透徹的表達了中國士人的理想。所以他在耶魯大學附近山邊建造他自己的住處時,就在這八個字之後加上住處的名稱「延陵乙園」。
後來我到哈佛大學讀書,於一九六五年結婚,乘蜜月旅行之便,途經耶魯大學,到「延陵乙園」訪問了吳先生。他的住宅簡單樸實,以美國的標準是很小的,是他自己所建造。據他説,他先建一小屋,當孩子來了,有空間之需要,再在小屋之外緣建一較大之屋,像脱殼一樣,對於建築,他有奇妙的生命觀。詳細情形,可能要看《延陵乙園》一書的內容了。他的園很大,是利用山邊原有的石頭與樹木,略加清理而成。不做假,但有野趣。有點近似唐人柳宗元文章中的園子。吳先生與夫人親切接待,令人感到長者的風範。
可是當時的耶魯大學是美國名校中對教授要求最嚴格的。鹿橋先生悠遊林下,以詩文自娛,為人風趣,言談多犀語,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中國藝術史,早已名聞天下。然而他就是沒有美國學者那種翻遍資料,寫出厚厚一本書,卻讀來乏味的興趣。因此該校不接納薄薄的《中國與印度建築》可以升等為正教授。他是正宗的中國讀書人,讀書與著述是增進人生的智慧,不是增加人生的負擔。
不久後聽説他被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禮聘去擔任講座教授。他的智慧仍廣為學生所崇拜。若干年後,我應邀到聖路易參加一次討論會,遇到吳先生,他風采依舊。我問起延陵乙園,他説並沒有出讓。等退休後,還會回去康州,重整該園。中國時報刊登《人子》的那段時期,他比較常來台灣,但因種種原因,都沒有見面的機會。
在楚戈兄的著作中,對天圓地方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一種誤解,中國人不至於會無知到把大地看成方形。楚戈這樣説,是因為我把鹿橋先生的方圓説視為中國人空間文化的智慧,曾在文章中借用並加引申。其實吳先生與我都沒有認定中國人對大地這樣無知。這是自遠古傳下來的概念,轉變為人生的體悟,它不是科學,是思想。
吳先生去世,使我感到某種失落。今天的世界到那裡去找一位自空間觀尋求文化精神的學者呢?
(原文發表於2002.4.1)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