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陳平原的《讀書的風景》
2024/08/27 05:58
瀏覽112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陳平原的《讀書的風景》
關於「讀書」這件事,恐怕是寫不完也讀不完,但每一位讀者看到的風景、得到的樂趣相信總有不同。
以下摘要分享其中一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試著領會陳平原讀書的風景和樂趣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3146
讀書的風景
作者:陳平原
出版社:Ainosco Press
出版日期:2019/04/01
內容簡介
本書為陳平原教授的文集,包含刊登於期刊雜誌的評論、採訪稿、書序、短文等,主題圍繞於近代以來關於「讀書」、「大學」、「大學生活」的審美態度及歷史變遷,並述及清華國學院、抗戰期間西南聯大、近代海外漢學家等不同子題。
本書以圖配文,附有許多民初學者、著作書影、書畫碑拓等的黑白照片,亦有作者所列的關於讀書史、大學史之書目介紹。對於這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配合作者其他大學史系列著作,更能窺見中國大學從制度成立至今經歷的各種摸索,以及當年大師及學生的人文風景。
【Excerpt】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
一、讀書的定義
什麼叫「讀書」,動詞還是名詞,廣義還是狹義,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還是「學得好不如長得好,長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讀書?看來,談論「讀書」,還真的得先下個定義。
「讀書」是人生中的某一階段。朋友見面打招呼:「你還在讀書?」那意思是說,你還在學校裡經受那沒完沒了的聽課、複習、考試等煎熬。可如果終身教育的思路流行,那就可以坦然回答:活到老學到老,這麼大年紀,還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一點也不奇怪。
「讀書」是社會上的某一職業。什麼叫以讀書為職業,就是說,不擅長使槍弄棒,也不是「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過去稱讀書郎、書生,現在則是教授、作家、研究員,還有許多以閱讀、寫作、思考、表達為生的。
「讀書」是生活中的某一時刻。「都什麼時候了,還手不釋卷?」春節放假,你還沉湎書海,不出外遊覽,也不到歌廳舞廳逛逛。
「讀書」是精神上的某一狀態。在漫長的中外歷史上,有許多文化人固執地認為,讀不讀書,不僅關涉動作,還影響精神。商務印書館出版加拿大學者曼古埃爾所撰《閱讀史》(2002),開篇引的是法國作家福樓拜1857年的一句話:「閱讀是為了活著。」這麼說,不曾閱讀或已經告別閱讀的人,不就成了行屍走肉?這也太可怕了。還是中國人溫和些,說你不讀書,最多也只是譏笑你俗氣、懶惰、不上進。宋人黃庭堅〈與子飛子均子予書〉稱:「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問題是,很多人自我感覺很好,照鏡從不覺得面目可憎,這可就麻煩大了。
……
二、讀書的成本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叫「經濟學帝國主義」,說的是經濟學家對自家學問過於自信,不只談經濟,還談政治、文化、道德、審美等,似乎經濟學理論能解決一切問題。於是,講機會,講效率,講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時尚。你說「讀書」,好吧,先算算投入與產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學生選擇專業,除個人興趣外,還有成本方面的考量,這我理解。我不談這些,談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狀態的「讀書」。
……
三、讀書的姿態
在學界享有盛名的《讀書》雜誌,創刊號上有一名文〈讀書無禁區〉,直接針對那時的諸多清規戒律。人為地劃定禁區,說這些書能讀,那些書不能讀,效果不好。歷朝歷代,那麼多禁書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書,讀書人越感興趣。不是說「雪夜閉門讀禁書」嗎,那可是很高雅的。就說《金瓶梅》吧,經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編,不放在桌子上而已。雍正年間,大臣朗坤不懂規矩,居然「將《三國志》小說之言,援引陳奏」,被皇上識破,當即龍顏大怒,下令革職,「枷號三個月,鞭一百發落」。可沒人追問,皇上你怎樣知道我引的是《三國演義》?是不是你背地裡也閱讀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這則材料,我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引用過,很多人感興趣。讀書沒禁區,可閱讀有路徑。也就是說,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有兩個說法,值得推薦,一是清末文人孫寶瑄的,他在《忘山廬日記》中說,書無新舊,無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反過來,以舊眼讀新書,新書皆舊。林語堂說的更有趣:唯讀極上流的,以及極下流的書。中流的書不讀,因為那些書沒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書必須讀,這不用說,誰都會這麼認為。可為什麼要讀極下流的書呢?極下流的書裡,泥沙混雜,你可以沙裡淘金--因為社會偏見,很多先知先覺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還有一點,讀這種書的人少,你偶爾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學。很多寫文章的人,都有這習慣,即避開大路,專尋小徑,顯得特有眼光。這策略,有好有壞。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這是教人家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手發揮、三手文獻,要截斷眾流,從頭說起。
其實,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凝固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經典的定義在移動。談「經典」,不見得非從三皇五帝說起不可。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莊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補充一句,我主張「讀經典」,但不主張「讀經」——後者有特定含義,只指向儒家的四書五經,未免太狹隘了。
談到讀書,不能不提及閱讀時的姿態。你的書,是擱在廁所裡,還是堆在書桌上,是放在膝蓋還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還是隨便翻翻,閱讀的姿態不同,效果也不一樣。為什麼?這涉及閱讀時的心態,再往深裡說,關涉閱讀的志趣與方法等。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魯迅是怎樣讀書的。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中說,自己有個「隨便翻翻」的閱讀習慣:「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葉內容」;不用心,不費力,拿這玩意來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見相反的書要翻,已經過時的書也要翻,翻來翻去,眼界自然開闊,不太容易受騙。
這「隨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必須記得,魯迅說了,這不是讀書的全部,是「當作消閒的讀書」;「如果弄得不好,會受害也說不定的」。這就是魯迅雜文的特點,怕你膠柱鼓瑟,說完了,自我調侃,甚至自我消解,讓你培養獨立意志與懷疑精神。確實如此,魯迅還有另一種讀書姿態。
就拿治小說史來說,魯迅稱:「我都有我獨立的準備」(〈不是信〉)。將《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三書,與《中國小說史略》相對照,不難發現魯迅著述態度之嚴謹。比起同時代諸多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才子來,魯迅的學術著述實在太少;許多研究計畫之所以沒能完成,與其認真得有點拘謹的治學態度有關。可幾十年過去了,塵埃落定,不少當初轟動一時的「名著」煙消雲散,而《中國小說史略》卻依然屹立,可見認真也有認真的好處。
回到讀書,該「隨便翻翻」時,你儘可灑脫;可到了需要「紮死寨,打硬仗」的時候,你可千萬馬虎不得。所有談論大學校園或讀書生活的,都揀好玩的說,弄得不知底細的,以為讀書很輕鬆,一點都不費力氣。你要這麼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掛在口頭的輕鬆與壓在紙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觀之,才是真正的讀書生活。
四、讀書的樂趣
在重視學歷的現代社會,讀書與職業之間,存在著某種連繫。大學裡,只講修心養性固然不行,可都變成純粹的職業訓練,也未免太可惜了。理想的狀態是,不只習得精湛的「專業技能」,更養成高遠的「學術志向」與醇厚的「讀書趣味」。
讀書必須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種可能性:好讀書,不求甚解—那是名士讀書;好讀書且求甚解-那是學者讀書;不讀書,好求甚解--這叫豪傑讀書。後面這句,是對於晚清「豪傑譯作」的戲擬。自由發揮,隨意曲解,雖說別具一格,卻不是「讀書」的正路。
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必須跟下面一句連起來才有意義:「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裡關注的是心境。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如何解說?為自家功名讀書,為父母期待讀書,或者為祖國富強而讀書,都有點令人擔憂。為讀書而讀書——據葉聖陶稱,鄭振鐸談及書籍,有句口頭禪「喜歡得弗得了」——那才叫真愛書,真愛讀書。讀書這一行為自身,就有意義,不待「黃金屋」或「顏如玉」來當藥引。將讀書作為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或者像龔自珍自嘲的那樣「著書都為稻粱謀」,那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古之學者,讀書有得,憋不住了,只好著述;今之學者,則是為著述而讀書。今日中國,學術評價制度日漸刻板,學美國,「不出版,就死亡」。於是,大家見面,不問讀了什麼好書,只問出了什麼新書,還有申請到什麼課題。真不知道如果不報課題,還讀不讀書。我的感覺是,這種為著述而讀書的習慣,很容易使閱讀失去樂趣。
……
陶令所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很多讀書人的共同體會;不僅「忘食」,還可能忘了生死。剛才提到的《閱讀史》中,有一幅攝於1940年倫敦大轟炸期間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圖書館,靠牆的書架並沒倒下,瓦礫堆中,三個男子還在怡然自得地閱讀。這固然是對抗厄運,堅信未來,但也不妨解讀為:「閱讀」已經成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為生命存在的標誌。這本書中,穿插了大量關於書籍以及閱讀的歷史圖像,很好看;遺憾的是,關於中國的,只有一幅16世紀的版刻,描述秦始皇焚書情景。
五、讀書的策略
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沒聽說誰靠讀詩發了大財,或者因為讀小說當了大官。今人讀書過於勢利,事事講求實用,這不好。經濟、法律等專業書籍很重要,這不用說,世人都曉得。我想說的是,審美趣味的培養以及精神探索的意義,同樣不能忽略。當然,對於志向遠大者來說,文學太軟弱了,無法拯世濟民;可那也不對,你想想魯迅存在的意義。
……
說到讀書的策略,我的意見很簡單:第一,讀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第二,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當代文學;第三,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做底色,這樣,才不至於讀死書,讀書死。
古今中外,「勸學文」汗牛充棟,你我都聽了,效果如何?那麼多人真心誠意地「取經」,但真管用的很少。這裡推薦章太炎的思路,作為演講的結語。章先生再三強調,平生學問,得之於師長的,遠不及得之於社會閱歷以及人生憂患的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譜〉「1910年」則有曰:「余學雖有師友講習,然得於憂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問〉中,又有這麼兩段:「學問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講,講不了許多。」;「曲園先生,吾師也,然非作八股,讀書有不明白處,則問之。」合起來,就三句話:學問以自修為主;不明白處則問之;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借花獻佛,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訣竅」。
(初刊《文匯報》2005年12月25日,轉載《新華文摘》第5期,2006年)
關於「讀書」這件事,恐怕是寫不完也讀不完,但每一位讀者看到的風景、得到的樂趣相信總有不同。
以下摘要分享其中一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試著領會陳平原讀書的風景和樂趣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3146
讀書的風景
作者:陳平原
出版社:Ainosco Press
出版日期:2019/04/01
內容簡介
本書為陳平原教授的文集,包含刊登於期刊雜誌的評論、採訪稿、書序、短文等,主題圍繞於近代以來關於「讀書」、「大學」、「大學生活」的審美態度及歷史變遷,並述及清華國學院、抗戰期間西南聯大、近代海外漢學家等不同子題。
本書以圖配文,附有許多民初學者、著作書影、書畫碑拓等的黑白照片,亦有作者所列的關於讀書史、大學史之書目介紹。對於這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配合作者其他大學史系列著作,更能窺見中國大學從制度成立至今經歷的各種摸索,以及當年大師及學生的人文風景。
【Excerpt】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
一、讀書的定義
什麼叫「讀書」,動詞還是名詞,廣義還是狹義,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還是「學得好不如長得好,長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讀書?看來,談論「讀書」,還真的得先下個定義。
「讀書」是人生中的某一階段。朋友見面打招呼:「你還在讀書?」那意思是說,你還在學校裡經受那沒完沒了的聽課、複習、考試等煎熬。可如果終身教育的思路流行,那就可以坦然回答:活到老學到老,這麼大年紀,還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一點也不奇怪。
「讀書」是社會上的某一職業。什麼叫以讀書為職業,就是說,不擅長使槍弄棒,也不是「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過去稱讀書郎、書生,現在則是教授、作家、研究員,還有許多以閱讀、寫作、思考、表達為生的。
「讀書」是生活中的某一時刻。「都什麼時候了,還手不釋卷?」春節放假,你還沉湎書海,不出外遊覽,也不到歌廳舞廳逛逛。
「讀書」是精神上的某一狀態。在漫長的中外歷史上,有許多文化人固執地認為,讀不讀書,不僅關涉動作,還影響精神。商務印書館出版加拿大學者曼古埃爾所撰《閱讀史》(2002),開篇引的是法國作家福樓拜1857年的一句話:「閱讀是為了活著。」這麼說,不曾閱讀或已經告別閱讀的人,不就成了行屍走肉?這也太可怕了。還是中國人溫和些,說你不讀書,最多也只是譏笑你俗氣、懶惰、不上進。宋人黃庭堅〈與子飛子均子予書〉稱:「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問題是,很多人自我感覺很好,照鏡從不覺得面目可憎,這可就麻煩大了。
……
二、讀書的成本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叫「經濟學帝國主義」,說的是經濟學家對自家學問過於自信,不只談經濟,還談政治、文化、道德、審美等,似乎經濟學理論能解決一切問題。於是,講機會,講效率,講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時尚。你說「讀書」,好吧,先算算投入與產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學生選擇專業,除個人興趣外,還有成本方面的考量,這我理解。我不談這些,談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狀態的「讀書」。
……
三、讀書的姿態
在學界享有盛名的《讀書》雜誌,創刊號上有一名文〈讀書無禁區〉,直接針對那時的諸多清規戒律。人為地劃定禁區,說這些書能讀,那些書不能讀,效果不好。歷朝歷代,那麼多禁書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書,讀書人越感興趣。不是說「雪夜閉門讀禁書」嗎,那可是很高雅的。就說《金瓶梅》吧,經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編,不放在桌子上而已。雍正年間,大臣朗坤不懂規矩,居然「將《三國志》小說之言,援引陳奏」,被皇上識破,當即龍顏大怒,下令革職,「枷號三個月,鞭一百發落」。可沒人追問,皇上你怎樣知道我引的是《三國演義》?是不是你背地裡也閱讀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這則材料,我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引用過,很多人感興趣。讀書沒禁區,可閱讀有路徑。也就是說,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有兩個說法,值得推薦,一是清末文人孫寶瑄的,他在《忘山廬日記》中說,書無新舊,無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反過來,以舊眼讀新書,新書皆舊。林語堂說的更有趣:唯讀極上流的,以及極下流的書。中流的書不讀,因為那些書沒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書必須讀,這不用說,誰都會這麼認為。可為什麼要讀極下流的書呢?極下流的書裡,泥沙混雜,你可以沙裡淘金--因為社會偏見,很多先知先覺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還有一點,讀這種書的人少,你偶爾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學。很多寫文章的人,都有這習慣,即避開大路,專尋小徑,顯得特有眼光。這策略,有好有壞。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這是教人家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手發揮、三手文獻,要截斷眾流,從頭說起。
其實,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凝固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經典的定義在移動。談「經典」,不見得非從三皇五帝說起不可。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莊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補充一句,我主張「讀經典」,但不主張「讀經」——後者有特定含義,只指向儒家的四書五經,未免太狹隘了。
談到讀書,不能不提及閱讀時的姿態。你的書,是擱在廁所裡,還是堆在書桌上,是放在膝蓋還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還是隨便翻翻,閱讀的姿態不同,效果也不一樣。為什麼?這涉及閱讀時的心態,再往深裡說,關涉閱讀的志趣與方法等。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魯迅是怎樣讀書的。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中說,自己有個「隨便翻翻」的閱讀習慣:「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葉內容」;不用心,不費力,拿這玩意來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見相反的書要翻,已經過時的書也要翻,翻來翻去,眼界自然開闊,不太容易受騙。
這「隨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必須記得,魯迅說了,這不是讀書的全部,是「當作消閒的讀書」;「如果弄得不好,會受害也說不定的」。這就是魯迅雜文的特點,怕你膠柱鼓瑟,說完了,自我調侃,甚至自我消解,讓你培養獨立意志與懷疑精神。確實如此,魯迅還有另一種讀書姿態。
就拿治小說史來說,魯迅稱:「我都有我獨立的準備」(〈不是信〉)。將《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三書,與《中國小說史略》相對照,不難發現魯迅著述態度之嚴謹。比起同時代諸多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才子來,魯迅的學術著述實在太少;許多研究計畫之所以沒能完成,與其認真得有點拘謹的治學態度有關。可幾十年過去了,塵埃落定,不少當初轟動一時的「名著」煙消雲散,而《中國小說史略》卻依然屹立,可見認真也有認真的好處。
回到讀書,該「隨便翻翻」時,你儘可灑脫;可到了需要「紮死寨,打硬仗」的時候,你可千萬馬虎不得。所有談論大學校園或讀書生活的,都揀好玩的說,弄得不知底細的,以為讀書很輕鬆,一點都不費力氣。你要這麼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掛在口頭的輕鬆與壓在紙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觀之,才是真正的讀書生活。
四、讀書的樂趣
在重視學歷的現代社會,讀書與職業之間,存在著某種連繫。大學裡,只講修心養性固然不行,可都變成純粹的職業訓練,也未免太可惜了。理想的狀態是,不只習得精湛的「專業技能」,更養成高遠的「學術志向」與醇厚的「讀書趣味」。
讀書必須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種可能性:好讀書,不求甚解—那是名士讀書;好讀書且求甚解-那是學者讀書;不讀書,好求甚解--這叫豪傑讀書。後面這句,是對於晚清「豪傑譯作」的戲擬。自由發揮,隨意曲解,雖說別具一格,卻不是「讀書」的正路。
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必須跟下面一句連起來才有意義:「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裡關注的是心境。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如何解說?為自家功名讀書,為父母期待讀書,或者為祖國富強而讀書,都有點令人擔憂。為讀書而讀書——據葉聖陶稱,鄭振鐸談及書籍,有句口頭禪「喜歡得弗得了」——那才叫真愛書,真愛讀書。讀書這一行為自身,就有意義,不待「黃金屋」或「顏如玉」來當藥引。將讀書作為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或者像龔自珍自嘲的那樣「著書都為稻粱謀」,那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古之學者,讀書有得,憋不住了,只好著述;今之學者,則是為著述而讀書。今日中國,學術評價制度日漸刻板,學美國,「不出版,就死亡」。於是,大家見面,不問讀了什麼好書,只問出了什麼新書,還有申請到什麼課題。真不知道如果不報課題,還讀不讀書。我的感覺是,這種為著述而讀書的習慣,很容易使閱讀失去樂趣。
……
陶令所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很多讀書人的共同體會;不僅「忘食」,還可能忘了生死。剛才提到的《閱讀史》中,有一幅攝於1940年倫敦大轟炸期間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圖書館,靠牆的書架並沒倒下,瓦礫堆中,三個男子還在怡然自得地閱讀。這固然是對抗厄運,堅信未來,但也不妨解讀為:「閱讀」已經成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為生命存在的標誌。這本書中,穿插了大量關於書籍以及閱讀的歷史圖像,很好看;遺憾的是,關於中國的,只有一幅16世紀的版刻,描述秦始皇焚書情景。
五、讀書的策略
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沒聽說誰靠讀詩發了大財,或者因為讀小說當了大官。今人讀書過於勢利,事事講求實用,這不好。經濟、法律等專業書籍很重要,這不用說,世人都曉得。我想說的是,審美趣味的培養以及精神探索的意義,同樣不能忽略。當然,對於志向遠大者來說,文學太軟弱了,無法拯世濟民;可那也不對,你想想魯迅存在的意義。
……
說到讀書的策略,我的意見很簡單:第一,讀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第二,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當代文學;第三,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做底色,這樣,才不至於讀死書,讀書死。
古今中外,「勸學文」汗牛充棟,你我都聽了,效果如何?那麼多人真心誠意地「取經」,但真管用的很少。這裡推薦章太炎的思路,作為演講的結語。章先生再三強調,平生學問,得之於師長的,遠不及得之於社會閱歷以及人生憂患的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譜〉「1910年」則有曰:「余學雖有師友講習,然得於憂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問〉中,又有這麼兩段:「學問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講,講不了許多。」;「曲園先生,吾師也,然非作八股,讀書有不明白處,則問之。」合起來,就三句話:學問以自修為主;不明白處則問之;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借花獻佛,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訣竅」。
(初刊《文匯報》2005年12月25日,轉載《新華文摘》第5期,2006年)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