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注疏版布里格手記》之最後書摘
2023/03/01 05:06
瀏覽615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Excerpt:《注疏版布里格手記》之最後書摘
你知道的,對於我的書,我不需要回應。但現在我真心迫切地需要知道這本書給你的印象。愛倫‧凱當然立刻把我和馬爾特混為一談,放棄了我;可除了你,親愛的露,沒有人能區分、能證明,他是否,或是在何種程度上與我肖似。他部分從我的危險中脫胎而出,他的沉淪是否在某種意義上免除了我的沉淪,抑或,因這部手記,我才真正陷入襲捲我、沖走我的洪流。你能理解嗎,這本書之後,我真的如同一個倖存者,內心最深處不知所措,百無聊賴,也不再會有所作為。愈是接近結尾,我就愈發強烈地感覺到,這本書是一個難言的階段,就像我常常對自己說的那樣,是高高的分水嶺;可事到如今,水全都流到過去的一側,我卻沉陷入一片無法改變的枯萎寂地。不止如此:另一個沉淪者不知怎樣就把我耗竭殆盡,他用我生活的氣力和物資,肆無忌憚地推動著他自己的沉淪,沒有什麼不在他手中、不在他心上,他用他的絕望汲汲占取著一切,新物尚未開顯,我已然發現其上的裂痕,那是他撕下自己後留下的痂結。或許,這本書被寫出來,就像引燃彈藥,點著的一瞬我必需遠遠跳開。然而,我還是太執著於佔有,不能忍受無度的貧瘠,雖然這也許才是我最重要的任務。我曾有過野心,把我擁有的一切都注入無望之事,另一方面,只有失去,價值才能被看到,因此我記得,我並未把馬爾特‧勞瑞茨的那段極其漫長的時間看作沉淪,那反而是一次異常昏暗的升天之旅,升入天空上某個久已被遺忘的僻寂之處。
……
——里爾克,〈1911年12月28日給莎樂美的信〉
這是個人閱讀《注疏版布里格手記》的最後一次書摘。
事實上,距離去年12月初購入本書已逾3個月,而距離上一次書摘分享又過了2個禮拜。本書最後附錄的一百多頁始終餘音繞樑,讓我無法安靜地把書闔上。
〈手記大事記〉及〈手記形式略述〉讓我們更清楚瞭解里爾克創作《布里格手記》的始末。至於譯者陳早的〈後記〉,更是讓我想要原封不動地分享,這是一位學者對於其學問研究的專業表現,更是對於里爾克的一份真愛。
書名:注疏版布里格手記
作者:萊內‧馬利亞‧里爾克;陳早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8
《注疏版布里格手記》包含詩人里爾克的長篇小說《布里格手記》和中國學者陳早撰著的大量注疏。
《布里格手記》是詩人里爾克平生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歷時6年。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情節,只是片段式的隨想。小說的主人公是28歲的丹麥破落貴族布里格,他浪跡巴黎,寫下71篇札記。手記可粗略分為三大部分: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憶,他對認知、寫作、時間、存在和歷史的反思。
《注疏版布里格手記》增補了約兩倍於原文的參考資料、注釋和解讀,在國內和國際里爾克研究學界具有開創性意義。
【Excerpt】
〈手記大事記〉
1900年11月,里爾克在日記中寫下他未來的寫作計畫——要寫一部“關於過去的小說”,要通過一個人物展“過去有時是承載人的浪潮,有時是擊毀人的湍流”。有朝一日應被說出來的是“往昔之物”在輕飄和沉重之間的“交替往復”。不僅止於過去,要寫的還有恐懼,恐懼“一切發生過和未發生的事情”,恐懼“已存在的和幾乎無法承受的變化”(轉引自Stephens, S.38)。此時的里爾克尚對馬爾特‧勞瑞茨‧布里格一無所知,然而,孕育著這個人物的漫漶過往和隱約恐懼卻早已在里爾克心中積聚發酵,靜待機緣成熟。四年後,這個計畫中的陌生人將如同一場遷延多年的大病,給里爾克前所未有的折磨,也給他帶去脫胎換骨的可能。
……
……1902年初到巴黎之時,羅丹如同浮華亂世中一枚巋然不動的定海神針,為焦慮著未來而迷茫不安的里爾克提供了精神上的歸宿和支點。可是,在為羅丹擔任私人秘書 (1905年起) 不到一年之後,里爾克感到了壓抑和疲憊,穩定繁瑣的文秘工作剝奪了他的自由,羅丹父親般的權威感也漸漸投下束縛他個人發展的陰影。終於,不堪工作重負的里爾克決定離開羅丹、離開默東。1906年5月10日給克拉拉寫信談及此事時,他的態度已十分堅決:“打包,搬出我的小房子,搬入舊日的自由自在,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憂慮,種種可能,和對每一個時辰的偉大所有權。我滿懷期望和喜悅。何以至此,沒什麼好說,能說的,我不想寫。”
辭職後,里爾克很快重新投入創作。雖然從未忘記馬爾特,忙於其他書稿的里爾克卻暫時無法抽身、專心地把手記寫下去, 5月25日給克拉拉的信中,他說自己“仍然遠離著馬爾特‧勞瑞茨”。
……
1909年10月20日,里爾克向基彭伯格說明手稿的狀況:文字分散在小筆記本和早期一份較大的手稿中,很難縱覽全貌。另外,由於上半年的身體狀態,他雖然竭力工作,卻不得不打破平素習慣,任由某些部分的字跡潦草模糊。因此他急需一份工整連貫的抄件。
……
1910年6月,《布里格手記》出版。里爾克隨後陷入了漫長的危機期。這場將會遷延兩年之久的重度焦慮,緣起於里爾克幾近於皮格馬利翁 (Pygmalion) 的內心情結,他總是“陷入馬爾特”,被捲入這個虛構人物的絕望而無法自拔:“您不會相信,離開他、回歸到十分活潑天真的東西上有多麼難……差一點兒,他就會讓我的巴黎對我不再可能,因為他曾把它狠狠地滲透入他自己,以至於現在它仍然染著他的顏色,打著他的褶皺,我幾乎不知道,我,我,我 (也就是說,絕不是他) 應該怎樣看、怎樣使用它。”
……
〈手記形式略述〉
文本形式的複雜將直接影響內容的豐富,對於手記的讀者,這幾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情節的斷裂、語言風格的不統一、敘事維度的交叉等,都大幅度地打開了手記文本的不確定性。本節將要重點討論的是,作為第一部“放棄了傳統形式”並“實現了新的20世紀藝術意志”的德語小說,手記在具體形式上有哪些特殊之處。
里爾克曾向他的法文譯者貝茨透露,最初開始創作手記的時候,他並不清楚將會如何發展。手記的原始形式是一對年輕戀人相互袒露心聲的對話,年輕人多次提到一個他在巴黎認識的、很早去世的詩人馬爾特,並留有詩人留下的一本日記,但從未打開過。女孩對這個詩人很好奇,想進一步瞭解。“她的好奇越來越熱切,甚至開始以她自己的方式想像馬爾特。我意識到,我不能再坐視不管了。我中斷了對話,開始寫馬爾特本人的日記,不再關心配角,雖然是他們違反我的意志把我引到馬爾特這裡。”
在另外一個版本的小說開頭中,一位沒有透露身份的朋友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回憶起馬爾特的種種。然而,敘述者記憶恍惚,馬爾特的容貌、“性格、聲音、某些出人意料的小動作的方式”,一切實實在在的個體特徵都無法描述,甚至“消散殆盡”。敘述者聲稱,他能想起的唯有那些馬爾特以奇怪的方式自述經歷的晚上,“那時他這個沉默的人說起話來,越過我不停地說著,好像在我們偏僻房屋的靜寂中出現了一個問題,而他一定要去回答。是的,他作答似的講述著,如果物品會提問,大概就要那樣作答”。面對這種缺少特定物件的、自言自語般的傾吐,聆聽者喪失了準確的判斷能力,有時候他以為聽到了馬爾特“對自己生命的回憶”,更多的時候他卻隱約意識到馬爾特的陳述“摻雜、混淆了不同的生命”。馬爾特本人的敘述已然虛實難辨,聽者的回憶更加強了此書的不可信性,不僅如此,敘述者緊接其後所表明的創作動機更使人疑惑重重:“如今多年過去。我住在別處,再未聽過他的聲音,似乎所有使之顫抖的事情都是我在書中讀到的。然而我知道,這本書並不存在,因此,在這些孤獨的日子裡,它應該被寫出來。”
1904年里爾克還曾構想出第三種版本的開頭:一個秋天的晚上,馬爾特意外拜訪了一位他在巴黎為數不多的熟人,並向此人講述了他的一段童年往事:死去的克莉絲蒂娜‧布拉赫如何在烏爾內克羅斯特的大廳裡穿堂而過。這段鬼魂出沒的故事在定稿時最終成為了小說的第15節手記。明滅幽暗的敘事環境和馬爾特自言自語的講話姿態進一步放大了故事的神秘。空氣溫暖,人們卻打著寒顫;火光有著意志,馬爾特的手卻如同墓穴裡的呆板死氣的畫;應該特寫的主人公馬爾特,卻把臉孔藏在暗中;他的身體近在咫尺,發出的聲音卻仿佛來自遠方。亦真亦幻的描寫,使讀者無法判別事實和虛構的界限,只能在懷疑和相信之間徘徊不定。
在這三種被捨棄的開頭中,均由外在的敘述者轉述馬爾特的行為、感知和回憶。第一個版本的男女對話,第二個版本中未透露身份的朋友的回憶,第三個版本中擁有全知視角的敘事者,不論哪種形式,手記始終被固定在外圍的剛性框架之內。作為轉述或轉引者,框架結構中的敘事者即使不會直接干涉馬爾特的活動,卻無疑在用發聲權預先設置小說展開的背景和情境,甚至能通過先入為主的氛圍無形地決定讀者對資訊的取捨。在最終定稿的小說中,馬爾特直接作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者出現,敘述者的聲音和主人公的視角融為一體。面對自述者本人,讀者不得不放棄傳統敘事要求的客觀性,馬爾特的所寫沒有任何現實制約,讀者根本無從判斷真假。另外,馬爾特作為自述者永遠無法記述自己的死亡,讀者因此也無從知曉他的最終結局。
里爾克幾易其稿,最終抹去有形的框架結構,而選擇以無結構的結構展開文本,這充分說明手記形式上的散漫無章不是里爾克的不能,而是他的不為。
……
〈後記〉
2014年初,經過與兩位導師——上海外國語大學的 衛茂平教授和德國波鴻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 的卡斯滕‧蔡勒 (Carsten Zelle) 教授——幾番討論,我最終把自己博士論文的課題確定為,解讀里爾克的《布里格手記》(以下簡稱《手記》)。
這是一部我已多次閱讀卻仍徘徊其外的書。《手記》的世界彷彿幽海,平靜字面下,意義暗潮洶湧,它讓人不安,也給人以安慰,它的曠遠和深邃,讓人費解,也充滿誘惑。潛泳般的閱讀,是呼吸的反復調整,唯有耐心,才能對抗焦躁的浮力。為了讓自己緩慢下來,靜 (盡)心地去觸碰《手記》中的怕與愛,我決定暫時放下論文,把這部片段拼接的偽長篇、這部不講故事的偽小說,從德語翻譯成漢語。6個月後,譯文殺青了。
也許是命運的眷顧,這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青澀譯稿,讓我結識了“六點”的倪為國老師和彭文曼編輯,並意外地在2015年出版了我的第一部譯著。更重要的是,這看似漫長的一字字打磨和轉換,為我進入文本研究提供了扎實的準備和最直接的路徑。接下去的論文寫作,遠比想像順利。如果說,繁華卻冷漠的巴黎,曾讓28歲的詩人看到生命的彈性,詩人純淨、細膩的文字,則讓當時28歲的我看到文學的無限可能。碎裂的完滿,留白的密度,詞與物的重生,虛實、生死和時空的流動——里爾克一次次打破日常語言對概念的禁錮,甚至打破了傳統小說本身的形式,而理解,正是在片段與整體的反復循環中,從諸多晦澀、反常和不確定中乍然湧現。
2016年5月,博士論文答辯結束後,答辯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的魏育青教授鼓勵我說,可以考慮以論文為基礎修改出一本專著。幾乎同時,“六點”的倪為國老師讀過我的論文後,也建議我把論文內容與里爾克的文本結合,嘗試寫一部注疏式的研究著作。遵照兩位老師的指點,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瑣事之餘,不斷對論文內容進行甄選、增刪。慚愧的是,由於我個人的怠惰和愚笨,直至2019年末才最終定稿。我的第一部研究作品以著和疏的形式問世,讓我有信心未來完成對博士論文的一次蛻變和再創造。
里爾克用6年時間完成他唯一的長篇小說,我也用了6年,才漸漸熟悉了小說的主人公馬爾特‧布里格。然而,即使熟悉到能夠背誦《手記》的某些段落,他仍然是個模糊的陌生人,我仍然不敢太過親昵地直呼他的名字馬爾特。在他的疏離和我的尊重之間,始終存在著不可消弭的距離,這距離,是讓我順應翻譯慣例、以姓氏布里格入書名的原因所在。
必須提及的是, 《手記》漢譯本和注疏版前後兩書的封面均由設計師姚榮設計,前者以墨綠淨色作底,面封中上方人工手貼一枚藏書票,暗合馬爾特回憶過的一本“綠色的小書”。後者更像一本厚厚的筆記,同樣參照馬爾特的描述,封面設計為“用泛黃的、象牙色皮面裝訂的本子”,並虛化里爾克的一頁手稿作為背景圖案。注疏版《手記》內文版式由設計師劉怡霖特別設計,既區分小說正文與注疏研究,又兼顧讀者的閱讀體驗。設計師反復推敲、數易其稿,此過程絞盡腦汁。三言兩語,無法概括姚榮、劉怡霖兩位老師的良苦用心,只能在此聊表謝意。
因里爾克而結的緣,不僅是諸位包容的恩師和讀者。2019年初夏,我在德國的施特拉倫 (Straelen) 開會時偶遇一位同為里爾克譯者的匈牙利老人,他得知我譯過《手記》,欣喜地給我講了一段年輕時的趣事:當年他帶著自己的譯本去拜訪里爾克的女婿,本以為會被問及里爾克在匈牙利的接受情況,沒想到,後者翻開一頁書,對著燈光仔仔細細看了一會兒,隨後不滿地說,紙質不太好……。講到此處,鬚髮皆白的老人孩子似的開懷大笑,透露秘密一般小聲告訴我:你知道嗎,里爾克的女婿是個造紙商啊。我想,倘若有類似的情景,這本注疏版《手記》一定會受到稱讚——當然,這種稱讚與我無關,而是屬於為這本書的出版付出心血的每個人。
陳早
2022年3月,於深圳
你知道的,對於我的書,我不需要回應。但現在我真心迫切地需要知道這本書給你的印象。愛倫‧凱當然立刻把我和馬爾特混為一談,放棄了我;可除了你,親愛的露,沒有人能區分、能證明,他是否,或是在何種程度上與我肖似。他部分從我的危險中脫胎而出,他的沉淪是否在某種意義上免除了我的沉淪,抑或,因這部手記,我才真正陷入襲捲我、沖走我的洪流。你能理解嗎,這本書之後,我真的如同一個倖存者,內心最深處不知所措,百無聊賴,也不再會有所作為。愈是接近結尾,我就愈發強烈地感覺到,這本書是一個難言的階段,就像我常常對自己說的那樣,是高高的分水嶺;可事到如今,水全都流到過去的一側,我卻沉陷入一片無法改變的枯萎寂地。不止如此:另一個沉淪者不知怎樣就把我耗竭殆盡,他用我生活的氣力和物資,肆無忌憚地推動著他自己的沉淪,沒有什麼不在他手中、不在他心上,他用他的絕望汲汲占取著一切,新物尚未開顯,我已然發現其上的裂痕,那是他撕下自己後留下的痂結。或許,這本書被寫出來,就像引燃彈藥,點著的一瞬我必需遠遠跳開。然而,我還是太執著於佔有,不能忍受無度的貧瘠,雖然這也許才是我最重要的任務。我曾有過野心,把我擁有的一切都注入無望之事,另一方面,只有失去,價值才能被看到,因此我記得,我並未把馬爾特‧勞瑞茨的那段極其漫長的時間看作沉淪,那反而是一次異常昏暗的升天之旅,升入天空上某個久已被遺忘的僻寂之處。
……
——里爾克,〈1911年12月28日給莎樂美的信〉
這是個人閱讀《注疏版布里格手記》的最後一次書摘。
事實上,距離去年12月初購入本書已逾3個月,而距離上一次書摘分享又過了2個禮拜。本書最後附錄的一百多頁始終餘音繞樑,讓我無法安靜地把書闔上。
〈手記大事記〉及〈手記形式略述〉讓我們更清楚瞭解里爾克創作《布里格手記》的始末。至於譯者陳早的〈後記〉,更是讓我想要原封不動地分享,這是一位學者對於其學問研究的專業表現,更是對於里爾克的一份真愛。
書名:注疏版布里格手記
作者:萊內‧馬利亞‧里爾克;陳早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8
《注疏版布里格手記》包含詩人里爾克的長篇小說《布里格手記》和中國學者陳早撰著的大量注疏。
《布里格手記》是詩人里爾克平生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歷時6年。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情節,只是片段式的隨想。小說的主人公是28歲的丹麥破落貴族布里格,他浪跡巴黎,寫下71篇札記。手記可粗略分為三大部分: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憶,他對認知、寫作、時間、存在和歷史的反思。
《注疏版布里格手記》增補了約兩倍於原文的參考資料、注釋和解讀,在國內和國際里爾克研究學界具有開創性意義。
【Excerpt】
〈手記大事記〉
1900年11月,里爾克在日記中寫下他未來的寫作計畫——要寫一部“關於過去的小說”,要通過一個人物展“過去有時是承載人的浪潮,有時是擊毀人的湍流”。有朝一日應被說出來的是“往昔之物”在輕飄和沉重之間的“交替往復”。不僅止於過去,要寫的還有恐懼,恐懼“一切發生過和未發生的事情”,恐懼“已存在的和幾乎無法承受的變化”(轉引自Stephens, S.38)。此時的里爾克尚對馬爾特‧勞瑞茨‧布里格一無所知,然而,孕育著這個人物的漫漶過往和隱約恐懼卻早已在里爾克心中積聚發酵,靜待機緣成熟。四年後,這個計畫中的陌生人將如同一場遷延多年的大病,給里爾克前所未有的折磨,也給他帶去脫胎換骨的可能。
……
……1902年初到巴黎之時,羅丹如同浮華亂世中一枚巋然不動的定海神針,為焦慮著未來而迷茫不安的里爾克提供了精神上的歸宿和支點。可是,在為羅丹擔任私人秘書 (1905年起) 不到一年之後,里爾克感到了壓抑和疲憊,穩定繁瑣的文秘工作剝奪了他的自由,羅丹父親般的權威感也漸漸投下束縛他個人發展的陰影。終於,不堪工作重負的里爾克決定離開羅丹、離開默東。1906年5月10日給克拉拉寫信談及此事時,他的態度已十分堅決:“打包,搬出我的小房子,搬入舊日的自由自在,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憂慮,種種可能,和對每一個時辰的偉大所有權。我滿懷期望和喜悅。何以至此,沒什麼好說,能說的,我不想寫。”
辭職後,里爾克很快重新投入創作。雖然從未忘記馬爾特,忙於其他書稿的里爾克卻暫時無法抽身、專心地把手記寫下去, 5月25日給克拉拉的信中,他說自己“仍然遠離著馬爾特‧勞瑞茨”。
……
1909年10月20日,里爾克向基彭伯格說明手稿的狀況:文字分散在小筆記本和早期一份較大的手稿中,很難縱覽全貌。另外,由於上半年的身體狀態,他雖然竭力工作,卻不得不打破平素習慣,任由某些部分的字跡潦草模糊。因此他急需一份工整連貫的抄件。
……
1910年6月,《布里格手記》出版。里爾克隨後陷入了漫長的危機期。這場將會遷延兩年之久的重度焦慮,緣起於里爾克幾近於皮格馬利翁 (Pygmalion) 的內心情結,他總是“陷入馬爾特”,被捲入這個虛構人物的絕望而無法自拔:“您不會相信,離開他、回歸到十分活潑天真的東西上有多麼難……差一點兒,他就會讓我的巴黎對我不再可能,因為他曾把它狠狠地滲透入他自己,以至於現在它仍然染著他的顏色,打著他的褶皺,我幾乎不知道,我,我,我 (也就是說,絕不是他) 應該怎樣看、怎樣使用它。”
……
〈手記形式略述〉
文本形式的複雜將直接影響內容的豐富,對於手記的讀者,這幾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情節的斷裂、語言風格的不統一、敘事維度的交叉等,都大幅度地打開了手記文本的不確定性。本節將要重點討論的是,作為第一部“放棄了傳統形式”並“實現了新的20世紀藝術意志”的德語小說,手記在具體形式上有哪些特殊之處。
里爾克曾向他的法文譯者貝茨透露,最初開始創作手記的時候,他並不清楚將會如何發展。手記的原始形式是一對年輕戀人相互袒露心聲的對話,年輕人多次提到一個他在巴黎認識的、很早去世的詩人馬爾特,並留有詩人留下的一本日記,但從未打開過。女孩對這個詩人很好奇,想進一步瞭解。“她的好奇越來越熱切,甚至開始以她自己的方式想像馬爾特。我意識到,我不能再坐視不管了。我中斷了對話,開始寫馬爾特本人的日記,不再關心配角,雖然是他們違反我的意志把我引到馬爾特這裡。”
在另外一個版本的小說開頭中,一位沒有透露身份的朋友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回憶起馬爾特的種種。然而,敘述者記憶恍惚,馬爾特的容貌、“性格、聲音、某些出人意料的小動作的方式”,一切實實在在的個體特徵都無法描述,甚至“消散殆盡”。敘述者聲稱,他能想起的唯有那些馬爾特以奇怪的方式自述經歷的晚上,“那時他這個沉默的人說起話來,越過我不停地說著,好像在我們偏僻房屋的靜寂中出現了一個問題,而他一定要去回答。是的,他作答似的講述著,如果物品會提問,大概就要那樣作答”。面對這種缺少特定物件的、自言自語般的傾吐,聆聽者喪失了準確的判斷能力,有時候他以為聽到了馬爾特“對自己生命的回憶”,更多的時候他卻隱約意識到馬爾特的陳述“摻雜、混淆了不同的生命”。馬爾特本人的敘述已然虛實難辨,聽者的回憶更加強了此書的不可信性,不僅如此,敘述者緊接其後所表明的創作動機更使人疑惑重重:“如今多年過去。我住在別處,再未聽過他的聲音,似乎所有使之顫抖的事情都是我在書中讀到的。然而我知道,這本書並不存在,因此,在這些孤獨的日子裡,它應該被寫出來。”
1904年里爾克還曾構想出第三種版本的開頭:一個秋天的晚上,馬爾特意外拜訪了一位他在巴黎為數不多的熟人,並向此人講述了他的一段童年往事:死去的克莉絲蒂娜‧布拉赫如何在烏爾內克羅斯特的大廳裡穿堂而過。這段鬼魂出沒的故事在定稿時最終成為了小說的第15節手記。明滅幽暗的敘事環境和馬爾特自言自語的講話姿態進一步放大了故事的神秘。空氣溫暖,人們卻打著寒顫;火光有著意志,馬爾特的手卻如同墓穴裡的呆板死氣的畫;應該特寫的主人公馬爾特,卻把臉孔藏在暗中;他的身體近在咫尺,發出的聲音卻仿佛來自遠方。亦真亦幻的描寫,使讀者無法判別事實和虛構的界限,只能在懷疑和相信之間徘徊不定。
在這三種被捨棄的開頭中,均由外在的敘述者轉述馬爾特的行為、感知和回憶。第一個版本的男女對話,第二個版本中未透露身份的朋友的回憶,第三個版本中擁有全知視角的敘事者,不論哪種形式,手記始終被固定在外圍的剛性框架之內。作為轉述或轉引者,框架結構中的敘事者即使不會直接干涉馬爾特的活動,卻無疑在用發聲權預先設置小說展開的背景和情境,甚至能通過先入為主的氛圍無形地決定讀者對資訊的取捨。在最終定稿的小說中,馬爾特直接作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者出現,敘述者的聲音和主人公的視角融為一體。面對自述者本人,讀者不得不放棄傳統敘事要求的客觀性,馬爾特的所寫沒有任何現實制約,讀者根本無從判斷真假。另外,馬爾特作為自述者永遠無法記述自己的死亡,讀者因此也無從知曉他的最終結局。
里爾克幾易其稿,最終抹去有形的框架結構,而選擇以無結構的結構展開文本,這充分說明手記形式上的散漫無章不是里爾克的不能,而是他的不為。
……
〈後記〉
2014年初,經過與兩位導師——上海外國語大學的 衛茂平教授和德國波鴻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 的卡斯滕‧蔡勒 (Carsten Zelle) 教授——幾番討論,我最終把自己博士論文的課題確定為,解讀里爾克的《布里格手記》(以下簡稱《手記》)。
這是一部我已多次閱讀卻仍徘徊其外的書。《手記》的世界彷彿幽海,平靜字面下,意義暗潮洶湧,它讓人不安,也給人以安慰,它的曠遠和深邃,讓人費解,也充滿誘惑。潛泳般的閱讀,是呼吸的反復調整,唯有耐心,才能對抗焦躁的浮力。為了讓自己緩慢下來,靜 (盡)心地去觸碰《手記》中的怕與愛,我決定暫時放下論文,把這部片段拼接的偽長篇、這部不講故事的偽小說,從德語翻譯成漢語。6個月後,譯文殺青了。
也許是命運的眷顧,這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青澀譯稿,讓我結識了“六點”的倪為國老師和彭文曼編輯,並意外地在2015年出版了我的第一部譯著。更重要的是,這看似漫長的一字字打磨和轉換,為我進入文本研究提供了扎實的準備和最直接的路徑。接下去的論文寫作,遠比想像順利。如果說,繁華卻冷漠的巴黎,曾讓28歲的詩人看到生命的彈性,詩人純淨、細膩的文字,則讓當時28歲的我看到文學的無限可能。碎裂的完滿,留白的密度,詞與物的重生,虛實、生死和時空的流動——里爾克一次次打破日常語言對概念的禁錮,甚至打破了傳統小說本身的形式,而理解,正是在片段與整體的反復循環中,從諸多晦澀、反常和不確定中乍然湧現。
2016年5月,博士論文答辯結束後,答辯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的魏育青教授鼓勵我說,可以考慮以論文為基礎修改出一本專著。幾乎同時,“六點”的倪為國老師讀過我的論文後,也建議我把論文內容與里爾克的文本結合,嘗試寫一部注疏式的研究著作。遵照兩位老師的指點,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瑣事之餘,不斷對論文內容進行甄選、增刪。慚愧的是,由於我個人的怠惰和愚笨,直至2019年末才最終定稿。我的第一部研究作品以著和疏的形式問世,讓我有信心未來完成對博士論文的一次蛻變和再創造。
里爾克用6年時間完成他唯一的長篇小說,我也用了6年,才漸漸熟悉了小說的主人公馬爾特‧布里格。然而,即使熟悉到能夠背誦《手記》的某些段落,他仍然是個模糊的陌生人,我仍然不敢太過親昵地直呼他的名字馬爾特。在他的疏離和我的尊重之間,始終存在著不可消弭的距離,這距離,是讓我順應翻譯慣例、以姓氏布里格入書名的原因所在。
必須提及的是, 《手記》漢譯本和注疏版前後兩書的封面均由設計師姚榮設計,前者以墨綠淨色作底,面封中上方人工手貼一枚藏書票,暗合馬爾特回憶過的一本“綠色的小書”。後者更像一本厚厚的筆記,同樣參照馬爾特的描述,封面設計為“用泛黃的、象牙色皮面裝訂的本子”,並虛化里爾克的一頁手稿作為背景圖案。注疏版《手記》內文版式由設計師劉怡霖特別設計,既區分小說正文與注疏研究,又兼顧讀者的閱讀體驗。設計師反復推敲、數易其稿,此過程絞盡腦汁。三言兩語,無法概括姚榮、劉怡霖兩位老師的良苦用心,只能在此聊表謝意。
因里爾克而結的緣,不僅是諸位包容的恩師和讀者。2019年初夏,我在德國的施特拉倫 (Straelen) 開會時偶遇一位同為里爾克譯者的匈牙利老人,他得知我譯過《手記》,欣喜地給我講了一段年輕時的趣事:當年他帶著自己的譯本去拜訪里爾克的女婿,本以為會被問及里爾克在匈牙利的接受情況,沒想到,後者翻開一頁書,對著燈光仔仔細細看了一會兒,隨後不滿地說,紙質不太好……。講到此處,鬚髮皆白的老人孩子似的開懷大笑,透露秘密一般小聲告訴我:你知道嗎,里爾克的女婿是個造紙商啊。我想,倘若有類似的情景,這本注疏版《手記》一定會受到稱讚——當然,這種稱讚與我無關,而是屬於為這本書的出版付出心血的每個人。
陳早
2022年3月,於深圳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