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與英雄崇拜》-2
2025/02/14 05:35
瀏覽223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Excerpt: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與英雄崇拜》-2
在〈作為詩人的英雄〉這個章節,卡萊爾以但丁和莎士比亞為例,提出相當深入且觀點獨特的剖析,以下挑選但丁的相關部分摘要分享。
書名:英雄與英雄崇拜
On Heroes, Hero-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
作者:湯瑪斯·卡萊爾
原文作者:Thomas Carlyle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0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620
內容簡介
本書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湯瑪斯‧卡萊爾於1840年的講座內容。卡萊爾將「英雄」定義為有能力將神的旨意傳遞予世人之人,他認為,聰慧、新穎、魅力等外在標籤,並不是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的特質,而是有著對存在之洞察、對信仰之忠誠──「真誠」才是英雄的首要特質。
卡萊爾對英雄的論述,被認為是偉人史觀的有力表述,甚至影響了尼采後來發展出的「超人」概念。儘管他認為英雄應該受到尊敬,認為世界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英雄史,但事實上,卡萊爾亟欲告訴世人的是莫忘內心的信仰與真誠,他所期望的並不只是人們對英雄的景仰,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潛力能成為英雄──而那將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世界,一個充滿正直與真誠的世界。
【Excerpt】
〈作為詩人的英雄〉
——但丁、莎士比亞
……
評論但丁和其著作的文章不勝枚舉,但整體而言成效不佳。他的傳記已經失傳,再也找不回來了。他活著時無人聞問、四處流浪、滿懷悲傷,因此對他的記載不多,且經過這麼久,大部分已經失落。自他封筆、與世長辭至今,已經五個世紀過去。雖然有那麼多評論,我們對他的認識主要還是得靠那本書。那本書——或許可以加上一般認為是喬托(Giotto di Bondone)所繪的肖像,看著那幅肖像,不管繪者是誰,你會不由得認為那是如實臨摹。對我來說那是一張最動人的臉孔,或許是我見過所有臉孔中最動人的。孤獨地在那裡,彷彿繪於一片虛空,只有簡單的月桂枝葉纏繞著,那不死的哀傷和苦痛,人盡皆知,也是不朽的成就——意義深遠地刻畫了但丁的生平!我覺得那是寫實畫所畫過最哀傷的臉孔,一張悲切、心痛的臉。溫柔、親切、宛如孩子的和善情感構成那張臉的基礎,偏偏這些又凝結成鮮明的矛盾,凝結成克制、孤立、驕傲而絕望的痛苦。一個溫柔、飄渺的靈魂如此嚴肅、堅決、倔強又銳利地向外望,彷彿從厚冰的監牢中向外望!而這也是沉默的痛,沉默、輕蔑的痛:抿著嘴唇,像神一般鄙視侵蝕他心靈的東西——彷彿那是卑鄙、了無意義的東西,彷彿被那股力量折磨、勒殺的他,比那東西更強大。他在強烈抗議這個世界,一輩子與這世界奮戰到底,不屈不降。情感全都轉化為憤慨:無法平息的憤慨,緩慢的、平和的,沉默的,像神的憤慨!那隻眼也是,它看似詫異地向外望,像在詢問,這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這就是但丁,他就是這個樣子,這個「十個沉默世紀的聲音」,向我們唱出「他神祕、深不可測之歌。」
我們對但丁生平所知極為有限,但與那幅畫和那本書相應。他在一二六五年出生於佛羅倫斯上層階級,他所受的教育是當時最好的教育:學院派的神學、亞里斯多德的邏輯、一些拉丁文經典―對於事物某些領域不算無足輕重的洞見——而但丁,憑藉著誠摯而聰穎的天性,我們無須懷疑,所有具學習價值的事物,他一定學得比多數人好。他培養出十分敏銳的理解力,這是他從那些學究身上努力實現的最好教育成果。周遭的學識,他瞭若指掌,但在那個時代,沒有印刷書籍或自由交流,他不可能確切了解遠方的事物:小而明亮的光,清楚照亮了旁邊的一切,但映在遙遠的東西上,就突然變成獨特的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這是但丁從學校學到的。至於人生,他則經歷了尋常的命運:曾兩度從軍為佛羅倫斯出戰;曾出使外邦;三十五歲時因才德兼備升任佛羅倫斯最高行政委員之一。他童年時期遇過一位漂亮的女孩貝緹麗彩·波蒂納里(Beatrice Portinari),年紀和家世與他相仿,長大後偶爾碰見她,與她保持遠距聯繫。所有讀者都知道他對此事優美動人的記述,之後兩人分別,她嫁給別人,不久即香消玉殞。她在但丁的詩中占有極大分量,似乎也是他生命的重要人物。在所有人裡面,彷彿只有她是他全心全意愛過的,雖然她不在身邊,且最後在朦朧的永恆中與他天人永隔。她死了;但丁自己也結了婚;但他的婚姻似乎不幸福,一點也不幸福。我想,這位嚴厲、認真的男人,敏感又容易激動,要讓他快樂並不容易。
對於但丁的不幸際遇,我們沒什麼好抱怨的:要是一切稱心如意,他可能會當上佛羅倫斯的執政官、總督之類,受鄰人愛戴——於是世界就會失去世人說過或唱過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佛羅倫斯可能擁有一位傑出的大市長,而沉默的十個世紀會繼續悄然無聲,再十個(因為一定會有超過十個)聆聽的世紀沒有《神曲》(Divina Commedia)可聽!我們沒什麼好抱怨的。這位但丁被指派了更崇高的命運,而他,就像走向死亡和十字架受難的人一般掙扎,不由自主地履行了命運。給他選擇幸福的機會!他並不比我們清楚,何謂真正的幸福,何謂真正的不幸。
……
我認為但丁的詩是一首歌:稱它作「神秘、深不可測之歌」的是蒂克(Johann Ludwig Tieck);而這正是它的特色。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某處的評論非常精闢:每當你發現一個句子的詞語有音樂性,字裡行間有真正的韻律和旋律,那它一定也有深刻、適切的意義。因為身體和靈魂,文字和概念,在這裡會莫名並轡而行。歌,我們之前說過,是「語言的英雄」!所有古老的詩,不論荷馬或其他人的詩,都是名副其實的歌。我認為,嚴格來說,所有好詩都是歌;而不能吟唱的作品都不能算是詩,只是塞進韻文裡的散文——多數情況下既大大傷害了語法,也帶給讀者大大的痛苦!我們想了解的是這個人的思想,如果他有的話:如果他可以平鋪直敘說出來,為什麼要扭曲成韻文?唯有在他的心完全陷入旋律的熱情時,唯有他的音調,根據柯勒律治的說法,因其思想的偉大、深刻和美妙聲音,變得宛如音樂時,我們才會賦予他押韻和吟唱的權利,才會稱他「詩人」,才會把他視為「英雄的說話者」——言語有如歌聲的人——來聆聽。冒牌詩人很多,而我懷疑,對誠摯的讀者而言,讀那種韻文通常是件令人憂鬱,甚至無法忍受的事!那種韻文根本沒有必要押韻——該平鋪直敘地告訴我們它要說的事,不必鏗鏗鏘鏘的。我會勸告所有可以說出想法的人,不要用唱的;請了解,在嚴肅的時刻,嚴肅的人身上,沒有非唱不可的天職。正如我們熱愛真正的歌,為歌曲,一如為某件神聖的事物著迷,我們痛恨假的歌,將之視為呆板的噪音,空洞、膚淺的東西,完完全全是不真誠又冒犯人的東西。
當我說但丁的《神曲》不管怎麼看都是一首真正的歌時,是給他我最高的讚美。在它的聲音裡有一種「定旋律」(canto fermo),它宛如透過吟詠進行。在這方面,他所用的語言,簡單的義大利三行體(terza rima),無疑有所幫助。我們是以某種歡快的節奏,自然地讀它。但我要補充一句,那不可能用別的方式讀,因為那部作品的本質和素材本身都是有韻律的。它的深刻、出神的熱情和真誠,使它成為音樂——只要夠深入,處處是音樂——那是由一種真正的內在對稱,我
們或可稱為建築的和諧主宰,使之均衡相稱:是種建築,也帶有音樂的特色。那三個王國——地獄、煉獄、天堂,像一座龐大建築的三個部分彼此相望;是一座巨大的超自然世界大教堂,層層堆疊、嚴峻、莊嚴、可怕;是但丁的「靈魂世界」!它基本上是所有詩作中最誠摯的一首;誠摯,在這裡,我們認為也是衡量價值的基準。那發自作者內心最深處,歷經漫長的世代,也進入我們內心深處。維羅納的民眾,看到但丁在街上時常說:「Eccovi l’ uom ch’ e stato all’ Inferno ,看哪,是那個去過地獄的人!」沒錯,他去過地獄——漫長、嚴酷的悲痛與掙扎,夠地獄了,和他類似的人無疑都去過地獄。否則那出於「神聖」的「曲」就不會完成。思想,是真正的勞動,是最高的美德,難道不是痛苦的產物?彷彿生於黑色的漩渦——是真正的努力,就像囚徒奮力爭取自由:這就是思想。從各方面來看,我們都是「歷經苦難而變得完美」──不過,如我所說,在我知道的作品中,沒有像但丁《神曲》這麼精心擘劃的。那彷彿在他靈魂最熱的熔爐裡熔化,那讓他「消瘦」好多年。不只是整體而言,《神曲》的每一部分都是以最強烈的誠摯精心刻畫成真實,清楚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每一部分彼此呼應,每一部分恰如其分,像大理石精確地雕鑿和琢磨。這是但丁的靈魂,而在但丁的靈魂裡,有中世紀的靈魂,以美妙的韻律永遠呈現在那裡。並非輕而易舉,是極度艱鉅的任務:但任務完成了。
……
但丁的地獄、煉獄、天堂是個象徵,象徵性地表現了他對這個宇宙的信仰——未來會有某些批評家,就像不久前北歐信仰的批評家,不再像但丁那樣想,而覺得這是「寓言」,或許是個無益的寓言!這是基督靈魂的崇高體現,甚至是至高體現。它以巨大、擴及世界的建築象徵,表現了篤信基督的但丁如何認定「善」與「悪」是宇宙兩極的要素。宇宙就在上面旋轉,兩者不同不是因為哪個比較可取,而是因為絕對、無盡的不相容,一者如光和天國一般優越崇高,一者如陰間(Gehenna)和地獄深淵漆黑可怕。永恆的正義,伴隨著悔改,以及永恆的憐憫——所有基督教義,但丁和中世紀所秉持的所有基督教義,都在這裡以象徵表現出來。是象徵——但如我先前極力主張,這有著多麼完整的目的真實性,並不將自己視為任何的象徵!地獄、煉獄、天堂:塑造這些不是為了成為象徵;在我們現代歐洲的心靈,可曾有過它們是象徵的念頭?它們不是不容置疑的可怕事實嗎?人心不是早認為它們簡直是真理了,各處的自然不都加以證實了?事情本來就是這樣。人不相信寓言。未來的批評家,不論他有什麼新的想法,若認為但丁《神曲》全是作為寓言而生,那就犯了嚴重的錯誤了!我們已認清異教是人對宇宙產生的誠摯、敬畏情感的真誠表現;真誠,過去是真實的,現在對我們亦非無價值。不過請注意異教和基督之間的差異,一個相當大的差異:異教主要以象徵表現自然的運作,表現這個世界上人、事、物的命運、努力、結合、變遷;基督則以象徵表現人類責任的律法、人的道德法則。一個是表現感官的自然:粗糙、無奈地流露人類剛萌生的思想——公認的首要美德是「勇氣」、「克服恐懼」。另一個則不是表現感官的自然,而是表現道德。如果只考量這個層面,這是多大的進步啊!
我們說過,十個沉默的世紀,以一種非常奇特的方式,在這位但丁身上找到了聲音。《神曲》是但丁的作品,但事實上那屬於十個基督教世紀,但丁只是集其大成。向來如此。比如那位工藝師,那位鐵匠連同他的金屬、工具和那些熟練靈巧的方法——在他所做的事情中,真正屬於他的創作的少之又少!以往每一位善於創造的人都和他一塊工作——事實上,也和我們一起做每一件事。但丁是中世紀的代言人,中世紀賴以維生的思想仍屹立在此,在永恆的樂章中。他的崇高思想,可怕的也好,美麗的也好,都是基督教所有優秀先人沉思的果實。他們如此可貴,但他不也如此可貴嗎?若非他說出來,有多少事情將啞然無聲,不是死去,而是無聲地活著。
整體而言,這首奧秘之歌不就是史上最偉大人類靈魂之一的發聲,也表達了歐洲到那時為止最崇高的事物?但丁吟唱的基督思想,不是粗獷北歐心靈裡的異教,也不是七百年前在阿拉伯沙漠說得含糊不清的「庶子基督教」!——而是到當時為止在人類之間已成真實的最高貴理念,被一個高貴的人唱了出來,用象徵恆久表現出來。就各種意義而言,我們不是樂於擁有它嗎?我個人預測它還能延續數千年。因為從靈魂深處吐露的東西,和由外表講述的東西截然不同。外表是屬今日的,歸時尚所統治,在不止息的變化中消逝;內心深處之物卻是昨日、今日、永遠不變。真正的靈魂,世界上各個世代的真正靈魂只要注視這位但丁,就會發現手足之情:他深切真摯的思想,他的痛苦和希望,都會向他們的真誠傾訴,他們會覺得但丁也是弟兄。聖赫勒拿島上的拿破崙為老荷馬親切的真摯傾倒;衣著與我們迥異的老希伯來先知也是如此,因為他的話語是發自內心深處,是對所有人的內心深處訴說。這是萬古流芳的唯一祕訣。但丁,他真誠之深切,就像一位古老的先知,他的話語,一如他們的話語,是發自他內心深處。如果有人預言他的詩可能是我們歐洲所創造最恆久的作品,你無須懷疑,因為沒什麼能比出自真心的話更恆久。所有教堂、教宗、青銅和石頭、所有外在的安排,絕不會如此持久,比起像這樣一首深不可測的肺腑之歌,都如曇花一現。我們會覺得,當那些東西全都溶在一起無法辨識、通通失去獨特性時,唯有這首歌彷彿存活了下來,依舊對人類十分重要。……
在〈作為詩人的英雄〉這個章節,卡萊爾以但丁和莎士比亞為例,提出相當深入且觀點獨特的剖析,以下挑選但丁的相關部分摘要分享。
書名:英雄與英雄崇拜
On Heroes, Hero-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
作者:湯瑪斯·卡萊爾
原文作者:Thomas Carlyle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0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620
內容簡介
本書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湯瑪斯‧卡萊爾於1840年的講座內容。卡萊爾將「英雄」定義為有能力將神的旨意傳遞予世人之人,他認為,聰慧、新穎、魅力等外在標籤,並不是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的特質,而是有著對存在之洞察、對信仰之忠誠──「真誠」才是英雄的首要特質。
卡萊爾對英雄的論述,被認為是偉人史觀的有力表述,甚至影響了尼采後來發展出的「超人」概念。儘管他認為英雄應該受到尊敬,認為世界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英雄史,但事實上,卡萊爾亟欲告訴世人的是莫忘內心的信仰與真誠,他所期望的並不只是人們對英雄的景仰,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潛力能成為英雄──而那將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世界,一個充滿正直與真誠的世界。
【Excerpt】
〈作為詩人的英雄〉
——但丁、莎士比亞
……
評論但丁和其著作的文章不勝枚舉,但整體而言成效不佳。他的傳記已經失傳,再也找不回來了。他活著時無人聞問、四處流浪、滿懷悲傷,因此對他的記載不多,且經過這麼久,大部分已經失落。自他封筆、與世長辭至今,已經五個世紀過去。雖然有那麼多評論,我們對他的認識主要還是得靠那本書。那本書——或許可以加上一般認為是喬托(Giotto di Bondone)所繪的肖像,看著那幅肖像,不管繪者是誰,你會不由得認為那是如實臨摹。對我來說那是一張最動人的臉孔,或許是我見過所有臉孔中最動人的。孤獨地在那裡,彷彿繪於一片虛空,只有簡單的月桂枝葉纏繞著,那不死的哀傷和苦痛,人盡皆知,也是不朽的成就——意義深遠地刻畫了但丁的生平!我覺得那是寫實畫所畫過最哀傷的臉孔,一張悲切、心痛的臉。溫柔、親切、宛如孩子的和善情感構成那張臉的基礎,偏偏這些又凝結成鮮明的矛盾,凝結成克制、孤立、驕傲而絕望的痛苦。一個溫柔、飄渺的靈魂如此嚴肅、堅決、倔強又銳利地向外望,彷彿從厚冰的監牢中向外望!而這也是沉默的痛,沉默、輕蔑的痛:抿著嘴唇,像神一般鄙視侵蝕他心靈的東西——彷彿那是卑鄙、了無意義的東西,彷彿被那股力量折磨、勒殺的他,比那東西更強大。他在強烈抗議這個世界,一輩子與這世界奮戰到底,不屈不降。情感全都轉化為憤慨:無法平息的憤慨,緩慢的、平和的,沉默的,像神的憤慨!那隻眼也是,它看似詫異地向外望,像在詢問,這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這就是但丁,他就是這個樣子,這個「十個沉默世紀的聲音」,向我們唱出「他神祕、深不可測之歌。」
我們對但丁生平所知極為有限,但與那幅畫和那本書相應。他在一二六五年出生於佛羅倫斯上層階級,他所受的教育是當時最好的教育:學院派的神學、亞里斯多德的邏輯、一些拉丁文經典―對於事物某些領域不算無足輕重的洞見——而但丁,憑藉著誠摯而聰穎的天性,我們無須懷疑,所有具學習價值的事物,他一定學得比多數人好。他培養出十分敏銳的理解力,這是他從那些學究身上努力實現的最好教育成果。周遭的學識,他瞭若指掌,但在那個時代,沒有印刷書籍或自由交流,他不可能確切了解遠方的事物:小而明亮的光,清楚照亮了旁邊的一切,但映在遙遠的東西上,就突然變成獨特的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這是但丁從學校學到的。至於人生,他則經歷了尋常的命運:曾兩度從軍為佛羅倫斯出戰;曾出使外邦;三十五歲時因才德兼備升任佛羅倫斯最高行政委員之一。他童年時期遇過一位漂亮的女孩貝緹麗彩·波蒂納里(Beatrice Portinari),年紀和家世與他相仿,長大後偶爾碰見她,與她保持遠距聯繫。所有讀者都知道他對此事優美動人的記述,之後兩人分別,她嫁給別人,不久即香消玉殞。她在但丁的詩中占有極大分量,似乎也是他生命的重要人物。在所有人裡面,彷彿只有她是他全心全意愛過的,雖然她不在身邊,且最後在朦朧的永恆中與他天人永隔。她死了;但丁自己也結了婚;但他的婚姻似乎不幸福,一點也不幸福。我想,這位嚴厲、認真的男人,敏感又容易激動,要讓他快樂並不容易。
對於但丁的不幸際遇,我們沒什麼好抱怨的:要是一切稱心如意,他可能會當上佛羅倫斯的執政官、總督之類,受鄰人愛戴——於是世界就會失去世人說過或唱過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佛羅倫斯可能擁有一位傑出的大市長,而沉默的十個世紀會繼續悄然無聲,再十個(因為一定會有超過十個)聆聽的世紀沒有《神曲》(Divina Commedia)可聽!我們沒什麼好抱怨的。這位但丁被指派了更崇高的命運,而他,就像走向死亡和十字架受難的人一般掙扎,不由自主地履行了命運。給他選擇幸福的機會!他並不比我們清楚,何謂真正的幸福,何謂真正的不幸。
……
我認為但丁的詩是一首歌:稱它作「神秘、深不可測之歌」的是蒂克(Johann Ludwig Tieck);而這正是它的特色。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某處的評論非常精闢:每當你發現一個句子的詞語有音樂性,字裡行間有真正的韻律和旋律,那它一定也有深刻、適切的意義。因為身體和靈魂,文字和概念,在這裡會莫名並轡而行。歌,我們之前說過,是「語言的英雄」!所有古老的詩,不論荷馬或其他人的詩,都是名副其實的歌。我認為,嚴格來說,所有好詩都是歌;而不能吟唱的作品都不能算是詩,只是塞進韻文裡的散文——多數情況下既大大傷害了語法,也帶給讀者大大的痛苦!我們想了解的是這個人的思想,如果他有的話:如果他可以平鋪直敘說出來,為什麼要扭曲成韻文?唯有在他的心完全陷入旋律的熱情時,唯有他的音調,根據柯勒律治的說法,因其思想的偉大、深刻和美妙聲音,變得宛如音樂時,我們才會賦予他押韻和吟唱的權利,才會稱他「詩人」,才會把他視為「英雄的說話者」——言語有如歌聲的人——來聆聽。冒牌詩人很多,而我懷疑,對誠摯的讀者而言,讀那種韻文通常是件令人憂鬱,甚至無法忍受的事!那種韻文根本沒有必要押韻——該平鋪直敘地告訴我們它要說的事,不必鏗鏗鏘鏘的。我會勸告所有可以說出想法的人,不要用唱的;請了解,在嚴肅的時刻,嚴肅的人身上,沒有非唱不可的天職。正如我們熱愛真正的歌,為歌曲,一如為某件神聖的事物著迷,我們痛恨假的歌,將之視為呆板的噪音,空洞、膚淺的東西,完完全全是不真誠又冒犯人的東西。
當我說但丁的《神曲》不管怎麼看都是一首真正的歌時,是給他我最高的讚美。在它的聲音裡有一種「定旋律」(canto fermo),它宛如透過吟詠進行。在這方面,他所用的語言,簡單的義大利三行體(terza rima),無疑有所幫助。我們是以某種歡快的節奏,自然地讀它。但我要補充一句,那不可能用別的方式讀,因為那部作品的本質和素材本身都是有韻律的。它的深刻、出神的熱情和真誠,使它成為音樂——只要夠深入,處處是音樂——那是由一種真正的內在對稱,我
們或可稱為建築的和諧主宰,使之均衡相稱:是種建築,也帶有音樂的特色。那三個王國——地獄、煉獄、天堂,像一座龐大建築的三個部分彼此相望;是一座巨大的超自然世界大教堂,層層堆疊、嚴峻、莊嚴、可怕;是但丁的「靈魂世界」!它基本上是所有詩作中最誠摯的一首;誠摯,在這裡,我們認為也是衡量價值的基準。那發自作者內心最深處,歷經漫長的世代,也進入我們內心深處。維羅納的民眾,看到但丁在街上時常說:「Eccovi l’ uom ch’ e stato all’ Inferno ,看哪,是那個去過地獄的人!」沒錯,他去過地獄——漫長、嚴酷的悲痛與掙扎,夠地獄了,和他類似的人無疑都去過地獄。否則那出於「神聖」的「曲」就不會完成。思想,是真正的勞動,是最高的美德,難道不是痛苦的產物?彷彿生於黑色的漩渦——是真正的努力,就像囚徒奮力爭取自由:這就是思想。從各方面來看,我們都是「歷經苦難而變得完美」──不過,如我所說,在我知道的作品中,沒有像但丁《神曲》這麼精心擘劃的。那彷彿在他靈魂最熱的熔爐裡熔化,那讓他「消瘦」好多年。不只是整體而言,《神曲》的每一部分都是以最強烈的誠摯精心刻畫成真實,清楚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每一部分彼此呼應,每一部分恰如其分,像大理石精確地雕鑿和琢磨。這是但丁的靈魂,而在但丁的靈魂裡,有中世紀的靈魂,以美妙的韻律永遠呈現在那裡。並非輕而易舉,是極度艱鉅的任務:但任務完成了。
……
但丁的地獄、煉獄、天堂是個象徵,象徵性地表現了他對這個宇宙的信仰——未來會有某些批評家,就像不久前北歐信仰的批評家,不再像但丁那樣想,而覺得這是「寓言」,或許是個無益的寓言!這是基督靈魂的崇高體現,甚至是至高體現。它以巨大、擴及世界的建築象徵,表現了篤信基督的但丁如何認定「善」與「悪」是宇宙兩極的要素。宇宙就在上面旋轉,兩者不同不是因為哪個比較可取,而是因為絕對、無盡的不相容,一者如光和天國一般優越崇高,一者如陰間(Gehenna)和地獄深淵漆黑可怕。永恆的正義,伴隨著悔改,以及永恆的憐憫——所有基督教義,但丁和中世紀所秉持的所有基督教義,都在這裡以象徵表現出來。是象徵——但如我先前極力主張,這有著多麼完整的目的真實性,並不將自己視為任何的象徵!地獄、煉獄、天堂:塑造這些不是為了成為象徵;在我們現代歐洲的心靈,可曾有過它們是象徵的念頭?它們不是不容置疑的可怕事實嗎?人心不是早認為它們簡直是真理了,各處的自然不都加以證實了?事情本來就是這樣。人不相信寓言。未來的批評家,不論他有什麼新的想法,若認為但丁《神曲》全是作為寓言而生,那就犯了嚴重的錯誤了!我們已認清異教是人對宇宙產生的誠摯、敬畏情感的真誠表現;真誠,過去是真實的,現在對我們亦非無價值。不過請注意異教和基督之間的差異,一個相當大的差異:異教主要以象徵表現自然的運作,表現這個世界上人、事、物的命運、努力、結合、變遷;基督則以象徵表現人類責任的律法、人的道德法則。一個是表現感官的自然:粗糙、無奈地流露人類剛萌生的思想——公認的首要美德是「勇氣」、「克服恐懼」。另一個則不是表現感官的自然,而是表現道德。如果只考量這個層面,這是多大的進步啊!
我們說過,十個沉默的世紀,以一種非常奇特的方式,在這位但丁身上找到了聲音。《神曲》是但丁的作品,但事實上那屬於十個基督教世紀,但丁只是集其大成。向來如此。比如那位工藝師,那位鐵匠連同他的金屬、工具和那些熟練靈巧的方法——在他所做的事情中,真正屬於他的創作的少之又少!以往每一位善於創造的人都和他一塊工作——事實上,也和我們一起做每一件事。但丁是中世紀的代言人,中世紀賴以維生的思想仍屹立在此,在永恆的樂章中。他的崇高思想,可怕的也好,美麗的也好,都是基督教所有優秀先人沉思的果實。他們如此可貴,但他不也如此可貴嗎?若非他說出來,有多少事情將啞然無聲,不是死去,而是無聲地活著。
整體而言,這首奧秘之歌不就是史上最偉大人類靈魂之一的發聲,也表達了歐洲到那時為止最崇高的事物?但丁吟唱的基督思想,不是粗獷北歐心靈裡的異教,也不是七百年前在阿拉伯沙漠說得含糊不清的「庶子基督教」!——而是到當時為止在人類之間已成真實的最高貴理念,被一個高貴的人唱了出來,用象徵恆久表現出來。就各種意義而言,我們不是樂於擁有它嗎?我個人預測它還能延續數千年。因為從靈魂深處吐露的東西,和由外表講述的東西截然不同。外表是屬今日的,歸時尚所統治,在不止息的變化中消逝;內心深處之物卻是昨日、今日、永遠不變。真正的靈魂,世界上各個世代的真正靈魂只要注視這位但丁,就會發現手足之情:他深切真摯的思想,他的痛苦和希望,都會向他們的真誠傾訴,他們會覺得但丁也是弟兄。聖赫勒拿島上的拿破崙為老荷馬親切的真摯傾倒;衣著與我們迥異的老希伯來先知也是如此,因為他的話語是發自內心深處,是對所有人的內心深處訴說。這是萬古流芳的唯一祕訣。但丁,他真誠之深切,就像一位古老的先知,他的話語,一如他們的話語,是發自他內心深處。如果有人預言他的詩可能是我們歐洲所創造最恆久的作品,你無須懷疑,因為沒什麼能比出自真心的話更恆久。所有教堂、教宗、青銅和石頭、所有外在的安排,絕不會如此持久,比起像這樣一首深不可測的肺腑之歌,都如曇花一現。我們會覺得,當那些東西全都溶在一起無法辨識、通通失去獨特性時,唯有這首歌彷彿存活了下來,依舊對人類十分重要。……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